曾经被吹成“潮玩界黄金”的泡泡玛特,如今连“塑料价”都撑不住了。
这几天,泡泡玛特的市值像坐上了过山车,三天蒸发超过400亿港元,“黄牛”们一边哭喊着求接盘,一边疯狂甩货,而一批跟风入场的散户,则直接被活埋在了高位。
![]()
一、“塑料茅台”的幻觉,是怎么炼成的?
别看LABUBU这娃娃长得“又丑又萌”,可曾经火到什么程度?
泰国王室背它上时装周,贝克汉姆叫它“护身符”,蕾哈娜都给它配爱马仕包包。
初代款直接拍出108万的天价,二手市场的回收价几天就能翻几十倍,简直比炒黄金还猛。
有的黄牛靠转手一个盲盒,一周就净赚几十万——比打工强多了不是?
于是,大家都疯了。抢的人多,限量款少,“排队蹲机、海淘收货、科技抢购”齐上阵,炒到最后,一只娃娃都能从官方400块的价格炒到上千块。
但你以为这是“财富密码”?其实不过是一场精心包装的“韭菜收割局”。
![]()
二、表面盛世,实则套路满满
LABUBU并不是新IP,它本来只是香港一部绘本里的小配角,被泡泡玛特一挖掘,立马洗白包装成“限定神物”。
什么泰国女星带货、什么海外展览火爆、什么粉丝通宵排队,这些营销操作简直像流水线一样复制粘贴。
甚至“LABUBU之歌”都能洗脑式霸屏短视频平台,不懂潮玩的都开始念叨“拉布布”,风头一度盖过元宇宙。
但说到底,这一切热度的背后,不过是围绕“限量”、“稀缺”、“明星同款”这些关键词做的投机游戏。
正如网友说得直白:“限量不等于有价值,潮流不代表有未来。”
![]()
三、高层“先跑为敬”,黄牛“跪求清仓”
这边厢粉丝还在抢购娃娃,那边厢公司高层已经“闪现跑路”了。
创始人王宁夫妇,悄悄套现了33亿港元;元老股东屠铮,更是早早清仓,赚得盆满钵满,潇洒退场。
从现在回头看,他们的节奏简直精准:在LABUBU爆火之前就“战略退出”,把风险全甩给市场接盘的散户和黄牛。
而另一边的黄牛就惨了,前脚刚扫完库存,后脚就迎来最致命一击:LABUBU3.0不再限量,直接开放线上预售。
没有了“限量”这张牌,二手市场瞬间崩盘。原本上千元抢不到的娃娃,现在几百块都没人要。
黄牛群里消息刷屏,人人求清仓,有人急得连夜打折甩货,只求能把手里的娃娃出掉。
之前多风光,现在就多狼狈。
![]()
四、泡沫破裂,神话落幕
泡泡玛特的故事,说白了就是一场“被情绪带跑偏”的消费泡沫。
当炒作的泡沫越吹越大,理性早就丢掉了。
大家都知道这是“击鼓传花”,都想着最后不是我接盘。
可最终,花停了,鼓没敲完,手里还拿着一堆娃娃的你我他,只能认栽。
更讽刺的是,泡泡玛特早就有崩盘苗头。
国内市场逐步饱和后,它开始向海外狂奔,靠“国际热度”续命,但利润远远追不上声势。
一边是质量投诉不断、一边是营销套路吃老本。
隐藏款抽中率被吐槽像“赌博”,产品质量差到需要售后赔几块钱象征性“补偿”。
你以为买的是文化,是潮流,其实买的是流水线上成本只有几块钱的树脂玩具。
![]()
五、总结:这不是潮玩,是收割
泡泡玛特的“爆红-崩盘”路径,说熟不熟的,其实我们早见怪不怪了。
曾经的君子兰、曾经的绿豆、曾经的炒鞋市场,不都是类似的循环?
一次次的追风潮里,总有人赚得盆满钵满,也总有人踩着高位跳进去被套。
泡泡玛特不过是这场“割韭菜游戏”的新载体——换个IP、换个故事、换个包装而已。
但不管故事讲得多美,最后受伤的,永远是那些相信“还能再涨一点”的普通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