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代艺术领域,贾伟的创作实践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观察样本。贾伟始终将设计视为艺术表达的延伸。2018年洛可可总部火灾后,他经历人生低谷,通过徒步、灵修和绘画自我疗愈,逐渐转向艺术创作,开启了一场持续数年的自我疗愈实验。正如策展人南条史生所言,贾伟的创作过程像日本战后艺术家重构生命观的过程。在灰烬与重生之间,贾伟找到了艺术作为精神疫苗的可能性。
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贾伟的“马上如花”系列,以马作为视觉经验出发,与“如花”展开的核心创作逻辑,既是对生命原始力量的礼赞,也是对个体精神创伤的诗意救赎。贾伟通过听花、梦马、听风、归途等不同情景,以野性美学、艺术疗愈的双重叙事,构建了一个关于生命、自由与重生的精神图谱。
一
艺术疗愈的实践
2024年贾伟创作了贾伟“马上如花”系列,“马”与“如花”共生关系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意义。马作为自然力量的化身,其奔腾的肌肉线条暗合着人类基因中未被驯化的野性记忆。而如花的渺小与单薄,以一种脆弱而顽强的姿态,暗含着生命力的彰显。贾伟通过抽象化的处理手法,将如花的面部特征模糊化,消解了传统肖像的具象束缚,转而以色彩的碰撞与形态的张力传递情感。
![]()
马上如花·听花 布面丙烯 综合材料
180㎝ x 140 ㎝
2025
马作为力量与自由的象征,其轮廓被简化为流动的几何线条,肌肉的张力转化为抽象线条碰撞。而“如花”的形象则从具象形态升华为精神符号。这种解构并非否定传统,而是过抽象的手段,将符号从既定意义中解放,赋予其新的叙事可能。例如《马上如花·听花》作品中,这幅作品展现了鲜明的表现主义风格,以大胆奔放的笔触和震撼的色彩对比,反映了贾伟以艺术疗愈为核心的作品理念。鲜亮的黄色背景仿佛是夏日炽热的阳光,为整幅画注入了无尽的活力与生机。
通过鲜艳的色彩和动态的构图,赞颂了生命的蓬勃与热烈。"听花"暗示了一种超越视觉的感知方式,“如花”在勒于马上视觉形象,在纯粹的生命能量中流淌,热烈的色彩,成为其宏大背景的故事序曲。
贾伟笔下的“如花”绝非传统意义上的甜美少女,这个没有耳鼻口的抽象少女,仅以柔弱的四肢和永不妥协的姿态,构建了一种源自生命本能的野性美学。这种野性美学的根源,可追溯至贾伟从自然中找到叙事的线索,让如花形象在规则社会中有了这样的一次反叛。以抽象化的女孩形象“如花”为符号,探索生命本质与精神自由。贾伟以“马上如花”系列作品探索情绪的非具象化表达。那些以红衣少女为主角的画作中,扭曲的树木与野生少女构成原始的生命图景:少女在荆棘中轻盈起舞的姿态,则暗示着一段生命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达成和解的向上力量。红色裙摆如火焰般撕裂画面,将自然界的野蛮生长过程直接移植到画布,使画面更加具有疗愈与救赎的味道。在“马上如花”系列中,不仅能看到生命激情的视觉狂欢,更是对生命本质的追问。
![]()
马上如花·梦马 布面丙烯 综合材料
120㎝ x 100 ㎝
2025
“马上如花”系列的创作背景,与贾伟的个人生命史紧密交织。2018年洛可可设计公司经历了一场火灾,这场灾难成为艺术家精神涅槃的转折点。在《马上如花·梦马》作品中,马的硕大与少女的渺小形成反差,如花爬在马背上打破了传统写实的束缚,通过异化的形态与流动的线条传递内在情绪。画面中停歇的马匹与摇曳的花丛共同构成动态的生命场域,展现对自然疗愈之美。
暗色主体与亮色环境的对比,既暗示个体与外界的冲突,又通过构图平衡传递“对立统一”的哲学思考。如花的沉思梦马,置身于喧嚣的自然狂想中。整体而言,这是一幅以感性驾驭面画的作品,试图通过视觉的震撼引发观者对生命能量与精神自由的共鸣。
![]()
贾伟
马上如花·听风, 2024
布面丙烯 综合材料 | 60 x 80 cm
贾伟的创作始终贯穿着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辨。在“马上如花”系列中,疗愈美学通过符号解构、材料实验与色彩革命,将创伤记忆转化为具有普世意义的美学事件。马作为承载如花的主体,其体态语言成为情感传递的媒介。在《马上如花·听风》中,马匹微微侧耳的姿态,既是对自然声响的感知,也是对内心悸动的具象化表达。作品通过“人人如花”的普世宣言,将个体创伤升华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每一朵花的绽放都是对生命无常的超越,这种疗愈力量当代诠释,也是对人类生命进程中的抚慰。
这个诞生于2018年洛可可总部火灾废墟中的艺术符号,既是贾伟对生命本质的哲学叩问,也是其以“如花”形象为隐喻,对存在本质的视觉重构。当人们凝视如花策马奔腾的形象时,像是在看荆棘丛中肆意生长的野花,或是被熔化的乐高积木重塑的彩虹,看到的不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在感受一颗受伤心灵的疗愈与重生之路。
二
野性美学的觉醒
“马上如花”系列的深层价值,在于其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精神宇宙。自然成长的草木与飘零的花朵,这种自然意象与都市生活的反差,催生了他对“野生美学”的思考。作品中,如花与马的互动场景常被置于荒野、花丛等开放空间,这种环境设定既是对工业化社会的疏离,也是对原始生命状态的回归。
野性的本质是反叛。当“马上如花”系列中以违反重力法则的姿态悬浮时,她不仅挑战了物理定律,更颠覆了社会对视觉经验的表达方式。这种反叛使画面有似熔化后重塑为荆棘王冠,少女撕裂痕迹成为画面肌理,构成肉身与永恒的对话。贾伟的野性美学像一剂精神疫苗,疗愈了大千都市的无数的现代灵魂。这种美学表达突破了传统艺术对“美”的定义。野性在此并非粗粝的代名词,而是指涉一种未被规训的生命原力——马的眼神、花草树木的姿态,如花随风摇曳的肢体语言,共同构成了一套生命叙事的诗篇。
![]()
贾伟
局部 马上如花·听风, 2024
布面丙烯 综合材料 | 60 x 80 cm
《马上如花·听风》中,通过色彩与形态传递情感,形成从具象到抽象的跨越。马作为另一核心元素,其眼神、姿态与如花形成动态互动,既承载自然力量,又隐喻生命本质的追问,构成“人、马、自然”的复合表达主体。画面通过如花与马在自然场景共舞,花朵的摇曳形态与天空的流动感,则通过抽象笔触强化了“听风”的瞬间性与不确定性,这种在自然界气流与恶劣环境中的变化构成了新野性美学的特征。展现了生命在不同阶段的张力与诗意。这种动态组合既呼应了自然界的流动性,也暗含对生命无常与坚韧的双重诠释。
《马上如花·听风》以抽象化的视觉语言、哲学化的主题表达及东方美学的当代转化,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诗意世界。其风格既延续了贾伟对生命本质的持续探索,也通过“马与如花”符号的革新,为当代艺术注入了兼具野性与哲思的东方叙事。
贾伟
局部 马上如花 归途 2024
布面丙烯 综合材料 | 50 x 60 cm
《马上如花·归途》里,马的轮廓与花的形态相互渗透。如花在马背上的具象化风格,没有了风的动势,使得人物也状态也平稳,迫使观众从动态视角,转向了静态视角重新解读画面:如花的面部与草木形成向上的螺旋延伸,这种向上成长的状态,是贾伟创作野性成长的独特风格。马、人还有自然的状态都构成了画面的节奏线。这种转向,暗合了贾伟生命哲学的思考:万物在流动中重构,在消解中新生。画面通过如花与马动态组合,构建出生命在不同阶段的张力感。《马上如花·归途》以抽象化的视觉语言为表,以生命哲学与文化思辨为里,通过东西方美学的创造性融合,完成了对个体经验与人类普遍命运的双重观照。其风格既延续了贾伟对生命本质的持续追问,也标志着其从具象叙事向精神性表达的跨越。
![]()
贾伟
局部 马上如花·悬停 2024
布面丙烯 综合材料 | 40 x 50 cm
贾伟的艺术始终笼罩着生命的理性与感性冲动之间的张力。2018年的火灾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毁灭,更成为其艺术哲学的诞生仪式。在“马上如花”系列中,创伤记忆通过符号转译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终极追问。“野生美学”是贾伟提出的核心概念,强调个体在失控状态下的本真存在。马作为“天性”的象征,承载着如花(人)对自由的追寻;而花的短暂绽放,则隐喻着生命在宇宙秩序中的位置。这种辩证关系在《马上如花·悬停》中尤为明显:如花静止于马背,背景的虚空与前景的实体形成张力,暗示着个体在永恒与瞬间之间的精神摆荡。当观众在看这件作品时,面对的不仅是色彩与线条的组合,更是一个关于如何“如花在野”的生存命题。
贾伟的“马上如花”系列,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存在的诗意宣言。当如花与马在画布上奔腾、悬停、归途,它们共同演绎着生命最本真的状态——不完美、不驯服,却充满向光而生的勇气。在这个技术理性主导的时代,贾伟用野性美学撕开了一道裂缝,让艺术疗愈的光芒得以照进现代人的精神荒原。“马上如花”系列的价值,或许正在于它证明了:最动人的艺术,永远诞生于对生命本质的诚实凝视与自由回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