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上曾有齐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间。
若问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处!
![]()
徐悲鸿亲笔书信
此信是1950年代初端午节的前一天的五月初四,徐悲鸿附带着拜节的礼品差人送给齐白石的。信封上写着“面陈,齐老先生”。信中细心叮嘱:“白石先生:兹着人送上清江鲥鱼一条,粽子一包,并向先生拜节。鲥鱼请嘱工人不必去鳞,因鳞内有油,宜清蒸,味道鲜美。敬祝节禧。”落款是“廖静文、徐悲鸿”。
信中内容写得很清楚明了,因第二天便是端午节,送上一条鱼和一包粽子给老先生拜节,表示一份心意。而这“鲥鱼”却不一般,不要说在上世纪50年代初,物资匮乏、交通不便时倍显珍贵,就是今天在北京吃到,也算是难得了。这鲥鱼因其肉质细嫩、味鲜异常,故与河豚、刀鱼并称“长江三鲜”。鲥鱼属于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每年初夏由海入江,产卵后降河入海。其他时候则不出现,因此得名“鲥鱼”。而且因其鳞片含优质脂肪和胶质蛋白,营养丰富,做法也就更不一般了。正如悲鸿先生所叮嘱“不必去鳞,因鳞内有油,宜清蒸,味道鲜美”,不仅送来美味,还考虑到如何烹饪,从这些交往的细节中可见徐悲鸿对老人真切的关怀。拜节之信,也说明徐悲鸿、廖静文夫妇与齐白石之间所蕴含的那份珍贵的情感。
1953年9月,徐悲鸿不幸脑溢血逝世。但在很长的时间内,周围的人谁也不敢把这个噩耗告诉齐白石,怕他老人家接受不了。老人问:怎么不见徐悲鸿来?大家只好推托说开会去了,出差去了,又出国去了。过去每年徐悲鸿院子里的桃子熟了,他俩都要相聚品尝,现在只有廖静文(徐悲鸿夫人)一个人送来一篮子桃子时间长了,老人也约略感到出了事,也就不再多问,只是一天天话越来越少了。
吴作人回忆说:有一次,我去他家探望,他一反平日沉默寡言的习惯,忽然对我说:我一生最知己的朋友,就是徐悲鸿先生。而齐白石对徐悲鸿这种无微不至的照料也是终生感戴,曾多次对身边亲友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
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比齐白石小三十二岁。1927年回国后,徐悲鸿最大的愿望就是发展艺术教育事业。他和田汉一起筹办南国艺术学校,后来南京中央大学又聘请他担任艺术专修科教授。1928年底,徐悲鸿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在北平大学,他开始酝酿教学改革。他认为,要提高绘画教学水平,首先应该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贯彻写实主义原则,创立素描基础论。他所希望的艺术学院的教员,应该是具有真才实学,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的个性,敢于创新的人。他觉得如果聘请像齐白石这样充满生活激情的画家到学校任课,不仅能打破教员中陈陈相因的沉闷空气,而且也能给学生带来鲜活而生动的新内容。画坛千里马又兼伯乐的徐悲鸿,评价齐白石的画,“尽竞微至广大”,徐悲鸿非常敬仰齐白石,他曾多次恳请齐白石担任国立北平艺专的教授,木匠出身,仅上过半年私塾的齐白石,自人不配,屡屡拒绝,后来,徐悲鸿几次去敲齐白石的家门,齐白石勉强答应,为了打消他的顾虑,徐悲鸿偶尔会亲自到班级给齐白石做助教。
![]()
国立北平大学聘书 1928年 北京画院藏
![]()
国立北平大学聘书 1928年 北京画院藏
齐良迟在《白石老人艺术生涯片断》一文曾转述齐白石的话说:“记得在我六十九岁时,徐院长亲自登门很多次,为我画了一幅油画像,那是一幅坐在椅子上的半身像,画得很了不起,像得很。……徐院长一定要聘我再去任教。可是我实在累得不得了,很想息息肩。以后他又来过多次。一再请,很希望我能去。徐院长既然心诚如此,我就顾不得这大年纪,被他请了去。”“从这以后,我和徐悲鸿成了忘年之交。”
![]()
徐悲鸿(右一)与齐白石(左一)
徐悲鸿在北平担任院长几个月后,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辞职南下,离别之际,齐白石为了表达离别之情,作了《寻旧图》送与徐悲鸿。而北京画院所藏这张,是齐白石画完送给徐悲鸿的画作后,觉得仍有兴致,又画了一幅留给自己。在画中的题款中,齐白石回忆二人交往的始末与节,感慨徐悲鸿对他的信任与尊重,尤其是在商定考试结果时,徐悲鸿非常尊重齐白石的意见,由齐白石“定甲乙”。齐白石问徐悲鸿“南归何处?”,徐悲鸿回答:半个月在南京,半个月在上海。徐悲鸿虽然人不在北平,但二人交往一直未断,并越来越深,终成知己。
1931年5月,为了扩大齐白石的影响,徐悲鸿说服中华书局的主要负责人舒新城出版了《齐白石画集》,并亲自编辑并为之写序。他评价齐白石的画说:齐白石之长处,在有色彩,一往直前,无所顾忌,惟多红而少绿。或其性格所尚,写昆虫突过古人,其虾、蟹、雏鸡、芭蕉,以墨写者,俱体物精微,纯然独创。“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倾胆独徐君。谓吾心手出异怪,鬼神使之非人能。”这是1932年齐白石赠予徐悲鸿一幅山水画中的诗句,真挚地道出了齐白石与徐悲鸿的相互推崇和深厚友谊。1933年初,徐悲鸿携带中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到欧洲举行巡回展,使欧洲更多的国家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的大画家齐白石和他的作品,从而使他的画走向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年事已高,主要是在家里画画,颐养天年。徐悲鸿此时五十四岁,正当盛年,但由于长期的奔波等,身体很不好。然而他非常珍惜时光,常常带着病工作。作为新中国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徐悲鸿担负着联络和团结全国美术工作者,培养和教育年轻的美术人才的重任。对于和自己有莫逆之交的齐白石,他更是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徐悲鸿非常关心齐白石在中央美院的待遇问题。他在信中提起给齐白石“增薪”:“前呈文化部拟每月增白石先生月薪二百斤,已批来否?待批到,此约须由院中专人送去。告知齐先生,每月须交三尺条幅四件,请勿迁延。本年尚须补足,因吾已与文化部言明,我有责任也。悲鸿。”
![]()
徐悲鸿(左)与齐白石(右)
后来徐悲鸿对齐白石评价的“尽精微至广大”成为了中央美院的校训,这句话言简意深,是古人治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很多艺术大师创作的终极追求。
![]()
![]()
《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与齐白石之子齐良末合影于银谷艺术馆
![]()
《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百年巨匠》美术篇前三部总导演赵伟东与齐白石之子齐良末合影
![]()
《百年巨匠》美术篇前三部总导演赵伟东在银谷艺术馆采访齐白石孙女齐秉正
![]()
《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与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合影
![]()
《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和徐悲鸿之子徐庆平在银谷艺术馆合影
![]()
《百年巨匠》美术篇前三部总导演赵伟东等在美国丹佛美术馆采访徐悲鸿之子徐庆平、女儿徐芳芳,丹佛艺术馆亚洲馆馆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