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酒酿造领域,酒曲是风味塑造的核心要素。石花清香型白酒凭借独特韵味备受赞誉,其关键就在于 “红心曲”。从原料的精挑细选,到制作工艺的层层把控,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匠心,接下来为你详细解密 “红心曲” 的原料与制作工艺。
![]()
一、原料:精挑细选奠定风味根基
(一)主原料:优质糯高粱
石花 “红心曲” 以山西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培育的非转基因优质糯高粱原种为主原料。采用 “公司 + 农户” 的生态种植模式,种植于神农尝植五谷之地,全程禁用化学肥料与农药,依靠有机肥料滋养与生物防治技术,确保高粱在自然环境中生长。成熟后的糯高粱颗粒饱满,淀粉含量超 65%,且支链淀粉含量远高于普通高粱。这一特性使糯高粱在发酵时能充分转化为糖类与风味物质,为 “红心曲” 赋予醇厚口感,也为白酒酿造提供丰富物质基础。
![]()
(二)辅助原料:大麦与豌豆
大麦作为重要辅助原料,富含蛋白质和淀粉。在制曲过程中,大麦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与糖类发生美拉德反应,生成多种呈香呈味物质,赋予酒曲独特香气。豌豆则含有丰富的脂肪和维生素,不仅为微生物生长提供营养,还能增添清新气息。大麦与豌豆和糯高粱相互配合,构建起 “红心曲” 复杂而和谐的风味框架。且每一种原料都要经过色泽、颗粒大小、杂质含量等严格筛选,只有达标原料才能用于制曲。
二、制作工艺:层层把控雕琢风味灵魂
(一)原料预处理:精准调配第一步
原料进入制曲车间后,首要进行预处理。高粱、大麦等需精细粉碎,粉碎粒度对发酵效果影响重大:过粗会使原料与微生物接触面积小,发酵不充分;过细则导致曲块透气性差,阻碍微生物生长代谢。石花酒业的酿酒师们经过反复试验,确定最佳粉碎标准,保证原料既能充分吸水润料,又能维持曲块良好透气性。
粉碎后的原料按精确比例混合,每种原料用量经科学计算与长期实践验证。混合后加水润料,水的用量和添加方式至关重要:水过多,曲块松软易滋生杂菌;水过少,原料无法充分吸水,影响微生物生长发酵。通过精准控制加水量和搅拌时间,使原料均匀吸水,为后续制曲创造良好条件。
![]()
(二)成型制曲:温度湿度的精密调控
润料完成后,原料经制曲模具,在特定压力下制成大小、形状一致的曲坯。曲坯成型后,被码放在曲房,此时曲房温度和湿度控制成为关键。
初期,曲房温度保持在 30℃ - 35℃,湿度维持在 85% - 90%,此环境利于微生物在曲坯表面初步生长繁殖,曲坯中的微生物开始活跃,淀粉酶、蛋白酶等各种酶类逐渐产生。随着微生物生长代谢,曲坯内部温度上升,需及时通风、翻曲,精准调节曲房温湿度,确保曲坯受热均匀,避免局部温度异常影响微生物生长,同时增加曲坯透气性,促进微生物进一步生长代谢。
![]()
(三)培菌发酵:“红心” 形成的核心阶段
培菌发酵是 “红心曲” 制作的核心,也是 “红心” 形成的关键时期。当曲坯内部温度升至 40℃左右,微生物生长代谢进入旺盛期,红曲霉等微生物大量繁殖,其代谢产生的红色素逐渐向曲坯中心扩散,形成标志性 “红心”。
整个培菌发酵过程中,温度在 40℃ - 55℃间动态调节:前期低温,利于微生物缓慢生长积累代谢产物;中期升温,促进微生物快速繁殖和大量生成风味物质;后期降温,促使曲坯缓慢熟化,稳定微生物群落和风味物质体系。湿度也依据温度和发酵进程,精准保持在 70% - 85%,为微生物营造适宜生长环境。
(四)干燥贮存:风味升华的最后工序
培菌发酵完成后,“红心曲” 需进行干燥贮存。干燥采用低温慢烘方式,将曲块水分缓慢降至 12% 以下,既能抑制微生物继续生长,防止曲块发霉变质,又能最大程度保留风味物质。
干燥后的 “红心曲” 在特定仓库贮存 3 - 6 个月,贮存期间,曲块中微生物持续缓慢代谢,各种风味物质进一步融合、升华,使 “红心曲” 风味更加醇厚、稳定,成为石花清香型白酒酿造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
石花清香 “红心曲” 从原料到工艺,每一步都凝聚着匠心与严谨。正是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造就了 “红心曲” 的独特魅力,也为石花清香型白酒赋予了无可复制的风味密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