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24年4月开始,我便在这个平台上分享毛泽东主席的书法手迹,受到了许多朋友的阅读和支持。最初,我分享的是主席的书信手迹,这些手迹的来源是下图中的书籍。
![]()
这些书信手迹并不广为人知,而且每封书信的结尾都有主席的亲笔签名,因此许多人在看过之后,对主席的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当然,也有人怀疑这些是别人模仿主席笔迹的作品。
面对不同的声音,我理解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差异。关键在于,有些人在面对认知偏差时,能够迅速纠正自己的错误。而有些人,为了所谓的“面子”,即使证据摆在面前,也会坚持己见,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只能“尊重、祝福”。
![]()
再来说说主席的书法。在没有深入了解书法之前,我对主席书法的了解仅限于“为人民服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向雷锋同志学习”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毛体书法。对于其他的书法作品,我几乎一无所知。
如果在那个认知阶段,有人指着一幅唐诗书法作品告诉我这是主席亲笔所书,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反驳。但幸运的是,我在图书市场上找到了那本主席书信手迹选,这让我的认知有了质的飞跃。
![]()
阅读了这本全集后,我对主席的书法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以前对主席书法的认知,简直不值一提。然而,就是在那微不足道的认知基础上,我竟然敢于对未知的事物一口否定。
由此可见,人的认知有时候反而会成为阻碍进步的障碍。它可能会锁住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在认知的舒适区内停滞不前。
![]()
幸运的是,我在主席书法方面的认知没有停留在“为人民服务”等手迹的阶段。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主席的书法字体不仅限于狂草毛体,还包括行草、行楷、楷书等多种字体。主席的书法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探索和调整的。
![]()
主席的书法手迹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手书自作诗词;二、手书古诗文;三、题词题字。
在分享主席书法的过程中,关于主席手书自作诗词和题词题字的部分,通常没有太多争议。但在手书古诗文方面,很多人在看到后,不假思索地认为是仿写品,即使在看到事实后仍然坚持己见,这是为什么呢?
![]()
根据我自己的历程,我认为原因有二:
一、超出认知范围。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这些人的认知还停留在“为人民服务”等手迹阶段,当他们突然看到一幅古诗文书法作品,并被告知这是主席亲笔所书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主席作为一代伟人,日理万机,怎么可能去写这些古诗,一定是别人仿写的。”
![]()
二、作品没有主席署名(签名)。这也是一个事实。因为在主席书法全集中,收录的近100幅古诗文手迹中,绝大部分都没有署名。为什么?因为主席在书写这些作品时,主要是为了练笔。主席的书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练习;不签名、不署名,不是很正常吗?
再者,主席的书法作品并非每一幅都是精品。有些人拿着主席的精品书法手迹来证明这些古诗文不是主席的真迹,看似头头是道,实则自以为是。用主席的精品手迹来论证主席的其他手迹是赝品,这本身就是一个荒谬的逻辑。
![]()
然而,面对事实后,如果仍然坚持己见,这就不再是真假的问题,而是认知的问题。
事实上,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关键在于,有些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有限,从而不断拓宽自己的认知范围,提升自我。而有些人,则固守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筑起壁垒;只要超出了自己的认知范围,就一概否定。
我无意“教育”任何人,只是用“对主席书法认知提升”之事来警示自己。
从这样的书写上,也让我们深受启发,任何事物,都是一种不破不立的状态,在书法上,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突破,而在工作中,在学习中,也要有这样的精神,不是吗?相信,对你也会产生一种深远的触动的。
我们还看到了这样的字样,可以看出,伟人这是在总结规律,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伟人所阐述的规律,就是真理,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出来的,不是吗?
不过,在这里字的书写,和我们认识中的字是不一样的,对于这样的左右结构的字迹,一般情况下, 都会写成这种左边低右边高的状态,而这里的字迹,却反其道而行之,写成了这种左边高,右边低的状态。
从这个字的结构上,就让我们学习到了不少的新知识,让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勇于打破常规,只有这样,才能够寻找到新的生机,新的生命力,对于这样的观点,你又有怎样的看法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