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阵子,以色列和伊朗又打了起来,论烈度和规模,比之前的任何一次都要猛烈的多,连美国都给不同程度的直接拉下了场。
只是,这俩中东国家之间距离1800公里,你说怎么打?是伊朗过来,还是以色列过去?
所以,双方主要拼的,就是导弹了。
目前看,这俩国家刷导弹的手法,还是各有不同的。
以色列对伊朗的轰炸,很大部分都靠F-15、F-16、F-35等战机长途奔袭过去投弹(空射弹道导弹);
伊朗则主要用的是从本土发射、走量的中程导弹。伊朗中导的射程通常在 1,000~2,000公里之间,基本就是为以色列量身打造的。
而要说中程导弹,这东西对于一个工业国家来说,造的难度其实不算太大,但拦截起来却比较困难。
中程导弹本身预警时间就很有限,再加上飞行高度低,地球曲率的问题,导致探测到导弹来袭的距离也会更短,又进一步压缩了预警时间。
因此,连当年的美苏,对它都木有什么好办法。
我能大量造,你能大量造,他也能大量造,然后谁都拿不出很厉害的反制措施...最终,大家都没招了,于是,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一商量,干脆咱俩都别搞这东西了,销毁了更省心。
这就有了1987年的《中导条约》。
所以,可以打个比方,中程弹道导弹就相当于导弹中的AK-47,属于那种量产又平价的杀器。
除非...你能提前预测导弹袭击的时间和目标位置,或者对其制导能力进行干扰。
到这儿,问题就来了,伊朗打向以色列的那些中程导弹,究竟在用什么方式制导?
那么,咱们就有必要再科普一下导弹制导的几种主要模式:
1.惯性制导。
它是利用陀螺仪高速旋转的稳定性建立惯性坐标系,用以测量导弹的速度和加速度等方位数据,反馈给控制系统来控制导弹的飞行。
然而,惯性制导最大的问题是误差的累积,由于加速计、陀螺仪均存在测量误差,随着时间的增加(只要启动惯性导航,原地不动也会积累误差),这一误差将会不断累积,最终造成导弹测量位置和实际位置出现偏差。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制导武器,1944年纳粹德国从法国隔着海岸打伦敦的“V系列”导弹,就采用的惯性制导,基本全都打偏了。
不过,随着电子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普遍采用了激光光纤陀螺仪,再加上电脑计算控制,如今的惯性导航系统测量误差已经越来越小,精度也越来越高。
只是,电子传感器技术,这显然不是伊朗或者俄罗斯的强项。
所以,这俩国家更多时候用导弹都靠刷量——精度不行,就加大火力密度。
2.地形匹配制导。
主要用于巡航导弹。
地形匹配制导属于一种很古老的方式。
比如二战时远程轰炸机执行任务,其飞行路径就是靠领航员规划的。领航员根据地图,然后再对标目视观测地面标志性建筑、山川河流来进行飞行方向的矫正,这个就是最原始的地形匹配导航。
冷战时期出现的地形匹配制导,就等于是用机器代替了领航员,通过对预先地图获取的导航点来进行匹配以获得导弹飞行路径。
即,先在一定高度拍摄地形照片,测定实地高程数据,弹载控制系统把数据与导弹预存的地形一对照,比较两者的差别,就能得出以米为单位的导弹位置,然后用电脑精确修正轨道。
这项技术也应用的也比较早,像美国1976年首飞的一代战斧,主要用的就是地形制导。
但是,如果它的打击目标高度差异的区分度不高,特征不明显,地形制导的精度也会随之大打折扣。
以上两种主流的远程制导模式,均属于不需要卫星的介入,基本能做到发射后不管的制导,抗干扰性强和隐蔽性好。
但考虑到提升精度或者为了攻击移动目标,现在各类导弹往往采用复合制导模式。
即,有卫星参与修正轨道的制导模式。
导弹在飞行过程中,会跟卫星进行持续的信息交互,以不断确定目标位置、调整自身的飞行轨道。
因此,这种按照实际情况,实时更新矫正的导航模式,精准度最高。
那么,到这儿问题就来了。目前整个地球上拥有军事导航定位功能卫星系统的,只有中美俄三国(欧洲的“伽利略”主要是民用系列)。
其他的国家,基本都是“蹭”着用的。
就拿美国的GPS来说。
GPS的军用频率叫做PPS。
这部分定位分辨率高,而且带着相关的机密设置,仅限于“内部交流”。
其中,质量最好,机密度最高的属于美军的“自用款”;次一点地留给北约成员国、以色列、东亚的日韩等国。
不过,即便都是盟友,对于上述国家来说,也并非就能免费用,各国每年还需要缴纳大笔的使用费。
其他那些非盟友国家,基本“蹭”的都是GPS的免费民用频率—SPS。
这个SPS信号向全球开放,使用方无需向美国政府或美国国防部缴纳任何费用。
那么,咱们再说回伊朗。很显然,出于保密或者尊严的考量,表面上看,当下的伊朗肯定不愿意去蹭GPS的。
至于北斗,中国和伊朗虽然签署了一些合作协议,但目前还尚未进入实施阶段。所以,按照主流分析,伊朗的中程导弹,应该是惯性制导配合俄方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
尴尬的是,论精度,这个格洛纳斯已经远比不上GPS和北斗了。
据相关资料显示,“格洛纳斯”需要24颗卫星才能发挥完全作用;至少得有18颗卫星正常运转,才能取得比较精确的卫星定位效果。
可目前,“格洛纳斯”轨道上能用的,只剩下了12颗“星”了!
格洛纳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始于1982年,没比美国的GPS晚多少年,后者是1978年发射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卫星已经老化的丧失了功能,因为缺钱,一直无法得到替换更新。
这导致,格洛纳斯和GPS的制导精度差距越来越大。
不过,伊朗拿它来打击以色列境内的固定目标,勉勉强强也算能用。
实际上,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卫星制导的基本原理,把卫星制导当成了“卫星侦察”。
咱们就打个比方。卫星制导袭击固定目标,实际上和你出门开车用导航地图是一样的。
你出发前要定位目的地,同样还要将目的地关联到你出发的位置。
换成导弹,就是将目标的坐标经纬度输入导弹的内置电脑,以接收卫星定位系统发射的信号。
再同样用三角定位的方式获得自己的坐标,根据预存的敌方目标的坐标经纬度,计算出自己和敌方目标的距离、方向。发射后控制自己向那个目标飞过去,期间会不断根据卫星信号计算出的自身位置进行矫正。
而那些固定目标的经纬度,大部分都还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所以,伊朗的中导,大概率是根据卫星制导飞到目标的一个大致范围内,再用其他制导方式寻找目标进行跟踪打击。
另外,也不排除伊朗还在悄悄的“蹭”美国民用GPS信号。
但由于民用级别GPS信号的误差比较大,所以伊朗导弹的精度往往都很感人。
还有,伊朗又很着急追求高超音速和末端变轨,这样一来,导弹在飞行末端根本就收不到外部的卫星信号,结果,精度也就难免更加放飞自我了...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和改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