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东局势因以色列与伊朗的激烈冲突而急剧升温,美国军事介入的可能性正引发全球关注。在此背景下,中国学者高志凯6月20日接受外媒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表示,若美国公开介入伊以冲突并帮助以色列打击伊朗,"不能排除其他国家会与伊朗并肩作战的可能性"。这一表态虽属个人观点,却折射出中俄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对美霸权扩张的高度警惕。
那么,如果美国真的选择军事介入伊朗,中俄是否会实质性支持伊朗?从全球反霸权的战略格局来看,中俄联手是否具备制衡美国的能力?中国又将如何在不直接军事介入的情况下,发挥其国际影响力?咱们将从当前伊以冲突的态势、中俄的战略考量、国际秩序博弈及中国的可能应对策略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首先看伊以冲突升级:美国的军事冒险与中俄的紧急斡旋。
2025年6月,以色列对伊朗发动大规模空袭,目标直指伊朗核设施及军事指挥中心,造成多名高级军官和核科学家死亡。伊朗随即展开报复性打击,向以色列发射数百枚导弹和无人机,双方冲突迅速升级。面对这一局势,美国总统特朗普一度考虑在48小时内决定是否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甚至将美军E-4B"末日飞机"部署至华盛顿附近,三艘航母战斗群也向中东集结,战争风险骤然升高。
然而,在中俄紧急通话后,特朗普突然宣布将决策时间推迟两周。这一微妙变化表明,中俄的外交干预已对美国的军事冒险形成牵制。值得关注的是,伊朗在冲突爆发后迅速呼吁中国"发挥积极作用",而俄罗斯则通过外交渠道警告美国不要军事介入。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反对任何形式的武力威胁,并点名"对以色列有特殊影响的国家"(即美国)应负起责任,约束以色列行为。
再看中俄的战略选择:为何不会轻易军事介入,但绝不会袖手旁观。
高志凯的言论之所以引发广泛讨论,关键在于它触及了一个敏感问题——中俄是否会像支持俄罗斯对抗北约那样,在军事上支持伊朗对抗美以联盟?从现实角度来看,中俄直接军事介入的可能性较低,但两国绝不会允许伊朗被彻底击垮,而是会通过政治、经济和有限军事手段进行战略支持。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恐怕与当前中俄两国的实际状况密不可分。
首先,俄罗斯的困境与战略权衡。俄罗斯目前深陷乌克兰战场,难以承受在中东开辟第二战线的压力。俄副外长鲁坚科已明确表示,俄罗斯"没有义务为伊朗提供军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会完全放弃伊朗。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公开表示要深化与中国的军事技术合作,并继续举行联合军演,这暗示俄可能通过技术支持和外交协调间接助力伊朗,而非直接出兵。
其次,中国的"不选边站"策略与多边斡旋优势很关键。中国在中东的外交政策核心是劝和促谈,而非军事对抗。王外长分别与以色列和伊朗外长通话,明确反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支持伊朗维护主权,同时呼吁停火。中国促成沙特与伊朗复交的成功经验,使其成为各方都能接受的调停者。因此,中国更可能通过联合国框架推动停火决议,联合阿拉伯国家施压美以,而非直接军事介入。
最后就是经济与能源安全的深层绑定。伊朗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也是关键能源供应国。若伊朗政权被颠覆,中国在中东的战略布局将遭受重创。因此,中国可能通过维持与伊朗的正常贸易(尤其是石油交易)、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甚至有限度的军事技术合作(如防空系统)来增强伊朗的抗压能力,而非直接参战。
我们再看放眼全球的反霸权博弈:中俄联手的战略价值与局限性。
从全球反霸权的视角看,中俄若能在伊以冲突中形成有效协同,将极大削弱美国在中东的主导权。近年来,中俄通过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机制,推动"去美元化"进程,并构建西方主导秩序之外的替代性国际架构。若美国在伊朗问题上遭遇战略挫折,将加速全球权力重心向东转移。特别是美国和以色列无法完成军事目标,那就意味着美国霸权在中东遭遇重大挫折。
我们也不可能不忽视中俄合作也存在明显局限性,从军事介入的高风险性来看:直接军事支持伊朗可能导致与美军的正面冲突,这是中俄均希望避免的。从伊朗内部政治复杂性来看:伊朗国内改革派与强硬派的斗争可能影响其抗美稳定性,中俄需谨慎评估支持对象。从西方舆论战的挑战来看:美欧可能借机渲染"中俄-伊朗轴心"威胁,进一步孤立中俄。
最后看中国的胜算与战略选择:非对称制衡与"软实力"出击。
如果美国最终选择军事打击伊朗,中国的应对策略将聚焦于非对称制衡,而非直接军事对抗。具体可能包括:中俄可联合在安理会否决不利于伊朗的决议,并通过联合军演展示威慑力,同时向伊朗提供情报和防御性武器支持。同时中国可扩大与伊朗的石油贸易(以人民币结算),削弱美国金融制裁效果。
若霍尔木兹海峡遭封锁,中国可能增强亚丁湾护航行动确保能源通道畅通。从胜算角度看,中国无需在军事上击败美国,只要能让其陷入"战争泥潭"并承受高昂代价,即为战略胜利。伊朗的抵抗意志、俄罗斯的外交策应、全球南方国家的道义支持,加上中国的经济韧性,足以构成对美霸权的有效制衡。
因此,高志凯言论背后的深层信号——中俄已准备好重塑中东秩序。
高志凯的言论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中俄在面对美国军事冒险时的战略底线——不允许伊朗成为下一个伊拉克或叙利亚。尽管直接军事介入可能性低,但中俄将通过外交围堵、经济支撑、有限军援和多边施压等手段,确保伊朗不被轻易击垮。从更宏观视角看,伊以冲突已成为检验中俄能否联手遏制美国霸权扩张的关键试金石。
若中俄能成功阻止美国在中东的又一次"政权更迭",将极大动摇美国全球霸权根基,加速国际秩序向多极化转型。正如高志凯所言,国际社会不应低估"其他国家与伊朗并肩作战的可能性"——这里的"作战",未必是枪炮对决,而是一场涵盖外交、经济、舆论和有限军事威慑的全方位博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