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动您!
奚啸伯在青岛鲁迅公园留影( 1964年5月)
奚啸伯是京剧老生“奚派”的创始人,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并称京剧“后四大须生”。
奚啸伯的嗓音清晰悦耳,韵味醇厚,念白字字入耳,铿锵成节。他的表演委婉细腻,清新雅致,特色鲜明。
奚啸伯擅演的剧目有《白帝城》《法门寺》《失空斩》《李陵碑》《上天台》《红云崖》等,在老戏迷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威望。
奚啸伯出身官宦之家,一生坎坷。妻子早逝,与他的迂腐有很大关系,他拒绝再婚的原由有些可笑。
特殊年代里,奚啸伯遭受迫害瘫痪,他指点过的青年演员纷纷揭发他、批斗他。1977年,单身28年的奚啸伯不幸离世,他是带着遗憾走的……
妻子早逝他有责任,拒绝再婚的原因有些迂腐
(民国初期的北京崇文门)
奚啸伯原名奚承桓,1910年12月11日出生于北京。他的爷爷裕德曾担任晚清的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奚啸伯的父亲熙明,担任过晚清的度支部司长。辛亥革命后,奚家衰落下去了,熙明靠变卖田产养家。
奚啸伯在家排行最小,上面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他天资聪颖,6岁时就迷上了京剧。
奚啸伯8岁时开始跟着留声机的唱片学习京剧,谭鑫培的《卖马》《战太平》《四郎探母》等唱段,他全部能唱下来。
(年轻时的奚啸伯)
奚啸伯跟着留声机学唱京剧老生,身边人称他为“留学生”。
奚啸伯9岁进入北京崇实小学读书,11岁时父亲不幸病逝。此后,奚啸伯的家境更加窘迫,经常揭不开锅,但他仍不改对京剧的喜爱。
1922年,奚啸伯去亲戚家聚会,唱了京剧《斩黄袍》里的一段,得到了言菊朋的青睐。
此后奚啸伯一边在学校读书,一边去言菊朋家学戏。两年后,奚啸伯的嗓子倒仓,便放弃学戏,进入崇实中学就读。
(奚啸伯的母校北京崇实中学)
奚啸伯喜欢语文、英语和历史,对数理化一窍不通,读书很痛苦。
1926年,奚啸伯经过调整和恢复,嗓子回来了。随后他从崇实中学退学,一心一意跟言菊朋学戏。
奚啸伯出师后,为了帮母亲养家,他在亲戚的介绍下,进入张学良海陆空行营总务处当抄写员。
工作之余,奚啸伯经常去戏院听戏,偶尔也登台演出。
1932年,奚啸伯辞去抄写员的工作,正式登台唱戏。他每天早早起来练嗓子,冬天下大雪,奚啸伯带着一把扫帚出门。
奚啸伯家住安定门二条,他往护城河边走,一边扫雪一边喊嗓子。奚啸伯一共要扫13个城门垛子,然后他又一路扫回来。
据说安定门外第13个城门垛子的一块砖,被奚啸伯喊嗓子喊得凹下去一块。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的京剧最繁荣,但竞争惨烈,没名气的京剧演员连饭都吃不上。奚啸伯是新人,有时演出一场,收入只够买两个烧饼。
1936年,奚啸伯的医生舅舅郭眉臣给他带来了泼天富贵。原来梅兰芳的小儿子梅葆玖患上了伤寒,高烧39度不退。
童年梅葆玖(1934年3月29日—2016年4月25日)
梅兰芳先后请过3个中医,都没能让儿子退烧,急得团团转。与梅家关系密切的银行家冯耿光,向梅兰芳推荐了天津的中医郭眉臣。
郭眉臣来北平给梅葆玖看病,他开了三副药,梅葆玖服下后退烧了,梅兰芳对郭眉臣感激不尽。
奚啸伯是郭眉臣的亲外甥,郭眉臣想到外甥演戏连饭都吃不上,他便向梅兰芳提要求,希望外甥奚啸伯能进入梅兰芳的戏班唱戏。
奚啸伯(右)、梅兰芳同台演出《宝莲灯》
梅兰芳一口应承。随后奚啸伯进入梅兰芳名下的“梅剧团”,在团里挂二牌。奚啸伯与梅兰芳同台演出了《宝莲灯》《三娘教子》《打渔杀家》等名剧,知名度迅速提升。
1936年10月,奚啸伯主动离开梅剧团,自己组班演出。梅兰芳为了提携奚啸伯,邀请他赴天津大戏院演出,他们合演的《四郎探母》《汾河湾》《龙凤呈祥》等,受到广泛欢迎。
1937年,奚啸伯在茶商李伯芝家唱堂会,在《群英会》中扮演“鲁肃”,受到行家的好评。
(京剧前、后四大须生)
此时,奚啸伯创立的“奚派”已经成型了,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并称京剧界“后四大须生”。
奚啸伯走红后收入丰厚,在东城区买了大宅子,让家人过上了优越的生活。
奚啸伯是少见的大孝子,甚至有些 “愚孝”,间接导致妻子早逝。
奚啸伯的父亲去世后,母亲没有再婚,一直与奚啸伯住在一起。奚母非常强势,奚啸伯对母亲言听计从。
上世纪30年代初,奚啸伯结婚了,妻子名叫张淑华,是圈外人。
(奚啸伯的妻子张淑华)
婚后奚啸伯夫妇生下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奚延宏出生于1934年,长女奚延瑛出生于1938年,次女奚延玲出生于1942年。
奚啸伯结婚成家后,依然将收入交给母亲管理,张淑华花钱要向婆婆讨要。
奚啸伯从来不敢单独给妻子买东西,他给妻子买一件新衣服,要向母亲请示,并且要给嫂子、姐姐一起买。
张淑华在家庭里没有丝毫话语权,可她又不敢跟丈夫和婆婆吵,经常生闷气。长此以往,张淑华憋出了病,染上了不良嗜好,身体状况都不好。
1949年,张淑华不幸因病早逝,年仅38岁,而奚啸伯这年39岁。
(奚啸伯画像)
不可否认,张淑华早逝,奚啸伯有很大的责任。按理说,他与张淑华结了婚,不应该再将收入交给母亲,不应该让母亲掌管家里的一切。
奚啸伯与张淑华是夫妻,应该给予妻子充分的自主权,是奚啸伯的“愚孝”,导致妻子早早离世。
拒绝再婚的理由有些可笑,无奈离京去了石家庄
年轻时的奚啸伯一表人才,有名又有钱。他丧妻后很多人登门给他提亲,都被奚啸伯婉拒了。
(奚啸伯、侯玉兰演出《走雪山》)
他拒绝再婚的理由有些可笑:我母亲还健在,要是续弦又可能引发婆媳矛盾,让母亲生活不幸福。
奚啸伯的母亲也没有劝儿子续弦,这是有些自私的做法。
1954年,奚啸伯的母亲去世了。亲戚再次给奚啸伯介绍对象:现在老太太走了,你可以再成个家吧。
奚啸伯还是拒绝再婚,他的理由是:我的3个儿女还不懂事,要是后妈来家里,我担心他们相处不好,到时家庭不睦,会给大家带来痛苦。
(中年奚啸伯)
后来有人再给奚啸伯牵线,他提出3个条件:我如再娶,一是要对方满意,二是要孩子满意,三是要我本人满意。
中年男人再婚,哪有百分百满意的?见奚啸伯如此挑剔,此后再没人给他介绍对象了。
1955年,很多个体戏曲演员都加入国营剧团,奚啸伯与儿子奚延宏一同加盟北京京剧四团,奚啸伯担任团长。
同年,北京京剧工作者联合会成立了,梅兰芳任会长,马连良任副会长,奚啸伯担任秘书长。
奚啸伯与李洪春(师)、韩志安(徒)合影
1957年大鸣大放时,戏剧界经常召开座谈会,奚啸伯生性耿直,谈了自己对戏曲界的看法,言辞有些犀利。
如此一来,奚啸伯被打成“右派”,离开了北京京剧四团。
1957年秋天,石家庄地区京剧团刘同起团长来北京开会,顺便探望奚啸伯。当时奚啸伯没有工作单位,刘同起便邀请他去石家庄地区京剧团试演3个月,如果双方满意就留下来。
随后,奚啸伯带着自己的儿子、琴师等一行人来到了石家庄。
奚啸伯在京剧《白毛女》中饰演“杨白劳”(1959年)
因为工资偏低,只有奚啸伯、儿子奚延宏、琴师等4个人留下来了,其他人回到了北京。
奚啸伯头上有帽子,每个月只能拿基本工资。他在团里除了演出,还负责倒水、扫地、装卸舞台等体力活。
仅两个月,奚啸伯决定留在石家庄地区京剧团,对方也愿意接纳他们。
由于奚啸伯表现好,1959年他被摘掉了帽子,接到通知那一刻,奚啸伯热泪盈眶。
石家庄地区京剧团与北京京剧四团没法相比,奚啸伯经常要随团去农村演出,生活条件相当艰苦。
奚延宏(1934年一2003年)
1961年,奚延宏瞒着父亲与北京京剧团取得联系,对方愿意接纳奚啸伯父子。
奚延宏与父亲商量此事,奚啸伯不愿意离开石家庄地区京剧团,他觉得领导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不能辜负对方。
奚延宏提出自己去北京京剧团,奚啸伯也不同意,于是父子俩继续留在石家庄。
1963年下半年,戏曲界大力提倡演现代戏,传统戏渐渐禁演。
奚啸伯(左)尚小云摄于(1960年)
(奚啸伯《空城计》剧照)
一天,奚啸伯无意中从收音机里听了一段老戏,竟然是中国台湾电台播放的,吓得他赶紧关了收音机。但还是被人发现了,说他偷听敌台,这也是后来他在特殊年代受迫害的一大罪状。
遭迫害瘫痪,儿子、儿媳、孙子都是京剧名角
1966年特殊年代来临,奚啸伯身边的同事突然变了脸。当时奚啸伯是石家庄地区京剧团团长,经常指导团里的青年演员排戏、演戏。可他们突然反过来贴大字报,给奚啸伯网罗种种罪名揭发他、打击他。
奚啸伯被打成了“历史反革命”,原因是他在张学良部队里当过抄写员。
奚啸伯还被扣上了“特务”的帽子,因为他无意中在中国台湾电台听过老戏。
(奚啸伯生活照)
同事将奚啸伯拉出去批斗,扇他耳光,要他低头认罪,奚啸伯经常被打得遍体鳞伤。
批斗结束,奚啸伯还要在单位生火、捡煤渣,与食堂师傅一起做饭。
奚啸伯的工资被停发了,每个月给他发50元生活费,单位的造反派觉得50元太高了,每月给奚啸伯发15元生活费。
奚啸伯身心遭受摧残,一个月内掉了5颗牙齿。不久他又患上了急性肺炎,痰中带血。
儿子奚延宏和孙子奚中路将奚啸伯背到了医院,幸亏一位姓顾的大夫是奚啸伯的戏迷,精心给他治病,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奚延宏(左一)在教授奚中路
当时奚啸伯每月领15元生活费,单位要扣除12元伙食费,他每月到手只有3块钱。
1967年冬天,奚啸伯在团里装台、卸台、打扫卫生,累了靠在戏台上睡着了,衣着单薄的他冻感冒了。
儿子儿媳给奚啸伯送来一件棉衣,结果造反派将棉衣没收了。
很长一段时间,造反派不让奚啸伯晚上回家,想将他在团里冻死。巨大折磨下,奚啸伯的身体越来越差。
(奚啸伯)
1971年,奚啸伯的同事兼挚友陈宝山,不堪迫害上吊自杀身亡。奚啸伯受到巨大刺激,突发脑溢血,中风晕倒。
奚啸伯被家人紧急送医,他一直昏迷不醒,院方两次下达病危通知。
奚啸伯在昏迷七天七夜后,终于苏醒过来了,但落下了中风的后遗症,下半身瘫痪。
医院得知奚啸伯的身份后,不再给他治疗,将他赶出了医院。
(奚中路与义父厉慧良)
奚啸伯整天躺在床上,偶尔孙子奚中路用轮椅推着他去外面走走。坐在轮椅上,他一直鼓励孙子要好好学戏。
1974年,奚啸伯身体状况有所好转,便开始给孙子奚中路说戏,还用左手练习写字。
1976年5月,弟子欧阳中石偷偷从北京来看奚啸伯。见恩师坐在轮椅上,骨瘦如柴,满脸沧桑,欧阳中石忍不住失声痛哭。
欧阳中石(1928年10月—2020年11月5日)与他的书法作品
1976年10月,特殊年代结束了,很多蒙冤者都平反了。过度的压抑和兴奋,让奚啸伯虚弱的身体难以承受。
1977年,奚啸伯对儿子奚延宏说,他还有个心愿,想去他的出生地北京走一走,看看他的姐姐。
然而因为奚啸伯身体的原因,儿子不方便带他去北京。
晚年奚啸伯(1910年12月11日—1977年12月10日)
1977年12月10日,奚啸伯不幸带着遗憾在石家庄离世,享年67岁。1979年,相关部门为奚啸伯平反。
奚啸伯的儿子奚延宏是著名的京剧花脸演员,父亲去世后,他担任过石家庄京剧团团长,培养了张建国、张建峰等一批优秀京剧演员。
奚啸伯的儿媳杨玉娟,是石家庄京剧团的青衣。奚啸伯的孙子奚中路是上海京剧院的著名老生演员。
(“武生大王”奚中路)
(奚啸伯书法作品)
奚啸伯的长女奚延瑛没有吃京剧这碗饭,从事的是普通工作。
奚啸伯的次女奚延玲,曾在梅兰芳京剧团、北京昆曲剧院当演员。受父亲的牵连,她后改行到印刷厂上班。
因处境艰难,奚延玲的婚恋一度成了难题,奚啸伯一度为大龄女儿的婚事揪心。
弟子欧阳中石为帮奚啸伯排忧解难,主动给奚延玲牵线搭桥,撮合她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结婚。
(奚延玲与丈夫楼宇烈)
奚啸伯的人生就像一本书,厚重、坎坷,浸满岁月的心酸和眼泪。
斯人已逝,音韵长存。2025年6月,奚啸伯已经离开我们48年了,但很多老戏迷还在惦记他,怀念他,欣赏他在《白帝城》《失空斩》《李陵碑》等优秀剧目中的唱腔和表演。
首发作品,抄袭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