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燕大
昨天有个新闻蹿到热搜第一,说是一对情侣及家人去旅游住酒店,在酒店洗漱包内发现用过的HIV检测盒,把小伙一家吓得不轻,不但要吃阻断药还得等几个月后才能确认有无感染。
这件身边事,我觉得有必要着重细说一下。
综合红星新闻、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的报道来看,17日晚当事人一家在酒店走廊上向保洁员要一支牙膏,保洁问还有牙刷要不要,当事人说要,保洁就给了一个洗漱包。
牙刷和牙膏当事人拿来正常用,直到小伙洗完澡耳朵进水想拿个棉签掏耳朵,这才发现洗漱包里还有个用过的HIV检测盒,而且仔细看的话,目测还有条微弱的阳线。
谁看到这玩意都得吓个半死,当晚酒店就带着当事人一行去了医院,酒店垫付了医疗费,小伙表示后面要吃一个月的阻断药,还要复查,3到6个月之后才能再检测看有没有感染。
酒店提出支付后期检查治疗费用、2个人共3000元,意思以后再有任何问题就与酒店无关了,小伙对此自然不同意,不是赔钱的问题,他的诉求很简单,如果感染了HIV,那后续治疗需要酒店承担,如果没有感染则万事大吉,与酒店也不想再有任何瓜葛。
双方已经达成协商,不过可能有涉及酒店声誉的保密协议,所以具体内容小伙不便往外说。
那个检测盒到底怎么跑到洗漱包里的,酒店人员对南方都市报的记者说,从房间撤出来的已拆用洗漱包都会扔掉,这次是保洁把洗漱包混放,着急拿给客人的时候拿错了没有封条的洗漱包。
另外,19日红星的记者去当事酒店采访,前台表示卫生部门和公安部门都已经介入调查,那个检测盒也已拿去做检测,相信公安机关有办法确认检测盒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整件事情看下来,有读者第一反应这是不是顾客自己做的局?我认为不会,不符合常理也不符合常识。
首先,试剂盒上的血液和指纹,包括那个洗漱袋及里面所有洗漱用品都是能溯源的,其次,谁会带着女友和一家人到异地旅游,为了两晚住宿费或者敲诈点钱去自导自演这种诈骗局?一查就能被戳破,得不偿失。
说实话,我觉得,这对情侣及家人大概率是碰巧了,无意中踩到一次性洗漱用品的灰色地带。
今年315打假,黄焖鸡店的骚操作还记忆犹新,记者冒死卧底三家黄焖鸡店,看到脏乱差也就算了,最炸裂的是,前晚顾客点完之后不要的,常温放一夜第二天趁人不注意直接加热再卖出去,土豆馊了黏了,洗洗继续用,牛肉不新鲜了咋办,放点狠活美美颜。
要说最狠的,是堂食客人吃剩的,竟然还能挑挑拣拣连汤底都不舍得扔,洗一洗掺一掺继续给下一桌端上去。
吃到肚子里的东西尚且都能把上一桌剩下的挑挑拣拣再给下一桌上上去,何况酒店里的一次性洗漱用品呢?!
绝大部分人都会先入为主,认为酒店或洗浴中心的一次性牙刷啥的都是新的,不会往重复使用上去想,另外,一次性洗漱用品即使用过几次,只要包装一下也跟新的没区别,不仔细分辨根本发现不了。
但这种破事我亲身遇到过,老读者都知道我是干金融的,给城投和企业搞融资的那种,中间七八年几乎一小半时间在出差路上,经历了交通工具从绿皮车到动车再到高铁的翻天覆地。
有一次在某地住宿,当时出差匆忙忘带洗漱盒,就准备用酒店一次性的,习惯使然,打开一次性牙刷包装我仔细看了看闻了闻,结果发现上面竟然有牙膏味,你懂的,只说明一种情况,就是这玩意是使用过的。
同样的,之后有次我跟湖北的同行一起出差办事,入住后我到他房间聊事,他说先刷个牙,因为在车上眯了会、有口臭,我说你最好别用这儿的一次性牙刷,那玩意可能是重复利用的、不信你闻闻,这哥们撕开包装闻了一下,扭头对我说了句“我恨你......”。
他说这话当然不是因爱生恨,而是他之前出差用过好多次,现在被我给道破真相,瞬间就有点破防,打那之后这哥们就长记性了。
上面在洗漱包里发现试剂盒的情侣,他们之所以要吃阻断药并在几个月后检测复查,一方面是担心触摸了那个来路不明的HIV试剂盒,另一方面,如果牙刷也是共用,那必然是存在感染风险的,哪怕只有万一。
并不是说所有场所的一次性洗漱用品都存在重复利用问题,只是咱作为消费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能用自备的就尽量用自备的,实在不行临时找超市买一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