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传有孩子被蜜蜂蛰伤,家长心急如焚送往医院,却接连遭遇两家医院拒诊,不得不辗转三家医院才得到治疗 。这起看似偶然的就医波折,背后折射出的,却是三亚不明生物咬伤致死事件带来的连锁反应,让无数普通家长陷入深深的就医焦虑。
网传事情的起因是一位苏州家长带着被蜜蜂蛰伤的孩子前往相城人民医院,却被告知不予接诊,建议前往苏大附一院。然而到了苏大附一院,得到的答复依然是无法处理,转而推荐去中医院。连续被两家医院拒之门外,家长的焦急与无奈可想而知。
这一事件在网上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质疑,难道是三亚那起备受关注的事件,让医院变得过于谨慎,甚至不敢轻易接诊这类病例了?
事实上,医院并非无端拒诊。仔细查看苏州相关医院张贴的通知便能发现,皮肤科明确标注不接诊 16 岁以下患者,虫咬蛇咬类情况需前往中医院的虫咬门诊,急诊仅处理过敏皮肤病。从医院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规定是为了规避风险。毕竟,蜜蜂蜇伤后的过敏反应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有人被一只蜜蜂蛰后就可能出现休克等严重症状,而有人即便被几百只蜜蜂蛰伤也无大碍。在无法快速准确判断患者具体情况时,为避免因处置不当引发严重后果,医院选择将患者转诊至更专业的科室或医院。
再看三亚事件,今年 6 月,一名游客被不明生物咬伤后不幸死亡。卫健委最初通报为 “不明物” 咬伤,但家属坚称是被蛇咬伤。
目前事件仍在调查中,这起扑朔迷离的事件,无疑给全国的医疗机构敲响了警钟。在医疗责任的重压下,医院面对无法明确诊断和处理的伤情时,普遍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选择转院或让患者自行观察,以降低自身风险。
这种 “多做多错” 的顾虑,在医疗行业中并不鲜见。曾几何时,医院还会接诊诸如蟑螂钻耳朵、壁虎尾巴掉耳朵等看似离奇的病例。而如今,面对复杂多变的医疗环境和潜在的医疗纠纷,医生们不得不更加小心翼翼。但对于普通家长而言,当看到孩子被蛰伤后出现肿胀等症状时,第一反应就是立即送往医院,寻求专业的帮助。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医院的拒诊不仅会让家长感到无助和焦虑,更可能延误病情,引发更大的危机。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保障患者权益和降低医院风险之间找到平衡。有业内人士建议,每个城市应当明确公示专治虫蛇咬伤的医院名单,并通过地图导航等方式方便患者快速找到相应的医疗机构。这样既能避免患者在不同医院之间盲目辗转,也能让医院各司其职,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同时也有人担忧,如果这些专治医院之间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患者依然会陷入求医无门的困境。
此外,医院公告的表述也应更加通俗易懂。专业的医学术语往往让普通家长难以理解,若能像急诊分科那样,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告知患者 “虫咬去中医院,过敏去 XX 医院”,无疑能大大减少患者的困惑和奔波。
目前,三亚事件仍在调查中。但无论最终结论如何,这起事件都给医疗行业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对于普通家长而言,他们最关心的并非事件背后复杂的医疗纠纷和责任划分,而是当孩子再次遭遇虫咬等突发情况时,究竟该前往哪家医院就诊。在医疗资源紧张的当下,他们不愿也不能在求医过程中浪费宝贵的时间。
希望三亚事件的调查能早日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也期待相关部门能够以此为契机,完善医疗接诊机制,让患者在面对突发伤病时,不再陷入 “求医无门” 的尴尬境地。
毕竟,看病就医是民生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与推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