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了个大谱!许昌智能 IPO 签名,太诡异!
2025 年 6 月,北交所上市公司许昌智能继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许昌智能”)因一组董监高签名的前后差异,被推上舆论风口。网络曝光的招股书文件显示,公司监事董磊涛、高级管理人员李晓华等人在 2022 年底与 2024 年初的签名样本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笔迹风格,部分签名甚至被指 “出自同一人之手”。
与此同时,北京市君泽君律师事务所在为青岛豪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具股权激励法律意见书时,竟误将文件标题套用 IPO 模板,暴露出资本市场中介机构内控漏洞。保荐机构民生证券近期频繁的人事动荡,更让这起签名疑云蒙上了 “项目执行失序” 的阴影。在注册制深化背景下,这些细节折射出的不仅是个案合规瑕疵,更是中介机构勤勉尽责原则的失守与监管核查体系的潜在缝隙。
签名 “变脸”:从笔迹差异到信披真实性拷问
据网络流传的对比材料,许昌智能监事董磊涛在 2022 年 12 月 29 日文件中的签名笔画圆润、结构松散,而 2024 年 1 月 16 日招股说明书中的签名则棱角分明、笔锋锐利,两者在运笔轨迹与字体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高级管理人员李晓华的签名亦呈现类似问题,后者版本中 “晓” 字的竖钩笔画与前者的圆弧处理形成鲜明对比。更引人注目的是,2024 年版本中郭世豪的签名被网友指出与董磊涛、李晓华的笔迹高度相似,“连顿笔习惯都如出一辙”。
这种签名突变引发市场对信息披露真实性的质疑。根据《证券法》第七十八条,上市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信息,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董监高作为公司治理核心,其签名是确认文件合法性的关键环节,若存在代签或伪造情形,不仅违反信披基本准则,更可能构成《刑法》中的 “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
许昌智能对此尚未作出正式回应,但网友的调侃 “项目组模仿不用心”“太忙了让项目组代签” 折射出市场的普遍怀疑。一位曾参与 IPO 项目的保代向媒体透露,“董监高签名代签在业内并非绝对罕见,尤其在项目冲刺期,部分高管因行程冲突委托他人代签,但必须履行书面授权程序。若未经授权擅自代签,将直接影响文件法律效力。”
中介机构连环失序:律所模板错误与保荐商人事震荡
与许昌智能签名疑云相伴的,是中介机构的一连串 “低级失误”。北京市君泽君律师事务所在为豪江智能出具的《2025 年限制性股份激励计划法律意见书》中,标题赫然写着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之法律意见书”,直至文件曝光后才匆匆更正。这家拥有 1200 余名专业人员、专注于金融证券领域的老牌律所,为何会出现 “模板套用失误”?
“法律意见书作为证券发行的核心文件,需根据项目性质逐字定制,模板错误反映的不仅是疏忽,更是内控流程的形式化。” 上海新古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王怀涛指出,“若该错误出现在关键条款,可能导致法律意见失效,甚至引发投资者诉讼。” 君泽君官网显示,其证券与资本市场业务是核心优势领域,但此次失误却暴露出团队在项目管理上的粗疏。
更值得关注的是许昌智能的保荐机构民生证券。作为刚完成与国联证券合并的券商,民生证券近期陷入人事动荡:原研究所团队集体离职,固收首席、策略首席分析师先后出走。保荐代表人在招股书文件中的签名模糊不清,甚至出现 “麟是”“酒” 等难以辨认的字样,与保荐机构法定代表人 “景忠” 的签名形成刺眼对比。保荐业务依赖核心团队稳定性,频繁的人事变动是否影响了项目尽调质量?一位投行人士坦言,“合并期的券商往往面临业务衔接混乱,保代团队精力分散,容易出现文件审核疏漏。”
业绩增长表象下的合规隐患:从数据亮眼到治理短板
许昌智能的财务数据曾被视为 “成长型企业” 的范本。公司营收从 2018 年的 2 亿元增至 2024 年的 6.3 亿元,净利润从 800 万元跃升至 4200 万元,看似呈现稳健增长态势。然而,签名疑云与中介失误的背后,是公司治理与合规意识的滞后。
在 IPO 审核中,董监高签名的一致性本是保荐机构与律师核查的基础环节。根据《保荐业务管理办法》,保荐机构应当对发行人的申请文件和信息披露资料进行审慎核查,确保真实、准确、完整。君泽君作为专项法律顾问,亦需对签名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但现实是,许昌智能的签名差异竟能一路通过中介机构核查,直至上市后才被舆论曝光,反映出中介机构内核机制的失灵。
“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资深投行专家李迅雷指出,“部分中介机构为追求项目进度,将核查流程流于形式,甚至默许‘代签’等违规操作,本质上是对投资者利益的漠视。” 更值得警惕的是,若签名代签形成惯例,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 当董监高对自身签署的文件内容缺乏真实认知,如何保证其对信披内容的承诺具有法律效力?
监管盲区与市场追问:注册制下的合规底线何在?
截至发稿,北交所尚未就许昌智能签名事件启动正式核查,君泽君与民生证券也未公开说明事件原委。这不禁让人追问:在注册制 “以信息披露为核心” 的理念下,监管层对中介机构的问责是否足够到位?
现行《首发业务若干问题解答》明确要求,中介机构应当核查董监高签名的真实性,但实操中,除笔迹鉴定外,缺乏标准化的核查手段。一位监管系统内部人士透露,“除非有明确举报或明显疑点,监管层难以对每个签名进行实质核查,更多依赖中介机构的自律。” 这种 “形式审核为主、实质核查为辅” 的模式,为违规操作留下了空间。
市场对 “实习生背锅” 的调侃,更折射出中介机构责任划分的模糊性。君泽君模板错误被指 “低级失误”,民生证券人事动荡被疑 “管理失序”,而许昌智能签名差异则暴露了公司治理的疏松。当资本市场的 “看门人” 集体失守,投资者如何信任上市公司的信披质量?
许昌智能的签名疑云,看似是细节疏漏,实则是资本市场合规生态的一个缩影。在注册制深化的今天,企业上市门槛降低,但合规要求从未松懈。中介机构若不能恪守勤勉尽责的底线,监管体系若不能填补核查漏洞,类似的 “低级错误” 终将侵蚀市场信心。对签名差异、模板错误等问题的零容忍,不仅是对规则的捍卫,更是对千万投资者权益的守护。当每个签名都承载着法律责任,当每份文件都经过审慎核查,资本市场才能真正迈向 “良法善治” 的轨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