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是国际鲎保育日。这种拥有4亿多年历史的“海洋活化石”,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焦点之一。作为北部湾海洋生态的“蓝色守护者”,自然资源部海洋四所连续多年深耕鲎资源调查,为保护这一珍贵物种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栖息在海草床上的中国鲎)
依托科技部“北部湾资源环境综合调查”项目,海洋四所科研团队在北部湾沿岸的关键区域,如沙田、竹林等已知鲎栖息地,建立了长期、系统的监测网络。通过持续的野外调查与数据积累,科研人员得以精准掌握鲎种群的数量动态、分布规律及栖息地变化,为科学评估其资源状况、制定针对性保护策略奠定了不可替代的数据基石。
(调查现场)
今年,海洋四所已按计划启动了鲎资源调查航次。科研人员不畏酷暑,已顺利完成对北部湾海域3个重要鲎栖息地的现场监测工作。除常规的鲎种群数量与分布调查外,本次航次还特别注重栖息地环境质量的评估,系统采集了栖息地底质样品及周边水样。这些环境样本的分析结果,将有助于揭示环境因子对鲎生存与繁衍的影响,为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提供关键依据。
(数据监测)
海洋四所于2021年正式加入“亚太地区鲎观测网络计划”,积极融入区域乃至全球的鲎保护合作框架。这一举措促进了监测方法与数据的标准化,实现了保护经验与科研成果的国际共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的监测中,北海沙田区域的单位样方观测到了令人鼓舞的鲎密度——最高达到46.88只/100m2。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该区域相对良好的栖息地状况,也彰显了长期保护工作的潜在成效,为区域保护工作注入了信心。
(亚太地区鲎观测网络计划2024年度观测结果)
海洋四所将持续发挥优势,深入开展北部湾鲎资源及其栖息地的监测、研究与保护工作,深化区域及国际合作。值此国际鲎保育日,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鲎保护,减少对鲎栖息地的干扰与破坏,携手守护这份珍贵的海洋自然遗产,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部湾贡献力量。
信息来源:自然资源部海洋四所。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