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来啦,我也蹭蹭热度,讲几个古代让人哭笑不得的科举小故事。
1
因得罪主考官而金榜题名
晚唐举子包谊去长安赶考,没考上或者没赶上,只能暂居在一个有点亲戚关系的官员家中当幕僚。
某日,包谊在寺庙时遇到中书舍人刘太真。刘太真见他打扮知是举人,让随从唤来问事。
包谊却不领情,很是傲气地说,我包谊是来考进士的不用你费心询问。
刘太真大为恼火,心想:包谊,我记着你啦。回去就派人打探这小子的来历。
![]()
次年刘太真主持科考,首场就把包谊贬得一无是处,还让他别再来考。
转眼刘太真又觉得自己做得过了,让包谊回来继续考试,反正不录取就行。
考后,刘太真按惯例拿着初定名单给宰相过目。
此前刚有个叫朱泚的节度使造反,震动朝廷。看到名单中有个同姓之人,宰相很不痛快。
![]()
也有人说考生也叫朱泚,还有人说只是这名字与“诛之”谐音宰相觉得不吉。
总之朱姓考生惨遭淘汰,宰相让刘太真赶紧换个人。慌乱之中,刘太真脑中除了包谊再无他名。
登上金榜的包谊意外又感动,赶紧登门道谢。刘太真倒也实在,爽快地说出内情。
2
欧阳修两次“逮”刘几
![]()
欧阳修与他的书法
![]()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发起诗文革新,倡导文字朴实、言之有物,最反感当时在太学中特别盛行的以险怪奇涩为荣的“太学体”,尤其是代表人物刘几。
宋朝已经实行了弥封制,就是考生信息要用纸条糊住后才能送给考官审批。
欧阳修担任省试主考官时,看到“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认定是刘几所作,批了“秀才剌,试官刷”,再加上“大纰缪”,命人连文带批帖出示众。
![]()
那一年,卖弄太学体的太学生都被刷下,他们又哭又骂,还气势汹汹地围住欧阳修的宅第讨说法,皇上派来御林军才替他解了围。
有皇帝撑腰,太学生们没了辙,为了科举中第成就仕途,只能放弃花里胡哨的太学体,老老实实写文章。
两年后,欧阳修被任命为殿试主考,知道刘几也来参试,阅卷时特别用心,看到“太上收精藏也下冕旒之下”这样晦涩怪异的句子,当作刘几的否掉!
![]()
![]()
另一篇中的“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刑为四罪之诛”,畅达朴实,也很扣《尧舜之性赋》这个试题,他非常欣赏,定为榜首。
其实,刷下的人叫萧稷,榜首却是刘几。不过即使不糊名,欧阳修也可能弄错,因为刘几考前刚刚改名为刘辉。
但从另一个角度推想,如果欧阳修知道刘几的文风已经大改,可能也感到欣慰,未必会为难吧。
3
因弥封躲过一劫的郑獬
和刘几差不多时代的郑獬,也因为弥封躲过一劫。
此人有才但很傲气。在国子监读书时,对选拔考生时被排在第五分外不满。
按惯例,被选中的考生要向祭酒(校长)写感谢信,别人都是感恩戴德,他却把祭酒大人比作驽马和顽石。
![]()
![]()
后来郑獬参加殿试,那位祭酒恰是考官。
因为看不到名字,祭酒只能看文笔,在众多试卷中,终于找到一份文笔极像郑獬的,咬牙切齿地淘汰掉。
结果郑獬高中,那个比窦娥还冤的考生则不知结局如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