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辆车是否“安全”,大多数人的认知仍停留在碰撞测试成绩和配置表格之上。但材料的强度、结构的稳定性、整车的抗冲击能力,这些核心指标要如何让消费者真正理解?领克08EM-P最近用一次实打实的实验提出了解法:把用于车门防撞梁的2000MPa热成型钢,交由非遗锻刀匠人周光兴打造成千层钢菜刀,用传统锻造工艺,实测其物理表现。
这场由工业工程与手工技艺交织的实验,没有借助额外强化手段,仅凭原始材料与真实操作,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车体安全基础,转化为一把具有实用功能的钢刀。这不仅让防撞钢的强度有了肉眼可见的体现,也让领克08EM-P“结构安全”这一概念具备了更直接的用户沟通价值。
![]()
2000MPa热成型钢:整车安全结构的核心组成
领克08EM-P所采用的2000MPa热成型钢,是目前车用钢材中的高强等级代表,主要应用于车门防撞梁等关键位置。它通过高温热成型工艺实现了超高强度与稳定成型的平衡,在受到撞击时具备良好的能量吸收能力,并可延缓变形过程,保护乘员舱结构不被入侵。
在材料强度基础上,领克08EM-P还搭配一体式硼钢门环,使整车侧向刚性进一步提升。该设计通过提高结构闭环效率,在遭遇侧撞时能有效分散冲击力,减少局部形变风险。
结构层面的技术配套也体现在测试成绩中。领克08EM-P已通过中汽研主导的“60km/h侧碰叠加侧柱碰”新能源专属测试,获得A级认证。该测试覆盖车体结构、电池安全、约束系统响应及事故后门锁可用性等多个方面,考察标准极为严格。领克08EM-P的表现体现出整车工程体系在材料选型、结构布置、碰撞路径等维度的全面适配。
![]()
真实交通事故中的表现,是最终检验标准
相比工程设计,用户更在意的是在真正的事故中车辆能否“保命”。在多起极端交通事件中,领克08EM-P的安全性能获得了充分印证。
2024年2月,一辆领克08EM-P因天气湿滑从山路跌入约60米深崖,并发生连续翻滚。事故发生后,车辆A、B、C柱无断裂,乘员舱结构完整,车门可开启,三位乘员仅受轻微擦伤成功脱困。在另一起事故中,车辆以约120km/h速度正面撞击收费站石墩并翻转两次,动力系统未起火,驾驶员顺利离车。此外,还有案例显示,领克08EM-P曾以约81km/h速度钻入前方卡车车底,车头严重受损但乘员舱保持原位,车主仅有轻微外伤。
这些真实案例中,乘员的安全逃生背后,离不开高强度防撞结构和稳定舱体设计的支持。特别是在结构入侵风险较高的底部撞击、翻滚碰撞、斜向叠加冲击等非对称工况下,领克08EM-P所展示的结构韧性和舱体保护效果,提供了工程之外的实际证明。
传统锻造工艺验证材料物理特性
非遗锻刀工艺的流程包括多轮高温加热、反复折叠、持续锤打及高温淬火,每一环节都对材料的强度、延展性、抗裂性提出极高要求。若材料内部存在微裂纹、不均质组织或低强度节点,在该过程中将被迅速放大,造成断裂或成型失败。
但实验中,领克08EM-P车门防撞梁材料顺利完成了锻造全过程,成品千层钢菜刀层理清晰、刃口完整,可实际切割硬质材料。这一成果表明:其热成型钢不仅满足工业使用需求,还能在非工业锻造环境中表现出高度一致的物理性能。材料表现已远超常规车用钢材的强度预期。
这类实物化验证方式,提供了传统实验报告无法呈现的体验层信息,让材料性能变得直观、具体,也为车辆结构安全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背书。
![]()
通过这场锻刀实验,领克08EM-P打破了车辆安全仅靠测试参数和宣传数据表达的传统方式。用一块可追溯的结构钢材、一个可检验的工艺过程,以及一个可使用的成品,完成了从工程概念到用户认知的转化闭环。
在当前汽车用户对产品透明度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领克08EM-P所展示的,是一种更具前瞻性的沟通理念。它不仅重视安全技术本身的构建,更注重如何向用户解释“为什么安全”,以及“安全从哪里来”。这场实验的落点,不仅在于防撞梁被锻成刀,更在于用户因此能够明确感受到:安全不仅可测,还可证、可见、可感知。
面向未来,车辆结构材料将持续进化,而安全不应只是工程成果的呈现,更应成为用户选择品牌、信赖产品的理由。领克08EM-P以一块钢的方式,把这一理念落到实处,为整车安全逻辑注入了新的理解路径,也为用户提供了值得依赖的判断依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