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笋是越南现代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在越战中是北越的核心决策者,带着国家打赢了美国和南越,实现了统一。可惜,战争胜利的光环没能掩盖战后他政策的失败。经济崩溃、人民挨饿、国际孤立,这些都和他脱不了干系。1986年他去世后,越南人对他褒贬不一,有人敬他为英雄,有人骂他害了国家。他的路线也在他死后被彻底抛弃,换成了“革新开放”,让越南慢慢走出泥潭。
![]()
黎笋是谁?从穷小子到北越掌舵人
黎笋1907年4月7日生在越南中部广治省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家,原名叫黎文润。家里靠捡废铁和打铁混日子,日子过得紧巴巴。小时候,他亲眼看到法国殖民者怎么欺负越南人,抢地、收税,搞得乡亲们连饭都吃不上。这让他从小就恨透了殖民统治。
![]()
年轻时,黎笋上了殖民学校,学了点法语和算术,后来到河内给铁路公司当文员。白天上班,晚上偷偷看马克思主义书,慢慢被共产主义吸引。1928年,他加入越南革命青年团,开始干反法的事儿,发传单、搞罢工,忙得不亦乐乎。1930年,他跟着胡志明一起建了印度支那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路。
可革命不是闹着玩的。1931年,他在海防组织抗法活动被抓,判了20年监禁,在监狱里受尽折磨。1936年,法国政府换了政策,放了一批政治犯,他才出来。没歇多久,1939年又因为在南方搞起义被捕,关到昆仑岛监狱。直到1945年八月革命成功,他才彻底自由。
![]()
出来后,黎笋没闲着。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1946-1954)期间,他在南方带着游击队跟法国人干,1951年当上越共南方局书记。1956年,他写了《南方的道路》,说要用武力统一越南。1960年,他在越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党中央第一书记,成了党内二把手,仅次于胡志明。胡志明1969年去世后,他接管北越,成了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
越战打赢后,1976年越南统一,他正式当上越共总书记,一直干到1986年去世。这几十年,他从一个穷小子爬到国家顶端,靠的是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不服输的劲头。但掌权后,他的选择也把越南带进了另一个深渊。
![]()
越战里的黎笋:打赢了战争,却埋下隐患
说黎笋是越战的“始作俑者”不算夸张。越战(1955-1975)能打起来,北越能赢,他的作用比谁都大。1950年代,胡志明还在世时,黎笋就主张对南越动武。他觉得光靠谈判没戏,必须用枪杆子解决问题。1959年,他推动建了胡志明小道,把北方的武器和人偷偷运到南方,支援越共游击队。
![]()
1960年他当上第一书记后,更是把武力统一当成头等大事。胡志明晚年身体不行,北越的决策权渐渐落到他手里。1968年的春节攻势就是他一手操盘。这次行动让几十万越共武装趁着新年突然袭击南越上百个城市,连美国大使馆都差点丢了。虽然军事上没全胜,但美国老百姓看到电视上自家军队被打得灰头土脸,反战情绪一下炸了锅,美国撤军的脚步也加快了。
1975年,黎笋抓住机会,指挥北越发动春季攻势。4月30日,北越坦克开进西贡,南越政府投降,越南终于统一。这场胜利让黎笋在党内威望达到顶峰,很多人把他看成民族英雄。
![]()
但胜利的代价不小。越战打了20年,北越死了上百万军民,南越也好不到哪去。战争把国家炸得满目疮痍,田地荒了,工厂停了,经济基本瘫痪。黎笋打仗是把好手,可怎么收拾这烂摊子,他没啥招儿。更糟的是,他还一门心思要把共产主义硬套到全国,接下来几年,越南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苦。
战后越南:黎笋的政策让国家掉坑里
![]()
1975年统一后,黎笋本该带着大家重建国家,但他选了条死胡同。他把北方的计划经济照搬到南方,搞国有化、集体化,把南方的私有企业全收了,商店关门,农民被迫把地交给合作社。西贡这种原来挺热闹的地方,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街上全是排队领粮的人。
1978年,他又决定出兵柬埔寨,推翻红色高棉。这仗打了十年,越南军队死伤好几万,国库被掏空。国内粮食不够,医院没药,连基本的生活物资都短缺。更倒霉的是,1979年中国跟越南翻脸,打了场边境战,越南彻底跟中国闹掰,靠着苏联撑腰才没垮。
经济上,黎笋的计划经济彻底失灵。1980年代初,通货膨胀跟脱缰野马似的,1985年直接冲到700%以上。政府换新货币,想压住物价,结果弄得更乱。老百姓攒的钱一夜变废纸,黑市上米价翻了几十倍。南方好多人卖家当换粮食,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
这时候,逃难的“船民”成了国际新闻。几十万人坐着破船漂洋过海,很多人死在路上。联合国数据显示,1975到1995年间,超过80万越南人逃出去,大部分是因为受不了国内的穷日子。黎笋的政策把胜利果实变成了苦果,老百姓的不满越攒越多。
![]()
1986年7月10日,黎笋在河内因心力衰竭去世,享年79岁。政府给他办了国葬,官方报纸把他吹成“民族解放的伟大领袖”。但老百姓的反应冷淡得很,没多少人真心觉得他走得可惜。
越南人对黎笋的评价分两派。支持他的人多是老革命和北方人,觉得没有他带着打越战,越南不可能统一。他们眼里,黎笋是个硬汉,为了国家敢跟美国干到底。可反对他的声音也不少,尤其在南方。南越人觉得是他毁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把经济搞得一团糟。还有年轻人,压根不买官方的账,认为他打赢战争是功,战后瞎折腾是过,功过得分开算。
![]()
官方的态度一直是正面的。教科书里,黎笋被写成革命功臣,统一战争的丰功伟绩占大篇幅,战后的烂事儿提都不提。可民间的声音没那么好听。1980年代末,有记者采访河内街头老百姓,有人就说:“他让我们赢了美国,却让我们饿了肚子。”这话挺实在,反映了不少人的心声。
到了21世纪,越南开放后,网上讨论更多了。像Reddit上,有人说黎笋比胡志明更“共产主义”,是个偏执的家伙,为了意识形态不顾民生。南方人尤其反感他,觉得他把统一变成了灾难。总的来说,黎笋的形象在民间是复杂的,既有敬意,也有怨气。
![]()
昔日路线为啥被扔了?
黎笋一死,他的政策就保不住了。1986年12月,越共六大开了个大转弯。新上台的总书记阮文灵推出“革新开放”(Đổi Mới),把黎笋的计划经济一脚踢开。农民不用再搞集体化,可以自己种地卖粮;企业私有化,外资也放进来。1989年,越南从柬埔寨撤军,省下军费搞建设。1991年,跟中国和解,还加入了东盟,彻底告别孤立。
![]()
这套新政策跟黎笋的思路完全反着干,但效果杠杠的。1986到1990年,越南GDP年均增长4.4%,1990年代飙到6.5%。2000年,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64亿多美元涨到311亿多美元,人均收入从95美元蹦到390美元。贫困率也掉得飞快,1990年代从50%降到29%,农村更明显。
胡志明市一下子活了过来,街上商店多了,货架满满当当,夜市也热闹起来。2007年,越南加入世贸组织,成了全球化的一员。老百姓日子好过多了,电视、冰箱这些东西慢慢进了普通人家。
![]()
黎笋的路线被抛弃,是因为它实在不适合和平年代。计划经济听起来高大上,可实际操作就是僵化加低效。出兵柬埔寨和跟中国闹翻,更是把国家拖进死胡同。革新开放证明,开放市场、融入世界才是出路。黎笋死后,他的文件被束之高阁,追随他的人也被边缘化,官方宣传只剩“民族英雄”这块招牌,别的都不提了。
![]()
黎笋这辈子是个大写的矛盾。他带着越南打赢了越战,了不起,可战后却把国家带进坑里,也够糟心。死后,有人敬他,有人骂他,但他的政策被扔得一干二净,说明历史不吃情怀那一套。今天的越南蒸蒸日上,靠的是革新的路子,跟黎笋那套老思路没半毛钱关系。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领导人牛不牛,不光看他打仗行不行,还得看他能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