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加速渗透各领域的当下,重庆工程学院以“信息技术+”为人才培养内核,其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三大专业依托产教融合创新体系,形成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培养生态,为数字中国、数字重庆建设锻造应用型人才方阵。
数字媒体技术:技艺融合塑造跨界人才
当数字内容产业呼唤“技术与艺术共生”的人才时,重庆工程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技艺融合”破题,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培养范式。作为学校特色本科专业及重庆市产教融合优势专业群主体,该专业汇聚具有100%双师资格的高水平师资团队,形成了“程序开发能力与艺术审美素养”人才培养体系。“3+1”培养模式如同精准的人才锻造时刻表:前3年通过计算机科学基础与数字媒体理论筑牢根基,第4年深入重庆市数字影视与新媒体工程技术中心等实践基地,在“虚仿鼎盛项目研发中心”等校企合作平台参与真实商业项目,年均完成横向项目100余万元。
这种“课堂连着项目”的培养机制,催生出丰硕的育人成果:近3年学生斩获市级以上竞赛奖项超400项,其中国家级150余项。2023级学生在2025年米兰设计周全国高校设计作品竞赛斩获7项省级奖项。其中,《西兰卡普》将土家族织锦技艺与数字技术完美融合,荣获一等奖。专业在就业领域覆盖游戏开发、数字特效等核心赛道,年均95%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中,70%实现专业对口,21%的毕业生跻身Meta、三七互娱、完美世界等互联网大厂,彰显“技术艺术”应用型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数字媒体技术瞿铮怡同学团队创作的设计作品《西兰卡普》
物联网工程:全链实训领航智能时代
随着5G技术推动智慧城市、工业4.0加速落地,重庆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以“全链实训”为支点,打造数字时代的系统集成人才培养高地。作为市级“一流建设专业”与“特色专业”,其53%副高以上职称、73%“双师型”教师组成的师资团队近年主持省部级项目25项、授权专利15项,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案例,构建起“理论-技术-应用”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该专业构建了“三维实践平台”,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校内8大专业实验室(含边缘计算、物联网智能感知等)与创新中心可同时容纳50名学生开展硬件开发实验;校外与行业龙头共建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开设订单班实现“招生即定向培养”;校企联合开发的实训项目覆盖传感器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等核心技能。这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新华三杯”等学科竞赛中获市级以上奖项200余项,毕业去向落实率持续高位,就业岗位涵盖嵌入式开发、物联网系统设计等领域,部分学生通过考研进入计算机类专业继续深造,形成“技术应用与学术研究”并行的多元发展路径。
专业学生荣获国赛大奖
智能科学与技术:AI浪潮中培育算法新锐
当人工智能成为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重庆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重庆市首批设立的该类专业,以“算力赋能+企业实战”模式,打造AI领域的“算法新锐”孵化器。其师资团队中博士占比25%、60%为“双师型”教师,1人入选重庆市鸿雁人才计划,依托人工智能研究所与云创高性能集群数据中心,为学生配备独立算力显卡等前沿硬件,构建“理论学习-算力实验-算法优化”的闭环培养链。
专业与字节跳动、腾讯、长安汽车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真实项目搬进课堂:学生在“第二课堂”竞赛中开发的AI应用屡获全国奖项,2023届毕业生付勇毕业时斩获华为、百度等多家大厂offer,2022届王科桦现就职于字节跳动担任算法工程师。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超95%,部分学生还进入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这种“企业需求驱动课程设置”的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即掌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核心技术,毕业即能对接AI算法工程师等热门岗位。
人工智能专业学生正在进行AI数据标注实训
从数字媒体的创意技术融合,到物联网的系统架构搭建,再到人工智能的算法模型训练,重庆工程学院三大专业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共同编织出“理论-实践-产业”深度耦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用产业技术标准重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种扎根重庆、服务西部的培养模式,既响应了数字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更彰显了应用型高校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育中的时代担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