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一纸罚单,让宜人智科的合规问题浮出水面。2025年5月26日,其旗下海南宜信普惠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信小贷”)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被处以62.5万元罚款,时任执行总经理伍某润同时被罚10万元。
这张罚单背后,是宜人智科从P2P龙头向科技服务商转型的艰难历程。这家曾头顶“中国P2P第一股”光环的公司,在行业剧变中不断调整航向,但合规风险与盈利压力始终如影随形。
十年转型路:从P2P龙头到AI科技公司的身份焦虑
宜人智科的前身宜人贷诞生于2012年,乘着互联网金融的东风迅速崛起。2015年,宜人贷成功登陆纽交所,成为中国P2P海外上市第一股,风光无限。
随着2018年行业监管持续收紧,宜信被迫开启艰难转型。2019年,宜信将旗下贷款端业务和资金端平台注入上市公司体系,宜人贷完成重组并更名为“宜人金科”,试图打造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转型阵痛随之而来。2019至2020年,公司营收分别下滑23.37%、54.02%,归母净利润跌幅更是高达26.85%和159.95%。传统P2P模式的坍塌,迫使公司寻找新出路。
2022年,公司转向线上助贷业务为主航道,同时布局保险经纪与电商平台“宜人优选”,形成三驾马车架构。2024年6月,为强化科技标签,“宜人金科”再度更名为“宜人智科”,标志着向AI科技企业的战略转型。
业务三重门:助贷独大背后的结构性隐忧
尽管披上科技外衣,宜人智科的收入引擎仍是贷款相关业务。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全年新增贷款规模536亿元,同比增长48.72%;在贷余额218亿元,同比激增70%。从收入结构看,三大业务板块呈现冰火两重天:
助贷业务:营收34.7亿元,同比增长38.1%,占总收入比重达59.8%,成为绝对支柱。
保险经纪:受监管费率下调冲击,收入从2023年的9.6亿元骤降至4.1亿元,暴跌57.29%,占比萎缩至7%。
电商平台:营收19.24亿元,同比增长35.78%,占比33.15%,但增速较上半年已明显放缓。
这种失衡结构带来双重隐忧
一方面,助贷业务面临合规成本攀升。2024年公司计提或有负债拨备金高达8.69亿元,较2023年的2700万元暴增3122%,直接吞噬利润。
另一方面,保险经纪的断崖式下跌与电商增速放缓,使公司过度依赖助贷业务。当监管持续收紧,这种单一依赖模式将放大经营风险。
合规之困:62万罚单背后的系统性挑战
此次宜信小贷被罚,暴露了公司在征信管理环节的漏洞。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违规采集、提供信用信息最高可处50万元罚款,而本次62.5万元的处罚金额,显示违规情节较为严重。
更值得关注的是用户端的投诉浪潮。在黑猫投诉平台,针对旗下宜享花平台的投诉量累计超过2.4万条,近期密集出现“查额度变借款”的投诉:
1、用户点击广告测试额度,未申请借款却遭强制放款9100元;2、绑定银行卡后收到“西安银行宜享花”发放的4万多元贷款,年化利率接近36%;3、合同签署地涉嫌规避异地放款监管,存在合规瑕疵。
这些投诉直指产品设计中的诱导机制。当“查看额度”按钮实质等同于借款授权,不仅侵犯消费者权益,更可能触碰监管红线。
AI能成为解药吗?科技光环下的盈利困局
宜人智科将破局希望寄托于AI技术。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达4.12亿元,同比激增176.51%,重点布局智能风控、语音机器人等应用。
技术赋能初见成效:1、智能语音机器人识别率达92%,提升人工效率6倍;2、授信时效从2秒缩短至200毫秒,效率提升90%;3、反欺诈模型识别准确率超97%,逾期率保持行业低位。
这些技术优势尚未转化为财务回报。2024年公司营收58.06亿元,同比增长18.59%,但归母净利润15.82亿元,同比下滑23.94%,出现增收不增利局面。当市场关注其AI战略时,2024年财报显示其助贷收入占比近60%,电商占33%,真正源自科技赋能的收入仍未形成规模。
旗下宜享花平台却因“查额度变借款”的投诉被推上风口浪尖。技术与商业伦理的失衡,恰是这家转型企业战略焦灼的真实写照。
当最新罚单再次敲响合规警钟,宜人智科的科技叙事需要更坚实的根基。截至2025年4月,公司股价较2024年高点已回落近5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