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 年深秋,淮海战场硝烟如墨,将暮色染成诡异的血红色。黄百韬兵团在碾庄圩困兽犹斗,蒋介石急令黄维兵团 12 万精锐星夜驰援。这支配备美式坦克、重炮的 “王牌之师”,带着蒋介石 “打通徐蚌通道” 的殷切期望,碾碎深秋的寒霜,沿着宿蒙公路隆隆开进。
黄维的行军路线早已在中野司令部的地图上被红笔圈定。刘伯承手指着双堆集一带密布的河网,对邓小平说道:“这里河道交错,芦苇丛生,正是包饺子的好地方。” 中野部队虽历经豫东、宛西等恶战,弹药、兵员紧缺,但战士们眼中燃烧的斗志丝毫不减。当黄维兵团先头部队踏入南坪集的瞬间,预设阵地突然喷吐出火舌,解放军佯装不敌,且战且退,诱敌渡过浍河。
黄维浑然不觉踏入陷阱,待 12 万大军全部渡河,南岸渡口突然炸响连天的爆破声。数座桥梁轰然倒塌,河道上漂满截断的浮桥木板,黄维兵团就此被锁死在双堆集方圆不足十公里的狭小区域。深秋的皖北平原寒风刺骨,黄维望着四面包抄而来的解放军,第一次感受到彻骨的寒意 —— 他苦心经营的 “快速突围”,已成瓮中捉鳖的困局。
困兽犹斗的黄维做出致命误判。他选择在地势低洼、道路泥泞的双堆集整顿部队,妄图待天亮后重整旗鼓。夜幕降临时,解放军战士们扛着沙袋、铁丝网,借着月光构筑起三道纵深防线。当黄维次日清晨准备突围时,迎接他的是早已严阵以待的钢铁防线。
双堆集西南的大宋庄、小宋庄,成为双方争夺的绞肉机。黄维调集八十五军组成 “敢死突击队”,在坦克掩护下发起集团冲锋。阵地上空,国民党飞机投下的炸弹将冻土掀翻,战壕被炸成蜂窝状。中野二纵 11 团 4 连的战士们蜷缩在弹坑里,握着打红的枪管,看着潮水般涌来的敌军。
战斗从黎明持续到正午,一营阵地率先告急。弹药箱见底时,战士们抱着集束手榴弹滚向敌群,30 多人的防线最终被坦克碾平。二营增援部队跑步进入阵地,却发现敌人攻势比预想的更加疯狂。四连指导员崔大元腹部中弹,肠子流出体外,仍死死攥着步枪指挥战斗。机枪班班长李来柱接过指挥权,他扯开染血的军装,露出布满伤疤的胸膛,嘶吼道:“人在阵地在!”
年仅 17 岁的李来柱,在炮火中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冷静。他组织战士们利用弹坑、断墙组成交叉火力,用集束手榴弹炸毁两辆坦克。每当敌人逼近,他就端起刺刀跃出战壕,寒光闪过处,敌人纷纷倒地。崔大元因失血过多牺牲前,将最后的党费塞给李来柱,血手印在纸币上晕染开来,宛如永不熄灭的火焰。
暮色降临时,硝烟散尽的宋庄阵地一片狼藉。战壕里横七竖八躺着敌军尸体,700 多具尸体堆成小山。四连仅存 12 名战士,李来柱浑身浴血,手中刺刀仍在滴血。这场惨烈的阻击战,彻底粉碎了黄维的突围计划,为中野部队围歼黄维兵团争取到宝贵时间。
这个从山东莘县走出来的农家少年,12 岁目睹日军杀害双亲后,揣着两颗手榴弹加入八路军。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李来柱从通讯员成长为战斗英雄,双堆集的浴血奋战,只是他传奇生涯的精彩注脚。多年后,当已是上将的李来柱站在军事学院讲台上,总会指着双堆集的沙盘说:“那场战斗教会我,真正的胜利,属于永不屈服的战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