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任《新新新闻》记者的邓穆卿先生,为我们记录了白石老人游历成都以及春熙路的情况,时隔70余年,依然是那样清晰可感——
![]()
△ 齐白石像
白石山翁到成都三天,以身体疲乏,尚未挥毫作画。昨日(5月30日)午前八点钟,记者刚要出街的时候,恰逢他老架着眼镜,光着头偕其姬人移步踱入本报社来,蓦然看见,高兴至极,便请他老偕其姬人,在本报客室里坐坐……在室里坐了一会儿,谈了些话,他便约记者出街,向春熙路北段走去。他老精神颇佳,步行甚健,只上下阶沿时,姬人恐其费力,稍用手搀扶。
在春熙路上,他老向记者说,成都饮食,他是食得惯的,不过他是在乡里住得久的人,喜欢吃“乡味”,厨师弄的菜味浓又辛辣,有时加入些“味素”更不好吃,且不合养生之道。他很喜欢吃蔬菜,只是放点盐,用水煮熟便是好食品。他说他做客异乡,弄菜殊感不便,他要买汽炉、小铁锅,好自己烹饪。
记者知道他要买汽炉等具,便同他到春熙路百货店去看。在路上,他问我病好了没有,因为记者前天拜访他的时候,曾着凉头痛,他问清楚后又谈了药方,叮咛珍重,令人感到他老对人的亲切。
在“万利长”百货店买汽炉,索价每个十元多,钞价较上海高一倍以上,货又不好。又看了两家后,同他老到“益大”商店,货色稍好,结果他老以六元八角钞购汽炉一个,他取中央银行十元钞券一张,嘱商店找补点角票以便坐街车,店中答无角票找补,记者也向店里人说,请找些角票以便此老零用。店里人称实无办法。他老不禁喟然而叹:“人人都说成都好,谁知道拿着钱都不好用。”店里人听他老口音是异乡人,才多方设法,找补了五角票六张,二角票一张。他的姬人看中了“益大”的檀香木折扇,想买一柄,他老看见便说,檀香木折扇上截是竹子接成,下截才是檀香木,不耐用,香味也香不多久,他老说竹子折扇要好得多。他的姬人也便未买了……
这个买煤油炉子的细节,倒是很能体现白石老人的性情。邓穆卿先生又在1936年6月26日《新新新闻》里进一步披露新闻:
他偕其姬人散步春熙路,沙白的长髯,手里摇把白纸未书画的折扇。他说他日前曾去新都一游。当天便转成都。他说灌县青城山风景秀丽,暑气稍减时,他是要去一游的。刘君(启明)当时向他介绍成都古迹,诸葛武侯观星台(在天府中学内)、外西抚琴台以及赵子龙洗马池(在和平街)、子云亭等处。他说他一定要去一游,并请作向导。齐说:当时天热,他清晨作画或雕刻,午后一热便休息,作画与治印成时,便为人取去,寓所里无余留,每天必画,从未间断。
谈到吴昌硕、黄宾虹诸氏,他未表示意见,不过在他的谈话间,对吴有大纯小疵之感。谈到一般作画的,他表示失望,他说:“作画与读书一样,要读画多,才能有得,动辄下笔实少希望。”他说他的画,一般人恐怕看不来,因为不守成法,不落昔人窠臼,不胜曲高和寡之慨。
2004年5月1日,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小女儿齐良芷和外孙女齐媛媛,重走当年齐白石的蜀游之路,并为新画作收集素材。74岁的齐良芷老人一出双流机场,就迫不及待地前往春熙路闹市等处,寻访父亲当年入蜀刻印的百年老店“诗婢家”。当晚,齐良芷还和岑学恭等四川书画界名家共同作画,聊起父亲齐白石当年的一些生活点滴,齐良芷感慨万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