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父亲对我的影响潜移默化之关系 ,许是命运安排 。如今我手里拿的还是父亲的画笔 , 几十载春秋过去 ,觉得应该把自己的一些经历向关心白石老人及其子嗣的世人作一介绍 。——齐 良 迟
本文节选自《白石四子--齐良迟》
编著: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1年7月出版
我父亲刻图章,早年学的是秦汉印,后来是西泠八家。刻法都是双侧入刀,双侧入刀法刻出的印章古拙、浑厚,像黄小松、丁敬的刻印我父亲都学过。后来,他觉得秦汉印在浑厚古拙上有余而秀劲不足。自己就慢慢地摸索出单侧入刀的篆刻方法。他独创的单侧入刀,刀法与前人是不同,刻出来字体秀劲并不失古拙浑厚,深得人们喜爱。单侧入刀与双侧入刀的方法是不同,双侧入刀是每一个笔画的两个边都刻得比较光滑。而单侧入刀是每一个笔画只能从这个笔画的一侧下刀。这样一边是光滑的,一边是自然崩裂的。在刻印时总是刀身向右偏,这样刻时便于观看。每刻一个笔画都跟写字时的用笔方向相反,即从下往上刻。遇到横笔画时,将横笔画转向“竖”位,仍按照刻竖笔的方法,从下往上刻。
白石老人制印
如果把印石的刻面看成是一个钟表的面,那么刻印的方向则是从六点向十二点刻,这是竖笔道。横笔道则是把钟表的面再转过来。从九点向三点刻,绝不许有从三点向九点、从十二点向六点那样刻。这是白石老人刻印的一个总的刀法。刻小图章的时候。父亲常常是左手持印,大拇指捏着一侧,余三指捏在另一侧,小指垫在石头底下。刻大一点的图章时,把图章放在桌子上,左手把住石头,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捏着刀子。无名指抵在石头的边上,小指紧靠在无名指下。刻章时,小指抵在无名指下不动,靠大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指头的力量向前推刀。
有人曾经问我,白石老人刻印是不是把刀子抵在肩膀窝里向前推,不然怎么刻出来的字笔画那么有力量?我说把刀子抵在肩膀窝,这还叫刻印哪!这个功夫是白石老人几十年磨炼出来的,非一日之功。正是父亲这种特有的技法那时吸引了许多人,他的学生也不少,像罗祥止、姚石倩、刘淑度、周铁衡、马锦桐、贺孔才、刘冰庵等。他们学我父亲刻图章都是刻得挺不错的。
三百石印富翁 齐白石刻
北京图书馆 1988 年出版了《白石老人手批师生印集》,这套印集共分四册,收集了这些弟子的篆刻,上面都有白石老人当年的批语。启功、顿立夫、康殷等为这套印集写了序言。值得一提的是,早年白石老人曾出过一册篆刻印集。当时请他的老师王闿运先生题了序言。这篇序言在《白石老人手批师生印集》中,又作为序言列在卷首。这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我在这套印集里也写了一篇短文,作为序三。我是这样写的:篆刻之道,众宗秦汉,顾中华篆刻历史之长河,浪淘尽多少宗师巨匠。然师法前人,敢将秦刀篆体章局脱尽前人窠臼者,唯白石一人。一从齐派单侧入刀法崛起,犹长河堤溃,畅流涌出,一泻千里,倾倒九州。继起者如长途接力、春笋雨后。此集,裒辑刘淑度、马景桐、贺孔才齐派诸门弟子之印存。最难得,白石老人逐印审加之评语。亦一并付梓,不独后世私淑齐派篆刻者幸甚。其于中华篆刻长河之史篇,亦庶几无愧焉。丁卯新春吉日齐良迟敬识于古燕西城白石画屋东厢。这套精美的印集让人看了爱不释手。
父亲在世时曾讲过,别人都知道他的画画得好。其实他很得意自己的刻章之法。但外人总是提“齐白石的虾”。老人听了深感遗憾。作者与赏者之间毕竟是有距离的,即使在画坛之中何尝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古以来知音难觉。难怪父亲在悼陈师曾时痛心地吟出:“此后苦心谁识得,黄泥岭上数株松”。然而毕竟已经有很多人在追求齐派技法。敬仰白石老人,尤其是几十年后的今天,白石老人的篆刻弟子脱颖而出,后继有人,父亲如果泉下有知,也该感到欣慰了。父亲的单侧入刀法,字体以秀劲为主,但如果掌握得不好,就会显得纤细、飘忽,失去了那种沉稳的感觉。这也是一般人学白石老人单侧入刀法很容易走上极端的一个通病。
父亲由于对秦汉印有深厚的功底,因此,他刻的印既有秦汉印的深厚古朴,又有他自己的秀劲风格。学白石老人刻印的人,如果只在单侧入刀上想办法,这样是没有出路的。学习其他艺术技巧也是一样,如果只着眼于技法,不了解形成这种流派或风格的渊源,不研究形成某种艺术效果的功底基础,也很有可能流于浅薄。父亲在诗、书、画、印上的成就,其坚实的后盾就是采百家之长。
求我父亲刻图章的印石,往往是由琉璃厂南纸店的人送来。随同印石一起送来的还有订单,上面写有刻章的要求,刻什么字,朱文还是白文等。送来的印章,他总是攒够能刻一天的才动手。有的印石拿来时底面不平,甚至有的还刻有字,有的印章四个角低中间高,需先把刻面磨平。磨的时候也有个手法问题。磨章是要上下一个方向磨,把印石转一个方向,仍然是上下磨,直到平滑为止,这样就不会出现四角低的情形。磨印石的事情总是让我做,父亲让我在院子里地上光滑的石板上磨,粗磨之后,然后在极细的砂纸上磨。最后,我让父亲看,他说:“这章要得。”那就可以用了。
我把石章都加工好了之后,父亲便开始刻。他先在石面上涂一层淡淡的薄墨,等它干后再用浓墨写上反的篆字,便用刀开始刻。有人以为,白石老人刻章时从不在石头上写字,直接用刀刻,其实并非这样。
父亲刻图章,常用昌化石、青田石、寿山石、田黄石、冻石、鸡血石。他说,早年在他还是个雕花匠的时候,曾去求一个当地有名的人刻方图章,不料人家很是傲慢。父亲想,人家刻得,我为什么刻不得?学!后来到底刻出了眉目。
(待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