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宋徽宗赵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却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宋徽宗不仅是一个书法家,独创了廋金体,而且是一位颇有造诣的画家,他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还成立了皇家画院---瀚林书画院。
正是在这所宫廷画院中,诞生了两幅流传千古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
一、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大家都知道《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画的,却不知道它是张择端为宋徽宗画的,而宋徽宗也是这幅画的第一个收藏者。
宋徽宗是一位很有艺术造诣的皇帝,他对书画也很有研究。1101年,当时供职于瀚林书画院的张择端向宋徽宗献上了这幅画作。宋徽宗看后,在卷首题字《清明上河图》,并加盖双龙小印。
尽管《清明上河图》饱含着张择端的心血,而且被后世广为流传,但宋徽宗似乎对这幅画并不感冒,不久之后,他将这幅画送给了外戚向氏。
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城,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还有3000多人的皇族、嫔妃,被金人掳走。《清明上河图》也落入金人之手。直到建国后,几经辗转才最终被故宫博物馆馆藏。
《清明上河图》画的是什么?
对于《清明上河图》的画作主题,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一般来说,《清明上河图》被当做一幅北宋市井风俗画,因为《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就是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市井百态。
整幅作品以长卷的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当时的都市风貌和人民生活状况。
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
先来说街市部分。街道上人员熙熙攘攘、比肩接踵,有骑马的、坐轿的、推车的、步行的,有一家人出行的,也有单独散步的。
沿街的商铺林立,酒庄饭店、茶楼、粮店、布匹店,很多店内的招牌迎风招展,字迹清晰可辨。
店主们还在店铺前搭起遮阳棚、挡雨棚,以应对各种天气。还有一些流动的摊贩,有的临街摆摊,有的挑着胆子往前走动,甚至桥上都有很多的摊贩,一度堵塞了交通。
汴河的场景,则围绕着运粮船和桥上观河的人群展开。画面中的粮船码头上,搬运工人正在将船上的货物,搬运到码头之上,也有几个工人似乎是在等待发工钱。
汴河上有一艘大船,似乎遇到了麻烦,船头马上就要触碰到桥洞,船上的人似乎是在想办法调转方向,有几个人在向岸上的人求救。
桥上围着很多看热闹的群众,他们目光都集中在河中的船上,有几个还伸出手来指指点点。
城外的郊野,矗立着几个荒村小桥,一个孩子牵着毛驴驮着木炭走过小桥,一派田野的景色映入眼帘。
汴河之外还有一条宽阔的护城河,就在城门附近。城上的建筑物特征明显,内置一面大鼓,说明可能是钟鼓楼。城里的人往外走,城外的人往里进,一匹高大的骆驼正从城门中探出头来。
警示之作?
有人把《清明上河图》说成是讨宋徽宗的欢心的颂辞,是用来称颂当朝盛世的。更多的人认为,《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向宋徽宗的警示之作,是通过画作的方式,向宋徽宗指出当时存在的严重问题。
这样的说法,在画中确实有迹可循。
据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京城的高处一般都设有望火楼,楼上有专人负责瞭望,一旦发现火情,马上组织施救。但在《清明上河图》所展示的绵延十几里的街道上,却一所望火楼都没有。原来的望火楼被人为改装成了凉亭,供人休息,望火楼下的营房竟然变成了酒店。
画中一个类似官衙的地方,有几个官兵正在休息。他们有的靠着树睡觉,有的用手臂拢头睡觉,还有直接躺在地上睡的,没睡觉的翘着二郎腿,在旁边无所事事,兵器随意放在旁边,丝毫没有官兵的威严。
这样的画面,是不是警示当时宋朝的军备松弛,纪律松散呢?
再看汴京的城门,偌大一个城门,竟然没有一个士兵把守,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自由出入。城门之上,也并没有士兵警戒,只有一个更夫模样的人,趴在栏杆边看热闹。
让人感到不害而栗的,还有河中那条大船。这艘客船满载着客人,却险些撞到桥梁。怎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按照常理,当客船离虹桥距离很近的时候,会有专人负责提醒,并帮助纤夫放桅杆,从而保证船只顺利过桥。
从画面上看,等到船都快碰到桥了,船上的人才发现大祸临头,这说明,负责看守桥面安全的人已经没有了。
而暴露出北宋内部危机重重的,还有一个画面,就是在一座桥上,出现了文官和武将因为路窄,互不相让,双方的家臣准备大打出手的情况。这说明,当时的文武官员党派之争很严重。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绘制出如此反常的画面,说明他可能确实是想通过这幅画作,让宋徽宗有所发现。宋徽宗没有在现实中意识到北宋王朝的危机,也就没有理由通过一副画作发现问题所在。
或者,宋徽宗也可能知道当时的危机四伏,也能体会张择端的一番苦心,但他本人已经放弃希望了,他只是醉心于他的廋金体书法,还有绘画。
不管宋徽宗有没有意识到,北宋的国内形势确实已经非常危险了。1127年,危机终于爆发了,金人攻破了东京(河南开封),宋徽宗成了亡国之君,被掳掠到金国。
二、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如果说《清明上河图》跟宋徽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千里江山图》,可以说凝聚着宋徽宗的心血。
天才画家王希孟
王希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画家中最神秘的一位。除了一副流传千古的《千里江山图》之外,关于他的生平及相关资料均无记载。
令人欣慰的是,蔡京在《千里江山图》卷后的一段题跋,让我们了解了王希孟更多的信息。
蔡京在跋中说:“这幅画是1113年皇帝(宋徽宗)赐给他的。这幅画的作者是王希孟,当时只有十八岁,之前在其它画院做过学徒,学过画,后来召入宫廷画院,画过几幅画,虽然
画的不是太好,但却受到宋徽宗的赏识。
宋徽宗知道他是一个好苗子,所以亲自指导他,教他作画。不到半年,王希孟便画成了《千里江山图》。皇帝(宋徽宗)很赞赏这幅画,把它赐给了我(蔡京)
从蔡京的跋文中可以得出这样几个信息,王希孟的绘画技法有受到宋徽宗的影响,王希孟完成这幅《千里江山图》只有十八岁。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的第一幅作品,也是唯一一幅作品,将《千里江山图》呈献给宋徽宗后,他就神秘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仿佛他只为完成这幅鸿篇巨制而来。
《千里江山图》为什么受到宋徽宗的喜爱
同样是千古名画,同样是瀚林书画院的画师呈献的作品,宋徽宗却对它们做出了不同的反馈:宋徽宗很喜欢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他甚至让蔡京为它题跋。
对于《清明上河图》,宋徽宗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热情,他看完画作后,只是随意的题了签,并将它赏赐个了一个外戚大臣。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不同呢?个人猜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宋徽宗毕竟是当朝的皇帝,是一个政治人物,他可能私下里沉迷艺术、钟情笔墨,但表面上,或者说骨子里仍然藏着一颗帝王之心,还是贪恋这千里江山的。
另一个原因,可能也是因为王希孟是自己手把手教导出来的徒弟,正所谓爱屋及乌,自己爱徒的杰作,怎能不喜欢呢?
《千里江山图》画了什么?
《千里江山图》是一幅长卷,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主要表现的是千里锦绣河山。
根据后世名家解读,《千里江山图》应该是以庐山和鄱阳湖的蓝本绘制而成的。王希孟的作画意图很明显,就是歌颂宋徽宗时期的大宋盛世,选取了江南的秀丽山水为代表。
整幅作品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有烟波浩渺的江河,有跌峦起伏的群山,有茅屋草舍,有亭台楼阁,有渔民小船……俨然一幅江南锦绣山水画卷。
画中不仅有景,而且有人。隐居深山的白衣高士,寺庙的高僧,乡居的农民,撑船的渔夫,画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千里江山图》可以看作是一幅完整的画卷,也可以看出是由几幅画卷组合而成。每部分画卷都是以高山为主体,周围配以树林、茅舍、人物、桥梁等。
分画卷之间或者是通过桥梁连接,或者通过河流过渡,从而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
《千里江山图》最中间的最高一座山是全幅画作的焦点,这座山几乎是在画作的正中心,周围群山环绕,凸显出顶峰的一枝独秀。
这座山峰代表的正是大宋王朝,或者说代表的正是北宋的最高统治者宋徽宗。
据说王希孟为了完成《千里江山图》,曾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长达半年之久,封闭的环境和大量矿物燃料对他的身体造成极大伤害。
再加上王希孟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经常夜以继日的作画。所以当这幅名作完成之后不久,王希孟就去世了。
结语:
《清明上河图》是宋徽宗亲自题字,加盖小印的,《千里江山图》是宋徽宗亲自指导的,可以说两幅千古名画都跟宋徽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都蕴含着宋徽宗的付出与心血。
张择端和王希孟都是宋徽宗瀚林书画院的画师,他们都是在这所皇家画院中,都是在宋徽宗身边完成了千古名作。
宋徽宗参与了两幅传世作品的创作,并对两幅作品做了鉴赏,进行了收藏,也不枉他这一生的艺术追求。
话又说回来,一个皇帝竟然跟两幅千古名画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这到底是一种幸运呢,还是一种悲哀呢?
参考文献:
《宋史》
《千里江山图》
《清明上河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