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李辉 | 世间已无邓云乡

0
分享至


文 | 李辉

第一次见到邓云乡先生,是在贾植芳先生家中。我的印象中,沪上文化老人里,只有他们二人是山西老乡。贾先生一口浓浓乡音,邓先生则是标准的北京话。

邓云乡为自己的书斋拟了一个绝妙的斋名——“水流云在轩”。这一斋名,空灵雅致,而且与他的姓名,尤为贴切。

邓云乡欣赏杜甫诗中的意境。他在《水流云在杂稿》后记中写道:

杜少陵《野望》诗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承叶老圣陶仁丈为我写了这首诗,裱了装在镜框中,挂在我小屋的墙上,直到今天,仍然挂着,我时时观赏,很爱这种境界,但仍感到很难达到——因为心田中时时还有浮躁之气。”

(《 <水流云在杂稿> 后记》)

他说心中有“浮躁之气”,实在是自谦。认识他之后,在我眼里,他一直从容不迫,坐看云起,书法与文字,均为上乘之作。

“水流云在”,也容易让人想到王维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另有一幅名联为:“海是龙世界,云是鹤故乡”。 这些,都可视为对“水流云在轩”多种文化诗意的注解。邓云乡显然非常喜欢这一书斋名,所用信笺由自己特制,前端印有“红楼梦”镌刻,末端印有“水流云在之室自用笺”。

巧的是,我也喜欢“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一诗句。九十年代初,在《收获》开设专栏,栏目名称即为“沧桑看云”。后来,书斋名也定为“看云斋”,请好几位老先生王世襄、黄苗子、丁聪、黄永玉等题写斋名,也是难得的存念。

认识邓云乡先生后,他不时寄赠大作。他赠书有一特点,题赠时关于时间、地点等的表述,极为讲究——


《春雨青灯漫录》书影


邓云乡签赠《春雨青灯漫录》


《水流云在杂稿》书影


邓云乡在《水流云在杂稿》书前题写感赋一首

《文化古城旧事》(中华书局一九九五年版):“李辉先生教正 邓云乡持赠 丁丑初冬日时同客杭州”;

《黄叶谭风》(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李辉吾兄教正 邓云乡寄赠 戊寅元宵后落灯日”;

《春雨青灯漫录》(新华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李辉吾兄存正 邓云乡持赠 戊寅清和月时客京师”;

《增补燕京乡土记》(中华书局一九九八年版)“李辉吾兄存正 邓云乡持赠 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归京师客翠园”,以“落灯日”代指正月十六,以“清和月”代指农历四月。

读这些题跋,既欣赏墨宝,也感受着老派文人那一份难得的精致。

一九九二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将邓云乡的《水流云在杂稿》出版,出书前,邓云乡特意题写赋诗一首,放在扉页之后。“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吾爱杜陵老,江干野望时。”他想表达的,正是水流云在的那一种美好意境。

邓云乡先生离开山西很早,之后居住北京,就读于北京大学。可以说,他是在北京文化熏陶中成长的,其学识、修养,也受益于此。自一九五三年起,他一直在苏州、上海工作,但情感难以割舍的却是老北京文化。

老北京民俗、《红楼梦》、明清园林、文史钩沉……他以亲历、考据、阐发,使老北京的历史文化,变得生动活跃。有人赞誉他是为数不多的能使历史“活”起来的学者,所言极是。在同辈学者中,邓先生虽不在某一领域独领风骚,但他的综合修养与学识,他的文字之古朴典雅,实在许多名家之上。冯其庸先生怀念邓云乡时曾赋诗一首,最后两句写得好:“多少京华梦里事,天涯何处觅知音!”

邓云乡先生出版过《红楼风俗谭》,对曹雪芹笔下的诸多风俗了如指掌,娓娓道来。一九八七年拍摄电视剧《红楼梦》,特意聘请他出任顾问,专门为导演和演员讲授书中的民情风俗种种。

邓云乡写老北京民俗的书,《文化古城旧事》、《增补燕京乡土记》(上、下)等,可谓把百年老北京的风土人情、衣食住行、建筑胜迹、教育艺苑、岁时风物、庙会等囊括其中。在《增补燕京乡土记》自序中,他娓娓道出自己与老北京的那份深厚情感:

说来也很简单,就这样在老人们的爱抚教导中,使我养成了热爱京华风物,留心京华旧事的习惯。遇有旧时文献,或前人著述、或断烂朝报、或公私文书、或昔时照片,以及一张发票、一张拜帖、一份礼单,一封旧信……均赏玩不置,仔细观看,想象前尘,神思旧事,所眷恋者是一种注定已消失了的淳厚风俗和高雅文化的结晶,简单地说,是一种“京华风韵”,再简言之,即“京味”。因为北京远的不说,即说近古,也是明、清两代五六百年的国都,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全国精华所聚,怎能不形成一点特殊的风韵呢?风韵、风物、风土、风俗……都与“风”字有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气氛”,一种特有的京华生活气氛,这种气氛,在“七七事变”之前,在我童年时期的生活中,有深切的感受,生活环境、衣食住行、人际关系、文化教育……其主流都是充满了悠久历史感和深厚文化气息的气氛。我一直想用拙劣的文字,把这种从小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气氛表现出来,记录下来,以免使其烟消云散,归于无有。可是多少年来,一直没有机会。因而这些想法,就成为埋藏在心中的创作欲望,一有机会,它就会澎湃地奔流出来。

(《自序》)

不错,旅居上海的邓云乡,老北京才是心中所思、情感所系。久居上海的他,笔下流动的却是儿时记忆里的老北京。多亏有他,以细节、史料、氛围描述,为远去的老北京留下了厚厚的几本史书,令我们这些晚辈,得以从中体味他所说的那些“京华风韵”。时间流逝,许许多多早已逐渐消失,从几百年的城墙,到星罗棋布的大大小小的胡同……我们也就只能在他的书中,重温老北京的旧梦了。

《文化古城旧事》的代序,是复旦大学老教授谭其骧先生所写。谭先生也曾在北京生活过,邓云乡书中所写,令他“弥增怀旧之感”。谭先生对邓云乡的记忆力十分佩服:

我从1930年初秋起至1940年孟春止在北平时代的燕京生活过将近十年。云乡在此书回忆中的燕京也主要是北平时代的情况。因此我读此书,倍感亲切,不免要弥增怀旧之感了。三十年代我有几年或单身或携眷住在北京城里,有几年虽住在城外燕京清华,也经常进城,时或留宿。但我的记忆力大坏,现在能够记得起来的景物旧事少得可怜。云乡记忆力之强令人吃惊,旧时一事一物,历历如数家珍,其文笔又那么优美、生动、幽默畅达,读其书真能令人浑然如温旧梦。

(《文化古城旧事》代序)

谭其骧的代序写得很长,他同邓云乡一样,也重又走进了老北京的氛围之中,颇为详尽地写当年在北京的三大乐事:吃馆子,逛旧书铺书摊,听戏。

谭其骧写到的馆子大大小小的有:长安八大春,前门外煤市街山西馆,西四同和居、沙锅居,东安市场森隆、洞明楼、东来顺、东兴楼、丰泽园、谭家菜等。

他写看过的戏和名角,更是比比皆是:马连良、言菊朋、奚啸伯、谭富英、高庆奎、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筱翠花、梅兰芳、李盛藻、刘盛莲、叶盛章、叶盛兰、袁世海、王和霖、宋德珠、李世芳、毛世来、王金璐……最令谭其骧倾倒的是武生泰斗杨小楼。他说,杨小楼一出台,那份气度,那份神情,一举手,一投足,念白唱腔都很有韵致,无不令人叫绝。

逛旧书铺书摊,自然也是旅居老北京的文化人的乐趣所在。他平常日子,隔一阵子就要去逛一次琉璃厂书铺,宣武门内西单商场书摊也逛,最经常逛的则是东安市场内的书铺书摊。

谭其骧所写的这些旧事,如今也几乎踪迹难寻了。

老北京的点点滴滴,留存于前辈文人心中,他们用笔细致记录下来,这些“京华风韵”,会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为之感怀而留恋的历史场景。

邓云乡是“大地”副刊的老作者。

一九八一年他在副刊发表《一片苦心为园林》,是为陈从周先生的《园林谈丛》所写的书评。一九九八年,发表他的好几篇文章:《糖房之夜》《缸房》《葛仙米、地皮菜》《思念老舍先生》《一品锅》。叙述与老舍的两次交往,颇为生动,其思念之情,也令人怅然。文章最后他写道:“先生晚年很爱书法,写魏碑极为认真严整。我在好几位朋友家见过先生的墨宝,现在收藏着,也十分珍贵了。”邓先生酷爱书法,自己也是文人书法名家,他对老舍的赞许,可谓知音。

最难忘的记忆是一九九七年初冬时节。适逢杭州楼外楼百年诞辰之庆,《杭州日报》副刊举办“楼外楼笔会”,请徐城北先生负责邀请一些文人参加。北京有黄宗江夫妇、邵燕祥夫妇、徐城北夫妇、林斤澜、牧惠,还有我们夫妇,苏州有陆文夫,上海有邓云乡、唐振常。他们大多是美食家,我们夫妇年岁最小,荣幸受邀,忝列其中,能与他们一起在西湖逗留几日,也是难忘的记忆。

杭州几日,与邓云乡聊得很多。我们聊文坛掌故,聊美食。他的记忆,的确超群,半个世纪前的往事如数家珍。短短几天,与这些前辈们在一起,真的大涨见识。唐振常是成都人,被谭其骧称为真正的美食家。唐先生说,真正的成都官府菜其实并不辣。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我们这代读者都曾读过。记得有一年在苏州,曾到陆文夫开的面馆美美地吃了一顿。林斤澜是温州人,说起海鲜,也是头头是道。

此次笔会,楼外楼可谓倾心准备,把他们所有的招牌菜都悉数呈现。一天,我们坐上楼外楼的龙船,漫游西湖,游览之际,品尝美食。船上有一龙椅,林斤澜坐上去,戴上龙冠,乐滋滋地照相留影。我也学他坐上去,拍下一张留念。

楼外楼的菜单写在卷轴上。饭后,我请各位先生在上面签名。近三十年过去,签名的先生们几乎都走了。睹物思人,伤感不已。

走进新年,邓云乡寄来一信,信中他感慨自己又老一年:


邓云乡致李辉信

李辉吾兄:

春节过了,灯节过了,别无他感,只觉又老一年耳。春节后连晴十余日,昨夜又雨,又不知何日再晴也。去腊一本小书出版,寄上乙册,博笑之!

堵门无事,写小文自遣,寄上两短文,请阅。如能用,留之;不能用,乞随手掷还。至谢至感!五月初将去趟北京,匆匆补叩节安。

邓云乡 拜

二月十二日

这年的三月,在上海《文汇报》大楼举办我的文集座谈会,贾植芳、钱谷融、唐振常、邓云乡等老先生都前来捧场,他们的发言令我感动,也是激励与鞭策。座谈会之后,邓云乡先生还为拙著写了一篇书评,发表于《深圳商报》“文化广场”的书评版上。他寄来一信,并附寄剪报。

李辉吾兄:

拜读大著后,文深圳商报已刊出,剪报寄上。所见甚浅,不足宏扬兄之精神于万一也。唯是史学家,此点不知以为然乎?弟近为中华编辑旧稿为二书,一名《水流云在丛稿》,一名《宣南秉烛谭》,已竣事,拟五月二日去京,大约有十余日逗留,住民盟翠园,届时当与兄联络。匆匆不一,即颂

著安!

弟邓云乡 拜

四月廿六日

邓先生的文章题为《勾起多少思旧情怀》。剪报未曾找到,幸好胡洪侠兄帮忙提供发表的电子文本,才让我重新读到这篇文章。

我的写作大多是非虚构作品,在写前辈们的往事中,写到胡风、沈从文、丁玲、姚文元等,这也都是邓云乡先生亲历的人物往事,所以阅读中,他总能回想起历史那些点点滴滴。

沈从文是邓云乡在北京大学时的老师,回忆沈从文他发出无尽感慨:

沈从文先生是我北大时的老师,对沈先生我在许多文章中都写到过。李辉《往事苍老》细写了沈先生七十多年前《记丁玲》、《再记丁玲》的前前后后,直到打倒“四人帮”的劫后重逢,其间经过了多少重重叠叠的“山”,弯弯曲曲的“路”,一个是当年京派的书生,北京大学的教授,一个是革命根据地的女战士,斯大林文学奖的获得者,而其后二十来年的各自遭遇……“横扫一切牛鬼蛇神”,都是在劫难逃,彼此彼此……这笔账又如何算得清?我和沈先生见面时,从来没有谈过这些事,也从来未问过。

(《勾起多少思旧情怀》)

我在《收获》“沧桑看云”专栏里,以《风落谁家》为题写过一篇姚文元。邓云乡文中写到当年在上海福州路旧书店亲历一件小事。事虽小,却令他多年难忘:

李辉笔下所写都是中国二三十年代以来新文坛上风云一时的人物,在我的思旧情怀中,都留下各种各样直接的、间接的记忆,如果细说,那每一位都能写下许多感慨不已的话,包括那位《风落谁家》主角姚文元,那已是“文革”抄家前夕的旧事。1966年7月间,我借调在沪西南漕河泾一所学校教书,已将无书可教了,每天下午乘公共汽车回家,先到福州路旧书店楼上半开架书库逛逛。一天我正翻一天我正翻着架上布满灰尘的旧书,忽听楼下一人上来,向柜台上人喊道:“那部《彭公案》呢?姚文元等着要,快送去……”我听了,何等气焰……我听着,大气也不敢出了!

(《勾起多少思旧情怀》)

有了这样一些往事追忆,书评就不仅仅是书评,而是填补了诸多历史细节。

这一年,我们见面好几次。三月,上海见面。五月初,邓云乡前来北京,参加北京大学一百周年校庆。来信说,住在东四民盟中央的翠园招待所,我前去看望。十一月下旬,邓云乡又来北京,来信告诉我,还是住在翠园。记得去看他的那天,是在雪后,翠园安静之极。我们依旧聊得开心。说好,春天之后,我去上海再去看他。

春节将至,邓云乡寄来一篇《童时过年》。

这是邓先生发表在“大地”副刊的最后一篇文章。

文章首尾两段分别写道:

记得儿时,大年初一起,第一是烧香,祠堂、灶王、井台、天地桌、财神、门神……要按次序烧,而且早午晚三次,直至初五。以后每早上一次,直至十七落灯撤供。第二是拜年,初一本家,初二三亲戚家、老师家……第三是吃请,即吃春酒……此文中先说烧香、祭祀诸神。

初一、初五、十五等正日子都是早午晚三次香,平日是早、晚二次香,由除夕到正月十六晚上或十七上午,半个多月里,给众神烧香,一天两遍或三遍,都是我的工作……直到今天,-还留下深刻记忆。

(《童时过年》)

一篇好文,立即排版准备刊出。谁能想到,几天后,忽然传来邓先生不幸病逝的噩耗,令我悲痛不已。《童时过年》于一九九九年二月二十六日发表,我在文后写下一段话,寄托深深的哀悼之思:“邓云乡先生刚刚为我们写来此稿就不幸辞世,令人悲痛。谨刊此文,以示悼念。”

再也读不到他的思旧情怀了。

时间真是快,一转眼,邓先生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世间已无邓云乡。先生那一代文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有一种深入血液里的挚爱,他们彼此之间,心有灵犀。这样的一些文人,恐怕真的再也没有了……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3651篇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中国拒绝捐款,特朗普缺席COP30,我们没有义务当冤大头

中国拒绝捐款,特朗普缺席COP30,我们没有义务当冤大头

历史求知所
2025-11-18 10:15:03
2015年,西拉米产后几个小时就要配合玛哈亮相,抱提帮功一脸自豪

2015年,西拉米产后几个小时就要配合玛哈亮相,抱提帮功一脸自豪

笑傲春秋
2025-11-17 14:59:33
上世纪50年代,到底杀了多少地主恶霸?公布的数据,让人不敢相信

上世纪50年代,到底杀了多少地主恶霸?公布的数据,让人不敢相信

文史道
2025-11-15 06:45:03
日本F杯写真偶像晒近照,网友:怎么看都是小学生!

日本F杯写真偶像晒近照,网友:怎么看都是小学生!

随波荡漾的漂流瓶
2025-11-17 16:35:08
葡萄牙穷到什么程度?我住了8个月,有些尴尬的现实得说出来

葡萄牙穷到什么程度?我住了8个月,有些尴尬的现实得说出来

诗意世界
2025-11-06 10:27:22
就在刚刚!泰方高层突然宣布,中方将采购50万吨泰国大米的消息

就在刚刚!泰方高层突然宣布,中方将采购50万吨泰国大米的消息

百态人间
2025-11-17 16:39:01
开发商伪造公证书变卖房主34套房,当地房管局:无能力核实真假

开发商伪造公证书变卖房主34套房,当地房管局:无能力核实真假

新京报
2025-11-17 19:43:32
蒋介石在日记里坦言:重庆谈判放走毛泽东,全是因为这两点!

蒋介石在日记里坦言:重庆谈判放走毛泽东,全是因为这两点!

鹤羽说个事
2025-10-25 11:44:53
危险的信号!美国只消耗全世界7%的铜,却囤积了40%多的铜库存!

危险的信号!美国只消耗全世界7%的铜,却囤积了40%多的铜库存!

荆楚寰宇文枢
2025-11-17 21:56:19
为啥第三次世界大战,迟迟没爆发?温铁军给出背脊发凉的解释!

为啥第三次世界大战,迟迟没爆发?温铁军给出背脊发凉的解释!

沈言论
2025-11-17 16:30:03
余承东公布华为Mate X7外观 全新设计 高级感拉满!

余承东公布华为Mate X7外观 全新设计 高级感拉满!

手机中国
2025-11-18 09:11:08
一女子将另一女子砍杀30多刀致死,两人性关系内幕曝光

一女子将另一女子砍杀30多刀致死,两人性关系内幕曝光

娱乐的硬糖吖
2025-11-17 01:56:34
年轻人正在逃离上海!上海月薪8500房租3200,撤离上海的年轻人们,放弃万元月薪选择及时止损

年轻人正在逃离上海!上海月薪8500房租3200,撤离上海的年轻人们,放弃万元月薪选择及时止损

流年拾光
2025-10-23 20:33:16
王晶再曝港圈猛料!香港第二富豪离婚被扒,夫妻恩爱但资产不让碰

王晶再曝港圈猛料!香港第二富豪离婚被扒,夫妻恩爱但资产不让碰

胡一舸南游y
2025-11-17 18:15:51
台积电美国厂暴跌100倍,遭重创!现实打脸!

台积电美国厂暴跌100倍,遭重创!现实打脸!

EETOP半导体社区
2025-11-18 08:37:24
外交部谈G20会议:李强总理没有会见日方领导人的安排

外交部谈G20会议:李强总理没有会见日方领导人的安排

澎湃新闻
2025-11-17 15:30:27
糟糕!小鹏汽车大跌10%,理想触及52周股价最低

糟糕!小鹏汽车大跌10%,理想触及52周股价最低

鞭牛士
2025-11-18 06:50:58
两部日本电影撤档;《鬼灭之刃》被传提前下映,回应来了

两部日本电影撤档;《鬼灭之刃》被传提前下映,回应来了

新民晚报
2025-11-17 22:04:11
高中学历的骗子竟骗成了大学博导?江苏科技大学的瓜

高中学历的骗子竟骗成了大学博导?江苏科技大学的瓜

笔杆论道
2025-11-18 08:27:03
小伙自驾西藏,遇徒步女学生搭车,同行2天后,才知自己躲过一劫

小伙自驾西藏,遇徒步女学生搭车,同行2天后,才知自己躲过一劫

五元讲堂
2025-10-16 14:41:16
2025-11-18 11:24:49
六根 incentive-icons
六根
李辉、叶匡政、绿茶、韩浩月、潘采夫、武云溥
229文章数 1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优雅浪漫的绘画,美到让人想直接住进去!

头条要闻

德媒:德副总理是"在艰难时期"访问中国 暗示不寻常

头条要闻

德媒:德副总理是"在艰难时期"访问中国 暗示不寻常

体育要闻

直到退役那天,“海湾梅西”也没去欧洲踢球

娱乐要闻

曝喻恩泰离婚2年前转移走300箱茅台?

财经要闻

青云租陷兑付危机 集资与放贷的双面生意

科技要闻

马斯克破防了!贝索斯62亿美金入局"实体AI"

汽车要闻

更加豪华 更加全地形 极石ADAMAS

态度原创

时尚
本地
手机
艺术
旅游

听说冷帽是“美女检验神器”?

本地新闻

这档古早综艺,怎么就成了年轻人的哆啦A梦?

手机要闻

苹果令人羡慕,小米、vivo大差不差

艺术要闻

优雅浪漫的绘画,美到让人想直接住进去!

旅游要闻

见者好运!云南丽江玉龙雪山迎来“日照金山”最佳观赏季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