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赵萌萌 张瀚允)近日,“5岁男孩因一包零食进了ICU”的新闻引发关注。据悉,广东一名5岁儿童因误食混在坚果中的蚕豆,次日出现重度黄疸、尿液如浓茶色等症状,被紧急转入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抢救。经诊断,该名儿童患有罕见的蚕豆病。
“蚕豆病的学名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X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病。”6月17日,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儿童急诊科主任彭流泉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正常情况下,G6PD酶是红细胞的“超级保镖”,蚕豆病患者由于体内缺乏这种酶,在食用蚕豆后,蚕豆中的多巴、多巴胺等氧化性物质会导致红细胞大量破裂,引发急性溶血性黄疸和贫血,严重时可威胁生命。
“蚕豆病发病有‘重男轻女’‘南高北低’的特点,常见于10岁以下儿童,男童尤需注意。此外,有家族史的患者应格外关注。”6月17日,扬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主任张利兵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因遗传特性,蚕豆病的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在我国,该病多见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以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多发,北方地区少见。近年由于人口流动增加,长江及以北地区也有散发病例。
两位专家均强调,蚕豆病的诱因不仅限于新鲜蚕豆,还包括豆瓣酱、兰花豆等加工食品。哺乳期母亲食用蚕豆后,也可能通过母乳诱使婴儿发病。此外,蚕豆开花季节,需警惕花粉接触诱发疾病。
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儿童急诊科主任彭流泉(左三)为患儿检查。医院供图
彭流泉提醒,蚕豆病患者在用药方面也需慎重,一些如对乙酰氨基酚(常见退烧药)、磺胺类、呋喃唑酮、某些抗疟药,甚至大剂量维生素C等氧化性药物,以及复方感冒药、中成药中的某些成分,都可能触发溶血。他强调,此类患者就诊时必须主动告知G-6-PD缺乏病史,购药时要仔细核查成分表,避免因用药不当导致危险。
“目前蚕豆病尚无治愈方法,重在预防。”张利兵提醒,10岁以下儿童第一次吃蚕豆时要谨慎,吃蚕豆后一旦出现低热、腹痛、皮肤发黄、浓茶样尿或酱油色尿,须立即送正规医院看急诊,以免贻误病情。
目前,我国南方高发地区已普遍将G-6-PD缺乏症纳入新生儿筛查项目。其中,广东省已实现全省覆盖筛查,广西、海南等省(区)也基本实现全面筛查。江西、云南等高发省份及部分重点城市已将该筛查纳入常规检测。
“即使不在常规筛查地区,有家族史的孕妇可主动要求检测,并保存筛查结果以指导终身用药。”彭流泉建议,蚕豆病患者需做好终身管理,避免接触诱发因素,提高防范意识,特别是对混合食品中的隐蔽风险保持警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