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女生暑假工变“血浆工”:是全国性问题还是个别现象?
原创君之言之君之言之2025年06月13日 19:22湖北
![]()
6月12日,江西抚州崇仁县一名19岁女孩,原本想利用暑假打工赚零花钱。
她在社交平台看到崇仁单采血浆站的招工信息,该信息称可提供社会实践证明和一定经济报酬。
于是前往咨询,血浆站工作人员告知可边打工边献血浆,女孩便稀里糊涂地同意了,并被抽取580毫升血浆。
回家后女孩头晕、浑身没劲儿,妈妈察觉不对劲,再追问,小女孩才说出实情,拿出了300块钱和一张“荣誉奖状”。
那是血浆站给的“报酬”,300元是“辛苦费”,荣誉奖状上印着“社会实践证明”。
其母亲得知真相后,将此事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引发舆论关注。
![]()
多讽刺啊!
孩子想要的是发传单攒经验,对方却用“公益”“证明”当诱饵,把她的血变成了KPI,把她的单纯变成了业绩。
此次事件中,女孩被超量抽取血浆,身体出现明显不适症状。
血浆与血液虽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区别。
正规单采血浆会将血细胞回输体内,一般单次采浆量为200 - 400毫升,间隔14天以上,而该女孩被抽580毫升,远超合理范围。
学生身体还在发育,血容量本少于成年人,突然被抽如此多血浆,身体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是必然的。
这血站的操作,简直是在拿年轻人的健康开玩笑!
一般各地血站是政府设立的公益性卫生机构,可崇仁单采血浆站所属的博雅生物公司却声称采浆流程合法合规。
但从事件来看,其所谓的“合法合规”恐怕只是表面文章。
血站本应以保障献血者健康为前提,可在这里,学生却被当成了血浆的优抚供应源。
血站与中介勾结,以暑假工名义招人,甚至利用学生需要社会实践证明的心理,诱导他们献血浆。
这哪里是公益,分明是打着合法旗号的逐利行为!
类似事件并非个例。2024年3月,山西忻州一名19岁青年在捐献血浆后猝死。
其家人称血浆站用金钱诱惑、拉人头等方式“诱导”当事人献浆,且血浆站是否按规定对其进行健康检查存疑。
此外,2024年2月,四川绵阳一名52岁妇女在三台县血浆站献血浆后昏迷,送医抢救后不幸去世。
死者家属表示,村里通过大喇叭宣传“免费体检”,其母亲在村里体检后被带到血浆站献血浆。
由这些事件可以看出,部分血浆站在运营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在血制品供需紧张、浆站审批较难的背景下,现有血浆站为追求采浆量增长,或存在违规操作。
一些血浆站通过中介招募人员,以各种方式进行宣传,甚至可能存在跨区域带人、身体条件不合格者蒙混过关的情况。
这种模式不仅违反相关规定,也给献血者的健康带来风险。
国家对于采血机构与业务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
《血站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血站开展采供血活动,必须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执业登记,取得《血站执业许可证》,没有取得该许可证的,不得开展采供血活动。
此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据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批准设置血站,并报国家卫生计生委备案。
血站与单采血浆站不得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域内设置。同时,《单采血浆站基本标准(2021年版)》也对单采血浆站的设置、运营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以确保血浆质量和献血浆者安全。
所以在寻找采血相关工作或参与献血时,要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首先,要核实采血机构的资质,查看其是否具有《血站执业许可证》等合法证件。
其次,要了解国家关于采血的相关法律法规,知晓自己的权益和采血的合理范围等。
再者,不要轻信高额报酬或虚假宣传,避免被误导参与不规范的采血活动。
最后,如遇到疑似非法采血或自身权益受损的情况,应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
而此次事件中的崇仁单采血浆站,隶属于抚州当地企业博雅生物公司,但其是否在运营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存在诸多疑点。
尽管博雅生物相关人员称该单采血浆站为全资子公司,采浆流程合法合规,但从目前事件来看,其存在超量采浆等问题,所谓的“合法合规”有待进一步调查核实。
有人说,崇仁单采血浆站是正规机构,有《血站管理办法》管着呢。
可正规就能理直气壮诱导学生吗?
正常单次采浆200-400毫升,女孩抽了580毫升,这超标的量,对发育未完全的学生意味着什么?
头晕、乏力只是表象,更危险的是血容量骤降对心脏的负担。
退一步说,就算流程“合法”,那“自愿”二字呢?中介说“认可献血浆才能做暑假工”,血浆站说“抽前有体检确认”。
可一个想赚300块的学生,面对不献就没工作的暗示,真的能“自愿”说不吗?
涉事企业博雅生物这家靠血液制品赚钱的公司,把暑期工招募包装成“爱心助考支援服务”,免费体检、业绩奖励、奖学金,甚至明码标价“提供社会实践证明”。
![]()
合着学生的社会实践,成了他们的“献血浆指标”?
那些在社交平台继续发招聘笔记的中介,那些把“认可献血浆”写进条件的HR,真的相信这是“公益”?
还是说,他们比谁都清楚,学生的社会经验,是最廉价的优质血源?
![]()
有人替企业辩解,原料血浆本来就是生产需要,学生自愿献浆是做好事。
可当“做好事”和“找工作”绑定,当“社会实践证明”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这到底是公益还是交易?
当企业的宣传单上,公益两个字比工资还显眼,当中介开口必谈证明有用,我们该信“自愿”,还是该信“套路”?
最让人心寒的,是这种陷阱的精准性。
他们盯着学生群体,学生群体没社会经验、急需实践证明、容易被“高薪”“公益”打动。
于是设计好话术,先以发传单为饵,再洗脑公益价值,最后用“证明”锁死。
等孩子反应过来,钱已经装进口袋,责任推给“自愿”。
这不是偶发的个案,而是精准收割青春的“产业链”!
从中介拉人,到血浆站收血,再到企业加工成血液制品,每个环节都在赚学生的“天真税”。
![]()
现在当地成立了调查组,我们在等一个真相。
但崇仁单采血浆站隶属抚州当地企业,仅靠县级调查组,能否彻查清楚?
这背后是否会涉及到更复杂的地方利益关系?我们不得而知。
相关部门应彻查血浆站的运营模式、人员招募渠道及与中介的合作关系,给公众一个明白交代。
580ml的采浆量到底合不合理?
中介的“提成”从何而来?
“社会实践证明”是否成了变相强制的筹码?
更要问的是这样的“公益采浆”,还要收割多少孩子的信任?
有人说,学生该长点心,别贪小便宜。
可凭什么要把防骗的责任全推给孩子?
当“公益”穿上“暑假工”的外衣,当“社会实践”变成“血浆指标”,我们该警惕的,从来不是某一家企业,而是整个链条上对青春的轻慢。
他们太知道,年轻人的热血,最容易被“善良”“证明”“公益”点燃,也最容易被收割后丢在风里。
这个小女孩的事情或许会被调查结果盖棺定论,但那些还在社交平台发“献血浆换实践”招聘的中介,那些把学生当“血源”的企业,那些对“自愿”二字装聋作哑的监管,才是问题的根本。
青春不该是血浆指标,善良不该是被收割的借口。
当做好事需要用献血浆来交换,当社会实践变成“卖血证明”。
我们欠孩子一句:你不需要用鲜血换成长!
最后希望所谓的公益采浆,别让孩子的善意,变成企业的KPI,所谓社会实践,别让孩子的眼泪,变成血浆袋里的重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