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博主刘南希更新的系列育儿视频,引发全网热议。
镜头里,婆婆耐心陪娃玩耍、教报菜名、数数、讲故事……一举一动中,满是耐心与爱。
不仅如此,奶奶还主动请缨带娃,鼓励儿子儿媳出国旅行。
一家人其乐融融,氛围温馨和睦,让网友直呼 “这才是理想中的家庭氛围”。
然而,评论区的声音却两极分化。
有人吐槽和不满,因为婆婆不愿意带娃:
有人感恩和理解,心疼老人“不该被带娃捆绑”。
看似只是育儿方式的不同选择,实则藏着无数家庭的现实困境——
老人要不要帮忙带娃?有没有义务?
在我看来,法律上没有义务!但很有必要。
对于很多年轻家庭来说,这不只是减轻负担那么简单,更是一种无声的支持和精神的依靠。
有的年轻人只生不管,带娃的重担落在了老人身上,父母身心俱疲。
而当老人选择不带,年轻人只能孤军奋战,在压力和焦虑中疲于奔命。
如何在尊重老人意愿的前提下,相互理解,合理分工,才是我们应该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90后妈妈阿卿,生娃后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塌糊涂。
她说:
我就是那个不自量力、非要自己带娃的宝妈。 一开始,是怕和婆婆处不好,也怕老人带不好;更怕孩子和婆婆太亲,自己反而成了外人。
于是,从怀孕那一刻起,她便辞了职,打算全心全意自己带娃。
结果是,想象中育儿之路繁花似锦,现实里养娃日常一地鸡毛。
孩子出生后,她很快从满怀期待的新手妈妈,变成丧偶式母亲,整个人变得焦虑暴躁。
每天睡眠不足四小时,身材走样,情绪失控;
曾经热爱的事业一再搁浅,全家开销都只靠老公;
夫妻俩人的感情,也在鸡毛蒜皮的育儿琐事中荡然无存。
最崩溃的一次,是半夜孩子发烧,老公在加班,我一个人抱着娃在客厅哭。
她的故事,引起了无数妈妈的共鸣。
因为这不是个例,而是太多普通家庭的写照。
很多年轻人向往陪伴式育儿,想亲手参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不愿依赖老人。
可一边是高昂的房贷、奶粉钱支出,一边是工作压力和体力透支,现实却一次次将理想击碎。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育儿孤岛”,说的正是这种状况——
夫妻二人脱离了原有的家庭支持系统,想靠自己扛起育儿的全部,却在没日没夜的操劳中精疲力尽。
亲子关系紧张,夫妻关系也变得岌岌可危。
尤其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说,老人帮带孩子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一根救命的稻草。
那一双苍老的手,接住的不只是孙子孙女,更是为本就捉襟见肘的小家庭,托举起希望之光。
微博上曾有一个话题登上热搜:#父母帮你带娃了吗#
评论区一位妈妈的留言火了:
我妈天天出去跳广场舞、旅游。 我就问她能不能帮我带几个月孩子,她说她累了一辈子,不想再带孩子。 我当场就哭了。
评论区里,有人支持妈妈,也有人为老人打抱不平:
年轻为孩子,老了还要为你的孩子,那妈妈自己呢?
其实,我们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
父母一生辛劳,终于熬到退休,有了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
把养孙当成赡养父母的附加条款,其实是一种亲情绑架。
更何况,我身边还有很多老人因为带孩子累出病、情绪崩溃,甚至因为育儿理念冲突,和儿子儿媳关系破裂的例子。
我老家邻居秦奶奶,帮儿子带了五年孩子,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
每天早起送孩子上学,晚上还要做饭、给孩子洗澡,好不容易哄完孩子睡觉,又要收拾房间。
最后查出腰肌劳损,医生建议最好少干重活、多休息。
但儿媳非但没有谅解,反而埋怨她“装病”“压根就没把活干好”。
秦奶奶知道后彻底心寒,决定回老家。
后来不管儿子怎么劝说,她也不愿意再沾手小家庭的事,开始了自己的养老生活。
老一代人,从不欠我们什么,更不是我们养育下一代的保姆。
一个健康的家庭结构,应该是各自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责任,而不是一代人把压力全部甩给另一代。
老人愿意搭把手,那是情分;不愿意,那是本分。
认清这一点,不是让我们放弃寻求帮助,而是学会感恩与沟通,而不是索取与埋怨。
否则,再亲的血缘,也会被误解和冷漠一点点消耗殆尽。
开头我提到的博主刘南希,他们家最大的智慧,不在于老人能干,而在于——
全家人都有分寸感。
南希和丈夫从不把老人当“免费劳动力”,外出旅游还给婆婆特意挑了礼物,经常夸奶奶很会带娃。
种种细节,透露着年轻人对老人的尊重与感激。
老人自然心甘情愿地帮忙带娃,也从不争夺妈妈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这种平衡的状态,正是许多普通家庭所缺失的。
作为普通家庭,应该怎么去平衡尺度,在亲情和责任之间找到合适的界限呢?
这里,给年轻人几点建议:
①适度补偿:
请老人帮忙,最好给些力所能及的经济支持,比如生活补贴、节假日红包,哪怕只是一份心意,也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被看见。
这不是交易,而是对劳动价值的认可。
哪怕是一句真诚的“妈,今天辛苦你了”,对老人来说,也是莫大的心理慰藉。
②明确边界:
很多老人不带娃,不是不想帮忙,而是帮得太“全”。
不要把老人24小时捆绑在带娃上,可以协商好时间段:
老人主要负责白天的照料,晚上和周末则由父母接手。
这样既能保证老人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也能让父母不缺席孩子的成长。
③尊重经验:
两代人的育儿观念难免有差异,出现分歧,最好不要暴力否定。
与其说“您这方法不对”,不如换成“咱们试试医生推荐的新方法?”
用权威建议代替个人争执,既能让老人更容易接受,也能避免伤感情。
对老人来说,同样需要智慧:
记住,孩子的父母才是第一责任人,不强求认同育儿观、不插手婚姻。
带孩子时,可以提前和子女沟通好责任范围,比如:
我负责接送,但教育问题你们决定。
我负责喂饭,吃什么辅食你说就是了。
适当放权,不越界干预小家庭的决策,才能避免吃力不讨好。
听过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有道理:
这一代年轻人,是第一代没有标准化“外公外婆帮带”的父母。 他们有时候真的很孤独,很无助。
在这个高房价、高压力、双职工育儿的时代,老人搭把手,真的能救一个家庭于水火之中。
但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资源与选择;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体力与自由。
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模式,有一点是永远不变的——
彼此之间的理解、尊重与感恩,才是一个家庭爱的底色。
如果老人愿意出手相帮,那是难能可贵的福气,要记得回馈爱与尊重;
如果老人选择退出育儿,那是他们应得的自由,切记千万别抱怨。
如此有温度的家庭,才能在养育孩子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愿我们都能让老人安心,让孩子幸福,把家守成温柔的力量。
点个,与大家共勉。
作者 | 鹿呦呦
主播 | 沙漠之狐,微博@狐狸爱CUC,公众号:笙夜时间。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