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询问,“为什么我夏天的血压比冬天低很多”“一到天冷我的血压就会不稳定”。随着季节更替,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穿着和日常活动,还与我们的血压水平密切相关,一般呈现秋冬季偏高、春夏两季偏低的特点,而且日常的天气忽冷忽热对血压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了解血管“热胀冷缩”原理与血压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维护血压稳定。
图片来源:摄图网
血管也会“热胀冷缩”吗
血管“热胀冷缩”的原理有5点。
①交感神经系统活动:长期处于低温环境可能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引起血管收缩;
②渗透压:寒冷情况下机体出汗减少,盐损失减少,引起血管收缩;
③紫外线与维生素D:冬季紫外线强度降低,导致机体维生素D储存减少,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刺激血管平滑肌的生长并增强其收缩性;
④维生素D缺乏可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自由基生成、炎症反应,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和血管结构,增加血管阻力;
⑤光照时间:日光下的暴露时间可影响褪黑激素水平,进而影响肾上腺素、皮质酮和催乳素分泌等调节血压水平的激素分泌;
⑥其他因素:昼夜节律、饮食习惯、体育活动、体重状况和睡眠时间的季节性变化间接影响血压的变化。
血压的形成与温度环境的关系
不论地域、种族、年龄、性别,是否患有高血压病,血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季节性变化。
①血压形成:血压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正常情况下,血压随着心脏的跳动而波动,形成收缩压(高压)和舒张压(低压)。
②热环境与血压关系:在炎热的环境中,人体为了散热,血管会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导致血压下降。这种变化是身体自然调节体温的机制之一。
③冷环境与血压关系:在寒冷的环境中,血管会收缩,外周阻力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这也是为什么冬季许多人的血压会相对较高的原因。
哪些人群血压受季节影响更大呢
老年高血压患者老年人大动脉弹性下降,动脉僵硬度增加,血压神经-体液调节能力下降,更易受季节气温变化等因素影响。这些患者冬季发生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风险较其他季节增加一倍。
慢性肾脏病患者由于肾功能障碍,导致水和钠离子潴留体内,影响血管的通透性,易导致血压升高,同时影响血压调节功能。
体重指数(BMI)较低者季节收缩压变化与BMI呈反比,体重偏瘦人血压更容易受到季节影响。瘦人由于缺乏身体脂肪层的保温,所以在冬季要加速身体代谢来产生热量,保持正常体温,而这个过程中会导致血压升高。
高血压病人如何应对外界温度变化呢
血压的季节变化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压突然升高或降低都可能对健康造成风险。持续血压升高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事件等严重后果;而血压过低则可能导致头晕、乏力,甚至晕厥等症状。了解血压季节性变化的特点,高血压病人可以据此采取相关措施,减少血压波动带来的不良影响。
保持清淡饮食,多摄入蔬果和膳食纤维;每天适量饮水,避免高糖高盐饮料。避开正午高温时段外出,若外出需做好防晒。保持规律作息与锻炼,选择散步、游泳等适度运动,并每日监测血压。注意调节情绪,穿着透气棉质衣物,使用空调时温度不宜过低,建议26℃左右并定时通风。这些措施有助于平稳度过夏季。
文/刘湄漪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