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在体检报告上越来越常见,
数据显示,我国每10人中就有1人患病。
确诊后,一个难题摆在面前:
取石是“保胆”好,还是“切胆”好?
针对这一普遍困扰,
四川结石病医院肝胆外科主任何明刚,
为大家解析胆囊结石的科学治疗选择。
胆囊,身体里的“小仓库”
胆囊就像个“胆汁小仓库”,负责储存、浓缩胆汁,并在需要时释放到肠道帮助消化脂肪。它还有调节胆道压力和一定的免疫作用。那么石头是怎么来的?
主要和胆汁有关。如果胆汁太浓、淤积太久,就容易析出“小结晶”,慢慢抱团变成结石。这些石头会不断摩擦、刺激胆囊壁,让胆囊慢慢萎缩、失去功能。严重时,可能引发胆囊炎、穿孔甚至癌变!所以,发现结石,别拖,及早就医是关键。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切胆VS保胆,怎么选?
何明刚主任指出,目前取石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手术,主要分“切胆”和“保胆取石”两种。虽然都能清石,但影响大不同: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效果 “立竿见影”,但切胆后遗症也不容忽视。
- 消化不良与腹泻:没了胆囊,胆汁直接进肠道,消化脂肪的能力下降,尤其吃油腻后容易腹泻、没胃口。
- 胃不舒服:胆汁可能反流回胃里,引起反流性胃炎,出现胃痛、烧心、反酸。
- 胆总管结石风险升高:胆囊切除后,胆汁无处储藏,胆总管压力会增大并代偿性扩张,胆汁久滞,最终增加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创保胆取石:取净结石的同时完整保留健康胆囊,杜绝上述后遗症。但很多人担心石头会“卷土重来”。
何主任解释:不可否认,在保胆技术发展初期,由于技术条件有限,以及无法正确把握保胆手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等因素,导致手术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患者术后再生率较高,这也是保胆取石一度受到质疑的重要原因。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迭代,尤其是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微创保胆专业委员会《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指南》的制定发布,“保胆有标准、切胆有指征”的理念得以广泛认可,规范化保胆成为临床的普遍选择,极大地降低了保胆手术后的结石再生率。
核心原则:“该保则保,当切则切”
何主任强调,选择的关键在于胆囊本身的状态和患者意愿:
1、能保则保:如果胆囊功能良好,患者也有强烈意愿保留,评估后符合保胆标准,可选择三镜联合或经皮隐疤痕两种保胆术式。
2、当切则切:如果胆囊已经萎缩、失去功能,或者存在穿孔、积脓、严重炎症,甚至有癌变风险,则必须尽早切除。留着这样的胆囊,只会发展成胆囊化脓穿孔、急性胆囊炎、胆囊癌等一系列并发症。
温馨提示: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只要结石达到治疗指征,都建议尽早就医处理,把对身体的伤害降到最低。但对于胆结石的治疗,我们要科学评估,理性选择,才是对自己健康负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