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不是“降龙十八掌”是“龙行十八式”

0
分享至



蒙山派龙行十八式之威龙出水。


  蒙山派龙行十八式之龙转乾坤。

  
□马晓玉


  搭配豪迈雄浑的音乐,三尺铜壶在茶师掌中翻飞如龙。壶嘴过处,水线如银蛇吐信,却未溅落半分水星,精准落入丈外茶盏,激起满室幽香。这融合传统茶道、禅学、武术、舞蹈的动作,便是蒙山派茶道的镇派绝学——“龙行十八式”。

技艺创于宋代每式都暗合《周易》内容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白居易笔下的蒙山,便是位于雅安市的蒙顶山,自古便是茶文化的圣地。相传西汉时期,吴理真在此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人工植茶的先河。而“龙行十八式”,正是北宋高僧禅惠大师结庐蒙顶山清修时,在习武过程中所悟出的铜壶茶技。过去,作为僧人修行的一 门功课,“龙行十八式”茶艺只在蒙顶山僧人中流传,直到清代才逐渐传入民间。
  在国人心目中,茶道似乎是追求静穆优雅的高雅艺术的代表,“龙行十八式”却与传统的茶道大异其趣,表现出一种刚健向上的艺术风格。
  这“十八式”,并非随意取数,而是暗合《周易》内容。在现任中华蒙山派掌门人成昱的理解中,“十八式”的每一式都代表一个人生阶段:“飞龙在天”,指的是人生达到最顶端、事业最盛的时期;“亢龙有悔”,是说物极必反,要静下来思索;“潜龙腾渊”,指人要储备力量;“见龙在田”,指做人应该小心谨慎,不能太狂妄。
  这“十八式”,看似是手上功夫,实则是全身的协调。表演者需做到身体如柳枝般柔韧,铜壶却稳如泰山,将心态、基本功、形体、气势、韵律、力量等因素结合,使表演底蕴更加深厚而不浮于动作表面。同时表演者需要拥有必要的艺术修养与文化造诣,才能使长嘴壶茶艺表演神形兼备,更具感染力。
  茶道之本,在于心境的修炼。茶师表演是否成功,并不是看能否把三尺铜壶耍得天花乱坠,过于注重繁杂的形式,只会把表演变成杂耍。蒙山派“龙行十八式”是表演者把自己对茶道的感悟,通过表演感染观者,让观者内心有所收获。

铜壶滚水超十斤 水温可控在黄金区间


  有看官嗤笑:“喝茶而已,何必如此繁琐,不过花拳绣腿、故弄玄虚。”殊不知,这铜壶里藏着多少门道。
  “龙行十八式”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莫过于最后一式“龙行天下”——茶师背对茶盏,铜壶举过头顶反手倾注,水流如灵蛇穿雾,全凭肌肉记忆与气息控制。铜壶滚水重逾十斤,初学者练到虎口震颤、烫痕密布是常事,而真正的难点,在于对“度”的精准拿捏。水流的速度、角度、温度都要恰到好处,多一分则溢,少一分则欠。这种对“度”的精准把握,恰是中国传统“中庸之道”的绝佳诠释。
  除开视觉观赏,“龙行十八式”自有其实用性。四川鲜嫩的茶芽忌100℃沸水直冲,而茶师完成表演时,水温恰好回落至80℃至85℃的黄金区间;长嘴壶的设计让水柱拥有更强冲击力,茶叶在杯中舒展,茶多酚与氨基酸得以 完 美 析出。在老成都 的 茶 馆里,茶师持长壶穿越人群,壶嘴如手臂延伸,既不打扰茶客谈天,又能瞬间注满茶汤。

技艺已列入非遗 在世界各地表演四百多场


  当赵孟頫的《斗茶图》里茶博士执长壶穿梭,当苏东坡写下“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时,或许未曾想到会有这样一项技艺在近千年后闪耀世界。
  2021年,蒙山派茶技“龙行十八式”被列入雅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马德里西班牙广场的落日下,在德国科隆大教堂的拱门前,在摩洛哥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的庭院里,400余场海外表演让西方观众看懂:中国茶道不仅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的温婉,更有“龙行天下”的雄浑。
  在茶香与铜光交织的舞台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非遗的“活态”展示,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以技艺载道,以匠心传情,在每一个行云流水的动作中,续写着千年茶道的当代篇章。
  据“天府新视界”微信公众号
  雅安市名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华西都市报 incentive-icons
华西都市报
中国第一张都市报
36144文章数 2516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