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Kristian Buus / Greenpeace
今天是世界海洋日,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题是:“心怀敬意,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
5月底,绿色和平曾与公众号【读首诗再睡觉】一起邀请大家参与“海的回忆”赛诗会,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海洋的感受,倡导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 识别图中二维码,阅读全部诗作
我们从170余首高质量的来稿中,最终选出10首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与大家分享。这些作品,或以沉痛的声音表达人类对海洋的侵害,或者以独特的想象表达如何对海洋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又或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温暖的语调再现人类与海洋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不论从哪种角度,诗人们都一再指出,大海是人类的母体,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真正的生命之源。
诗歌中的海洋,是反思,是感受,也是写照。现实中,人类活动的影响已越过沙岸与潮汐,或延伸至距离陆地200海里外的公海,或潜入数千米深的海底。那些本是时间也不敢侵扰的神秘之地,如今却感染了不可逆转的沉默伤痕。这些伤痕正渴望着一场救赎,期待着如鲸群般深沉、如珊瑚般执着不息的守护。
正如所有诗人所呼唤的,我们唯有心怀敬意,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否则,我们将“无家可归”。
赛 诗 会 · 海 的 回 忆
评选 / 范致行、流马
征集诗作推荐
➡️ 向右滑动 看更多诗作
![]()
![]()
![]()
![]()
![]()
奇天的作品以对海的倾听切入,“螺壳里渐弱的涛声”、“鱼群加速失传的密语”、“一夜白头的珊瑚礁那些磷火般游移的承诺”,都在隐隐暗示大海正在离我们而去,这其中的缘由,是因为“你们取走光/留下沉船锈蚀的遗骸/在深渊反复刺痛我”。
植物梦女将大海看作一个丰饶的记忆档案馆,由水母一页页“校对幽蓝的编年史”,而渔网、油墨、塑料荆棘、酸性的潮汐却将这一页页的档案侵染、钉死和腐蚀……这样的构思与奇天有异曲同工之妙。
BiancaBaiArt整首诗的构思非常独特,很像是对寺山修司《大海的消失日》的一种反向重构,当大海真正消失之后,至少还有一个人记得大海,记得人类曾经如何将大海蚕食。“疯子的瞎想”永远是未被理解的真相。
DonCyclops的诗歌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在一种仿写的方式向前辈诗人致敬。“割去翅膀的大鱼”也是一种巧妙的双关,既指不可持续的鲨鱼渔业形式,也隐喻海洋生物的家园逐渐被摧毁。
Timon的《巨人》可以说独出机杼。“海是世界的巨人”这是显而易见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真实。诗人将大海置于世界诞生之初,鸿蒙初辟之时,大海以神或造物的形象出现,人类还只是游荡于血管与腔室的三叶虫,灵魂还只是栖息于海面的层云。这是生命故事刚刚开始的景象,也许当大海彻底消失之后,大海又会重新以神或巨人的面目重新归来。
➡️ 向右滑动 继续看更多诗作
![]()
![]()
![]()
![]()
Jo的《可以不可以虚拟一座房子》开始了对大海救赎的想象,虚拟一座房子,在大海的中央,让一切海洋中的生物都住进来,房子想多大就多大,这是非常童话但是又很具有拯救的雄心的想象,让人知道,这样的房子,这样与众多生物共生共存的居所,其实正是人类的家园 —— 地球本身。它不应该是虚拟的,而是实在的。
如果Jo的想象是可行的,那么輕輕和松澜的作品则向我们提供了这样一幅幅温暖的画面,我们本可以如此和谐共存。 特别是那句“与你同源的气味”揭示了人类无论居于何处,事实上都接受着海洋的滋养。
而清岫这首诗则更是以妈妈之名呼唤大海,最直接的说出我们“就出生在海的怀里”,就算是没有看到过大海,大海也是人类之母。
“风雨,后夕阳”这首诗分别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梅尔维尔的《白鲸》、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看作潮汐对折的页码,人类对大海的书写与真实的大海之间,存在着一种人与海洋之间生生不息的搏斗与连接。
这些伟大的作品一再向我们证明,伟大的人与深奥的海洋,本来就是相互成就的。这是人与海洋之间永恒的故事。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呢?让我们一起在世界海洋日,感受与回忆海洋生物多样性带给我们的点点印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与海洋的那些事。
赛 诗 会 · 海 的 回 忆
⬆️进入小程序,阅读全部诗作
![]()
海洋主题周边礼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