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25日,陈毅、粟裕受毛主席邀请来到城南庄。他们一到,毛主席就立即召开中央会议,听取他们关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的方案。其实主要是粟裕一个人讲,陈毅只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支持者。
![]()
经过粟裕的讲述、众中央首长的认真研究,粟裕的方案最后被采纳。这场会议结束后,正当粟裕要返回华野时,毛主席突然告诉他:“陈毅不回华东野战军去了,今后华东野战军就由你来搞。”
这消息让粟裕太意外了,陈军长不回华野,那去哪工作?粟裕表现得非常着急,再三要求陈毅回华东野战军工作。毛主席说这是中央已经决定了的。粟裕见状,便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想法:那不管怎样,陈军长在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兼政委不要撤除,继续保留吧。
毛主席闻言惊讶地看了粟裕一眼,沉思片刻后才同意,不过陈毅调离华野工作已成定局。陈毅若走且不保留华野的职务,那华野司令兼政委的职务势必落到粟裕头上,那他将可以没有任何掣肘地大展拳脚。这正是中央为粟裕实现“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方案的大力支持。
粟裕要求保留陈毅的华野职务,显然是不利于他的战役指挥的。那么粟裕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有人说,陈毅被调离华野是毛主席对其的一个惩罚,本是想着陈去劝服粟裕率军南渡作战,结果陈被粟劝服,一起向中央坚持不南渡的想法。
这是一种没有印证的猜想,但也不能说完全不对,起码陈毅被调离华野,确实跟他支持粟裕有很大的关系。对此粟裕也心知肚明。毛主席称陈毅跟邓子恢回中原军区、中原局工作,其实更像是一种托词,那里有刘邓在,可能要邓子恢,但陈毅显然是可有可无的。
![]()
粟裕坚持要陈毅保留华野的职务,绝对是有陈受自己牵连,丢了华野的工作心中有愧的因素。陈毅要是不跟着粟裕一块反对,绝对不会被调离华野。粟裕的方案最后得到中央的认可批准。其中不乏无奈选择,毕竟华野两大首长都反对南渡作战,华野还能好好大肆分兵南渡作战吗?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粟裕是怎么说服陈毅的?这事还要从1947年7月讲起,中央电告刘、邓、粟、陈、谭:刘邓大军即日(即千里挺进大别山)南下建立大别山根据地,陈赓兵团也将在下月出豫西建立鄂豫陕根据地,陈士榘、唐亮两纵队来往陇海路南北机动,叶飞、陶勇两纵队南下闽浙赣。
2个月后,陈毅、粟裕报告华野西兵团状况(即陈士榘、唐亮、叶飞、陶勇等纵队在内的外线兵团),表示如果真要执行南下任务,1、4纵队先到黄河北整补1个月再待机南下,执行游击任务。5天后,周总理复电:半年内不准将1纵、4纵队去江南。
可是过了1个月,毛主席来电称战局可能发展得快,华野需准备一个或两个纵队去皖浙赣边区,你们说说具体意见。1个月,陈毅、粟裕致电中央,汇报华野脱离后方、南下到豫皖苏的情况不是很好,连续作战艰苦疲劳,情绪不太好,打了几个胜仗还好,但还是有水土不服患病者众多且无药物治疗等严重困难,指战员的决心、信心均受到影响,有的听说后续还要南渡长江情绪更不好了。
![]()
8天后,毛主席复电:到明年8月前,不准备派主力部队渡江,各部均在现地安心工作和作战;仅准备明年8月后派遣一部渡江南进,具体时间与哪一部到时决定。包括陈毅、粟裕在内的一大批指战员,顿时松了口气。
可是1948年初又出意外,蒋介石一边加强长江防线防止我军南渡,一边命令白崇禧集中部队加紧对大别山内进行“围剿”。这时,毛主席又想到南渡长江、战略跃进的计划。这跟刘邓千里挺进大别山十分类似,有人说好,有人说坏,但刘邓大军因此次挺进,兵力、武器装备、物资器械等损失惨重是没有争议的事实。这点后面再讲。
毛主席招来陈毅商谈,当时陈受毛的影响,也觉得南渡长江、战略跃进是个好计划,可以在48年秋组织百万大军渡长江,结束解放战争。于是,两人一块研究起渡江南进的具体方案。
1948年1月27日,毛主席以中央名义致电粟裕,说自己跟陈毅研究好了,关于你统率3支纵队渡江南进执行机动任务的三个方案。电报中,毛主席特别交代,这事先跟叶、王、陶讨论,不要让别人知道。
收到电报后不久,粟裕回了一封表明“叶、王、陶纵队当前存在各种困难,急需休整,暂不南渡”的电报,其中还有其思考出的两大渡江方案。毛主席跟陈毅根据这封电报深入探讨过后,又给粟裕送去一封电报,完全同意粟裕的第一渡江方案之余,又说华野3、8、10、11等纵队去配合刘邓、陈谢两军作战。
![]()
毛主席看出了粟裕不支持南渡作战的想法,遂在电报发出时,让陈毅回华野,同粟裕详细讲解方案和意义。当时毛主席下定决心要华野抽出3个主力纵队南下渡江作战,关于设立新的东南野战军和新野战军的职务安排都写成手令,让陈毅带回华野了。
在陈毅离开前,毛主席与之又进行了多次商谈,十分融洽。毛主席十分满意陈毅的表现,故在陈回返华野时,特授予他沿途向中央后委员、晋察冀、中工委、华东局、晋冀鲁豫局传达中央“十二月回忆”和“一月会议”的精神的任务。就相当于中央特派员。
陈毅回到华野后,粟裕与之多次交流南渡的意见,最终将其说服,站一块向中央提出“暂不南进”的意见。如果说粟裕的几次电报都是“斗胆直呈”的话。那一旁支持鼓励的陈毅算什么?总之胆子也不比粟小。后续又电文来往几次,毛主席和粟裕始终没有达成一致建议,遂有了城南庄一叙、陈毅被调离。
可以说,粟裕能够说服毛主席,陈毅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原本对陈毅万分感谢的粟裕,当得知陈将调离华野,心中顿时生出无限愧疚,说什么也要保留陈在华野的职务。
![]()
而陈毅被粟裕说服,一大原因就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的情况。刘邓大军牺牲局部利益,调动和吸引了国军90个旅(南线国军总共就160多个旅),其对战争全局的巨大战略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刘邓大军的牺牲也很大。
千里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进行了数月极端艰苦的无后方作战,兵力折损半数以上,丢失大量重型武器——几乎丧失攻坚能力,各种军用物资、武器、弹药等完全不够用。曾经无比强大的刘邓大军,到淮海战役时,已成刘伯承口中“瘦狗拉硬屎”的“瘦狗”。
当粟裕举出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例子,又拿出部队留在中原也能取得类似大量歼敌的效果的思路和信心,陈毅一下就被说服了。更何况华野是陈毅一手带出来的,他也不想华野四分五裂,如果有得选更不想让战士们进行无后方作战。而南下渡江作战的作战环境,绝对要比挺进大别山的环境更恶劣。
![]()
因此,陈毅的支持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冒着风险的支持还是让粟裕感到动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