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长7.5%!财政收入创新高!招商引资再创佳绩!"——翻开中西部许多县域的政府工作报告,总能看到这样亮眼的数字。
但真正踏进中西部县城,总会看到令人费解的景象:一边是崭新的工业园区大门,写着"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几个大字;另一边却是一排排几乎没有生产活动、门窗紧锁的厂房。
这不禁让人疑惑:一个地方的GDP数字可以如此好看,为什么实体经济却如此脆弱?这些明明无效益的僵尸企业,为什么还要留着?还有,中西部县域的经济困境,到底要怎么破局?
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要说中西部县域产业现状,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很多中部县城工业园区的场景,都令人唏嘘:偌大的园区里,80%都是低端制造业,像服装加工、塑料制品、简单金属加工这类附加值低的企业。
更让人心塞的是,园区有约20%的企业已经沦为"僵尸企业"——看着像在运营,实际上早就没啥实质性生产活动了,只是不愿意退出。
这些地方的产业链条普遍很短,基本上是"来料加工"模式:设计在沿海,核心部件从沿海运来,本地只负责简单组装,然后再运回沿海销售。整个价值链中,中西部县域只能分到最微薄的那部分利润。
为啥会这样?一个关键原因是过度依赖"回归经济"。什么是回归经济?
就是靠着地方政府动员在外创业成功的老乡回来投资。比如某县长年在外地打工的张老板,因为家乡情结回来投了个小厂。这种投资虽然有感情因素,但往往规模有限、技术含量不高。
更尴尬的是,很多县域招商引资陷入了"眼高手低"的误区:嘴上说不要低端产业,要高端高新技术企业;实际上本地的产业承载能力、人才环境根本无法支撑高新技术产业。
结果就是——低端产业嫌弃没前途不想接,高端产业看不上你没实力不来投,两头落空,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留下的不想干,会干的不想留
说到产业发展,人是最核心的因素。中西部县域面临的是一种"人才与劳动力双重流失"的窘境。
走进这些地区的工厂,你会发现一个奇特现象:车间里大多是40-60岁的中年妇女,年轻人寥寥无几。
为啥?因为能走的年轻人都走了!不少中西部县域的人口流失率已超过15%,而且基本都是青壮年劳动力。
不仅是普通劳动力,技术型人才的流失更为严重。一个典型例子是某县引进了一家电子元件制造企业,投产后却因为招不到工程师而长期运行不畅。
当地大学毕业生宁可去大城市做销售,也不愿回县里做工程师,因为职业发展天花板太低。
工业园区配套设施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很多园区虽然厂房光鲜亮丽,但生活配套极为简陋:没有像样的医院、学校距离远、商业设施单一、公共交通不便利。在这种环境下,现代年轻人怎么可能愿意长期工作生活?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人才流失导致产业结构无法升级,又导致就业岗位质量低,最后回归到更多人才流失。打破这个循环,才是中西部县域产业发展的关键挑战。
道路通了,但仍是"最后一公里"难题
"硬件"条件的不足,也是中西部县域产业发展的一大绊脚石。
土地资源看似丰富,实际使用却很低效。许多调研报告中发现,很多县域工业园区土地极度碎片化。
举一个例子,一块地给了A企业却闲置着,隔壁B企业想扩建却没地用;一些"僵尸企业"占据着最好的地段,却产出微薄;新项目想进驻,却因没有连片土地而作罢。
物流成本高企是另一个普遍问题。虽然高速公路、铁路等干线交通已覆盖大部分县域,但"最后一公里"依然卡脖子。这种畸高的物流成本,直接吞噬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也阻碍了县域内产业的协同发展。
环保与政策执行中的"一刀切"现象也值得关注。一家塑料制品厂,因为当地突然提高了排污标准,没有给企业足够的适应期,导致企业被迫停产三个月,损失惨重。虽然环保标准提高是必要的,但执行方式过于生硬,让本就脆弱的县域企业雪上加霜。
小微企业面对的各种标准要求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消防、排污、生产安全等各项标准本是为了保障公共利益,但对于资金有限的县域小企业来说,短期内全面达标确实存在困难。
如何在确保安全环保的前提下,给予这些企业必要的过渡期和扶持政策,是政府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
政策与现实的错位
在中西部县域产业发展进程中,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不言而喻,但有时政策与当地实际存在一定差距。
很多地方热衷于引进"高产值、高科技"企业,却不考虑本地是否有相应的承载能力。比如,天津某地曾投资13亿元建设了一个高科技产业园,结果因为与当地实际脱节而成为"烂尾工程",几年过去仍是一片空地。这种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做法,最终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为了建设产业园区,不少地方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有报道显示,某开发区每亩土地的开发成本高达50万元,但最终只能以26万元左右的价格出让,每亩亏损24万元!这种亏本买卖,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债务风险不断积累。
同质化竞争也是普遍现象。相邻几个县往往都上马相同类型的产业项目,导致恶性竞争。更糟糕的是,一些优质资源被地级市截留,县域只能拿到"二手资源"。
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是发展定位与实际需求的脱节。均衡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或许是中西部县域更加稳健的道路。
重新定位,回归本源
面对这些困境,中西部县域产业发展的出路在哪里?我认为关键在于"重新定位,回归本源"。
中西部县域应该清醒认识自身定位——不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复制品,而是具有独特功能的区域经济单元。其核心使命应该是"服务三农",成为城乡融合的桥梁和纽带。
其次要理性看待产业承接方向。不必一味追求"高大上"的高科技产业,反而应该积极承接沿海地区转移的成熟制造业。
这些产业虽然不够"时髦",但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还能带动当地服务业发展。
数据显示,每承接一个从东部转移的中型制造业企业,能带动当地约200-300人就业,间接拉动服务业就业约100人。
优化营商环境要从"小事"做起。不少县域产业园区把精力都放在了"大项目"上,却忽视了对现有企业的服务。
其实,留住一家企业的成本远低于招来一家新企业。改善道路、物流、水电等基础设施,提供更便捷的政务服务,这些"小事"往往能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最后要打破"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县域之间应该加强协作,形成产业梯队和分工体系,而不是盲目求全。
比如,A县专注于农产品初加工,B县发展精深加工,C县布局物流和商贸,形成互补而非竞争的关系。
中西部县域应该充分发挥其作为国民经济"稳定器"的功能。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今天,县域经济的稳定性尤为重要。
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的制造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县域经济能够为国家经济大盘提供稳定支撑。
回顾历史,中西部县域曾是中国工业化早期的重要支撑。在新的历史时期,它们依然可以扮演重要角色——不必追求最前沿,但要做好最基础;不必争当"明星",但要成为"脊梁"。
只有当我们摒弃"唯GDP论"和"高端崇拜",回归产业发展的本质和初心,中西部县域才能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