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今年涨工资这个词儿出现的频率特别高,昨天还登上了热搜,成为全网热议的话题。
截至3月,国家就把城乡居民增收列为今年的重点工作。4月,高层会议点名,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5月,具体的方案来了,提出要建立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到了本月方案进一步细化,直接要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取消交社保的户籍限制。
截止目前,有多个省份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从2590元,涨到2690元,涨了100元。欠发达地区如青海,虽然绝对值没有上海高,但是涨幅大,最低标准从1880元上调到了2080元。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在这个时候给低收入群体涨薪呢?道理其实很简单,就两点。
第一,给低收入群体涨薪是社会公平底线。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还有一半的人,月收入不足3000块,算下来一年也就3万多一点。但是我们人均的GDP可不低,去年已经达到95000多元,快到10万了。换言之,有一半的人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所得收入只有创造价值的40%,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在50%到70%。
另一边,这些年互联网、金融、新能源、人工智能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年薪超过20万的现象很普遍,不是说他们不该拿高薪,有能力当然该拿。但是3万跟20万差距有点大了。以前我们可能太重视做大蛋糕,忽略了分蛋糕,导致普通劳动者分到的相对较少。
如今,我们提倡共同富裕,在初次分配时就要注重公平。这个涨工资,尤其是给低收入群体涨,就是让他们在初次分蛋糕时,就能够分享到更多的发展果实,这是实现社会公正非常重要的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涨工资不是涨一次就完了,而明确提出了建立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啥意思呢?就是以后涨工资要变成常态化,这事儿可以参考日本。他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搞了个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也就是每年常态化地给老百姓涨工资。十年内让日本老百姓的收入翻了一番,效果是显著的,日本人敢消费了,市场空前的繁荣,国民心态更稳了,公平感正义感大大提升。
第二,给低收入群体涨薪,是撬动消费的杠杆。消费能拉动经济增长,这个道理都懂。那钱在谁的手里才能转化为消费,当然是中低收入群体。这个群体的需求非常多,而且非常实在。比如孩子的学费,父母的养老费,父母的药费,家里的老旧家电,衣柜里的旧衣服早该换了,但是因为口袋浅,很多东西都是能省则省,想消费也不敢。
相反,高收入群体该有的基本都有了,想刺激他们消费很难。研究证明,低收入群体每多赚1亿元,可能拿7到8毛去消费,尤其是在大城市打工的年轻人,他们口袋里只要多一点钱,消费意愿就很强。
而且根据凯恩斯理论,增加消费也是形成良性经济循环的关键,低收入群体工资增长了,他们敢买东西了,消费市场跟着活跃起来,带动企业营收增加,利润提高。企业有钱了,可以反过来再给员工涨工资或者扩大经营,多招点人。更多的人增加收入又能消费,整个经济就沿着一个循环一圈一圈的正向转起来。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想,涨工资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下面的企业真的会认真落实吗?对,政策规划的再好,也要落实才行。个人建议可以从两个方面落实推动。
一手要硬,对于最低工资的红线要严格执行。对于个别玩拆工资和文字游戏的公司,监管部门得坚决打击,以体现国家的决心,让低收入群体得到实际的好处。
一手要软,用鼓励的方式推动公司集体协商,老板和员工一起坐下来,聊怎么涨、涨多少。最好有关部门能定个指导线。同时,对于利润薄的行业,如超市饭馆,应适当减税,帮他们分担一些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说到底,给低收入群体涨工资这个事,不是该不该涨、涨多少的问题,而是必须怎么落实的问题,它既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也是调度消费的杠杆。期待这些好政策能够早日反映在我们普通打工人的工资单上。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