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犯罪历史长河中,1974 年发生的纸盒藏尸案犹如一颗沉重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成为了香港十大奇案之一,至今仍被人们所热议。这起案件不仅因其作案手法的诡异而备受关注,更因在审判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疑点,引发了公众对于司法公正性的深刻思考。
![]()
少女的神秘失踪
1974 年 12 月 16 日,香港跑马地的夜晚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16 岁的女工卞玉英满心欢喜地攥着手中的电影票,蹦跳着跑向铜锣湾百德新街的电话亭。她打算给男友打个电话,分享一下自己即将去看电影的喜悦。
谁也未曾料到,这一个看似平常的举动,却让她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成为了香港司法史上最受争议的死者之一。
卞玉英,一位在工厂里辛勤劳作的普通少女,性格内向,平日里与同事们相处融洽,也并无任何感情纠纷。她的生活简单而平静,然而,命运却在这个夜晚无情地捉弄了她。当晚 8 点,她拨通了男友张伟强的电话,兴奋地告诉他自己要去看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
然而,她并不知道,这部电影当日因尺度问题临时撤档,她根本不可能买到票。这通电话,成为了她与外界最后的联系,此后,卞玉英便如同人间蒸发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
惊现纸盒藏尸
两天后的 12 月 18 日清晨,城市逐渐从沉睡中苏醒,一名清洁工像往常一样在路边进行清扫工作。当他路过一个角落时,一个电视机纸箱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个纸箱看起来有些异样,散发着一股奇怪的味道。
清洁工心中涌起一丝不安,他小心翼翼地掀开纸箱,眼前的一幕让他惊恐地尖叫起来。纸箱内,少女卞玉英全身赤裸蜷缩其中,口鼻被胶带封得死死的,脖颈处一道紫黑色的勒痕触目惊心,仿佛在诉说着她生前遭受的痛苦与折磨。
警方接到报案后,迅速赶到现场。眼前的场景让经验丰富的警察们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卞玉英的尸体已经僵硬如石,法医经过仔细检验后推断,她的死亡时间大约在 12 月 16 日晚 10 点至凌晨 1 点之间。
她的指甲缝里残留着少量棉纤维,左臂有针孔状灼伤,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她的体内并未检出药物或遭受性侵的痕迹。
更诡异的是那个装着尸体的纸箱。箱体没有任何破损的迹象,封口胶带仅外侧有卞玉英的指纹,内侧却干干净净,仿佛有人戴着手套将她 “塞” 了进去,制造了一个 “完美密室”。
警方在现场周围展开了地毯式的搜索,试图寻找更多的线索,然而,除了这个纸箱,他们一无所获。这起案件,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谜团,让警方陷入了困境。
![]()
艰难的调查过程
重案组迅速成立了专案小组,全力投入到案件的侦破工作中。他们首先从卞玉英的社会关系入手,对她身边的每一个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工厂的同事们对卞玉英的评价都很好,她工作认真负责,与大家相处和睦,没有任何矛盾冲突。
而她的男友在得知女友失踪后,心急如焚,配合警方提供了所有可能有用的信息。警方经过调查,排除了他的作案嫌疑。
案件陷入僵局时,法证科在纸箱底部发现了一根沾着奶油的木质雪糕棍。这一发现让警方看到了一丝曙光。化验结果显示,奶油中混有少量工业润滑油,与附近安美雪糕店的配方一致。刑警老梁带领着队员们立刻突击搜查了安美雪糕店。
在员工欧阳炳强的工具箱里,他们找到了半卷与封箱胶带同批次的存货。这一发现,让欧阳炳强进入了警方的视线。
欧阳炳强,时年 26 岁,是雪糕店的一名维修工。面对警方的询问,他的回答开始露出破绽。案发当晚,他自称 “在家看电视”,但邻居却听见他家洗衣机深夜轰鸣。警方在他的裤脚处检出了与纸箱相同的瓦楞纸屑。
![]()
然而,辩方律师提出质疑:“雪糕店每天卖出上百根雪糕,凭什么认定是他的?” 面对这一质疑,警方一时难以给出确凿的答复。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又发现了一些对欧阳炳强不利的证据。在他的住处,搜出了与死者同款的绿色羊毛衫。在审讯过程中,心理学家指认他多次无意识地模仿死者蜷缩的动作。这些证据看似对欧阳炳强极为不利,但也存在着诸多疑点。
比如,死者指甲缝里的棉纤维、左臂的针孔状灼伤,与欧阳炳强又有什么关联呢?案件依然迷雾重重。
![]()
庭审的激烈交锋
1975 年 11 月,案件在香港高等法院正式开审。控方和辩方在法庭上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双方各执一词,让整个庭审过程充满了戏剧性。
控方抛出了一系列所谓的 “铁证”:
首先,通过纸箱搬运实验证明,单人无法在不留指纹的情况下将尸体装入纸箱;
其次,在欧阳炳强住处搜出与死者同款绿色羊毛衫;
再者,心理学家指认其审讯时多次无意识模仿死者蜷缩动作。这些证据看起来似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直指欧阳炳强就是凶手。
然而,辩方也不甘示弱,他们请来英国鉴证专家大卫・韦伯斯特为欧阳炳强辩护。韦伯斯特对控方的证据进行了逐一反驳。
他指出,针孔灼伤可能是死后虫蛀导致,电烙铁的温度根本达不到形成针孔状灼伤痕迹的要求;雪糕店每日客流量超 300 人,纸箱底部的瓦楞纸屑被污染的概率极高,不能仅凭此认定与欧阳炳强有关;而羊毛衫是当年的流行款,全港售出逾万件,不能因为欧阳炳强拥有同款羊毛衫就认定他有罪。
这场庭审持续了 78 天之久,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陪审团成员们在听取了双方的陈述和证据后,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最终,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投票,陪审团以 7:2 的陪审票裁定欧阳炳强谋杀罪成立,判处死刑(后改无期徒刑)。
然而,退庭时,一名陪审员突然跪地痛哭:“我们可能杀错人了……” 这句话,如同一声惊雷,再次将案件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
案件的后续影响
欧阳炳强被定罪后,始终坚称自己是冤枉的,他一直在为自己申诉。2017 年,欧阳炳强终于获得假释。面对记者的追问,他始终坚定地表示:“我替人背了黑锅。” 随着时间的推移,案件的疑点逐渐发酵。
2006 年,退休法医黄志强承认当年受上级压力,夸大了针孔灼伤与电烙铁的关联性。这一消息的曝光,让人们对当年的审判结果产生了更大的质疑。2012 年,匿名人士向《明报》寄送一卷磁带,录音中男子醉酒称:“阿英看到不该看的,大哥让我处理掉”。
警方重启调查后发现,卞玉英失踪当晚,雪糕店二楼正在举办黑帮堂口的 “扎职宴”。这一系列新线索的出现,让人们不禁猜测,真正的凶手是否另有其人?
更耐人寻味的是,当年主张定罪的检察官李志明晚年接受采访时说:“证据链确实有缺口,但那个年代需要给市民一个交代。” 这句话,无疑道出了案件背后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司法困境。
此案直接推动了香港司法改革。
![]()
1980 年,香港引入 “疑点利益归于被告” 原则,这一原则的引入,旨在确保在证据存在疑点时,应作出有利于被告的判决,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1983 年,香港成立独立法证事务部,提高了法证鉴定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1995 年,香港废除死刑,欧阳炳强成为香港最后一批死刑改判者。这些司法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香港的司法体系,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而卞玉英案的关键物证 —— 那个血迹斑斑的纸箱,至今仍封存在警察博物馆 4 号仓库。2019 年,DNA 比对技术升级后,警方在胶带上检出另一组男性基因,数据库却显示 “无匹配对象”。
这一发现,再次为案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或许真相早被 1974 年那场大雨冲走了,但人们对于真相的追寻从未停止。
纸盒藏尸案,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刑事案件,它反映了当时香港社会的复杂面貌,也对香港的司法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案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它留给人们的思考却从未停止。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凶手?欧阳炳强到底是罪有应得还是蒙冤受屈?这一系列问题,或许只有等待时间来给出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