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新型腐败”早已泛滥多年,百姓对此早就深恶痛绝,然而类似问题却频频出现却无人过问,终于有专家挺身而出,公开批评这种现象。
文章不仅详细描述了“新型腐败”的表现,还提出了可行的整改建议,人们终于盼来了一位敢说话、讲真话的学者。
“新型腐败”到底指的是什么?这位专家又给出了怎样的解决办法?
人民与政府的信任正在被一点点蚕食
腐败一直是个大问题,但有一种特殊的“腐败”却在悄然蔓延,甚至已经开始动摇群众对官方的信任,却始终没有人出面制止。这种腐败就是“语言腐败”。不少老百姓早就对这类现象表示反感,但风气依旧没有转变。
首当其冲的就是“恶意讨薪”这个说法。自古以来,劳动就应得报酬,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有些老板不仅不按时发工资,还总找各种看似合理的借口拖着,自己却在外面挥霍无度。而劳动者上门讨要本属于自己的收入,却被贴上“恶意”的标签。
那些黑心老板欠钱不提,反而把责任推到劳动者身上,说他们是“恶意讨薪”,我就想问问,哪有一个工人一开始不是低声下气地请求?最后做出激烈反应的,哪一个不是被逼无奈?
资本方不仅拖欠工资,还趾高气扬地辱骂打工者,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更恶劣的还有动手打人的,江湖气息浓厚至极。底层人没地方申诉,只能以强硬手段回应强硬手段,用极端方式对抗不公平待遇。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又谈何“善意”?
没人理解那些被欠薪的人也就罢了,还要给他们扣上“恶意讨薪”的帽子。这样的说法听多了,连原本正当的行为也变得像是错误,生怕自己成了那个“恶意”的一方。语言暴力已经初现端倪。
仅一个“恶意讨薪”就足以颠覆很多人的认知,导致他们在维护自身权益时畏手畏脚,而真正该受罚的欠薪者却安然无恙、逍遥自在。这种“语言腐败”必须根除,但它背后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这种情况比想象中多得多
以前没钱叫什么?叫“穷”,现在却被称作“价格敏感型人群”。为了应对突发情况,人们精打细算、货比三家,结果反倒被说成是“消费观念落后”、“消费降级”。
提出这些词汇的人往往只关注市场是否健康、商品价格有没有按预期上涨。普通人因为囊中羞涩而注重性价比,这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口袋里没钱自然要考虑买的东西值不值得、是不是必需品,消费少一点不是很合理吗?
某些所谓的专家根本不懂普通人的生活。他们可能有车有房、家庭稳定、存款充足,当然不会在意价格波动。而如今大多数年轻人月薪只有三四千,除去房租、吃饭、交通等开支,能剩下千把块钱自由支配已经算是不错了,怎么可能不关心价格高低?
《红色文化网》的一篇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人日子过得太舒服,天天吃喝玩乐、纸醉金迷,你让他们去体会什么叫价格敏感简直是天方夜谭。老百姓会因为菜价涨了几毛皱眉,他们根本无法理解这种心情。
还有一个词叫“负增长”,听起来就很刺耳。这不就是在玩文字游戏吗?亏了就是亏了,减产就是减产,非要换个好听的说法有什么意义?只要带上“负”字,无论怎么包装,本质都是下降。
像这样的新词还有很多很多,真的要一一列举出来肯定数不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听着挺好,其实糟透了”。用漂亮话掩盖问题,只会让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生活也会越来越艰难。
表面动词,实则不动人心
其实这种“语言腐败”背后的隐患才最让人担忧。一些现实问题并没有被解决,只是通过语言修饰被巧妙地“包装”起来。“恶意讨薪”这个词掩盖了那些赖账老板的责任,工资拖欠的问题没解决,欠薪行为的违法性也没处理,反而让维权者不敢轻举妄动。
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没有改善,却被“价格敏感型人群”这个词给定义成了一个群体标签。你想摆脱这个标签,就得拼命花钱,这样虚荣心就会促使你去过度消费,从而“跳出”这个圈子。用这种方式“解决”消费降级问题,真是荒唐。
往深处看,这种“语言腐败”比实际腐败更可怕。几个简单的词语就能让人们忽视问题的存在,甚至主动选择沉默。这种造词方式不仅无助于社会进步,还会拉远人民和政府之间的距离。
对于这些奇怪的词汇,专家也提出了有效的对策,那就是“刨根问底”,找出是谁最先造出这些词,并根据其传播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严肃处理。只要追查到位、惩罚严厉,类似问题就能从根本上杜绝。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