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国冷极”的驯鹿之乡——内蒙古敖鲁古雅。
敖鲁古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东北方向的根河市内,身处大兴安岭北段西坡,北与黑龙江漠河市、塔河县接壤,西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相望,是中国最北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
由于平均海拔相对较高,加上地处迎风背阴坡,这里成为了中国最冷的地方。2009年,敖鲁古雅创下了零下58摄氏度的纪录,因此它也被冠以“中国冷极”的称号。
跟随驯鹿迁徙的民族
这里,一年有200多天被冰雪覆盖。密林中,曾生活着一支神秘部落,他们的故事被写进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使鹿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一个分支,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群体。300年前,他们便与驯鹿为伴,常年居住在密林深处,靠狩猎和饲养驯鹿生活。
驯鹿,以新鲜的苔藓为主要食物,而只有干净的水源周边才会生长出肥厚的苔藓。数百年来,驯鹿循着苔藓,人们跟着驯鹿,在茫茫的大兴安岭中不断迁徙。1957年,人们从额尔古纳河畔启程,跟随驯鹿的自然觅食,一路迁徙到敖鲁古雅河畔。
极寒之地的自然馈赠
在敖鲁古雅,极寒气候并未扼杀这里的生机,反而孕育出独特的生态系统和丰饶的物产。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冻土层厚达几十米,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然而,这里的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种五谷,却收万物。
“桦树的眼泪”,学名“桦褐孔菌”,是寄生在桦树上的一类药用真菌,它通过菌丝体汲取树木的养分慢慢长大,呈现黑褐色瘤状。在传统医学中记载它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药用功效。
“桦树的眼泪”,是大自然的一份奇妙礼物,与驯鹿一样,都是人类与森林共生的见证。
多民族融合的地域风味
鄂温克族的鹿奶列巴、清真的浓汤砂锅、内蒙古草原的牛羊肉、东北的八大碗,来一次敖鲁古雅几乎都能品尝到,多元饮食文化的融合,让这里成为大兴安岭地区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味觉缩影。
老麻家的砂锅,热气在这冷极已经沸腾了40多年,而砂锅真正的味觉灵魂,还是那口清真老汤——将牛骨纵向劈开,骨髓完全裸露,再配上13味祖传秘料慢火温炖6小时以上,一锅浓汤便成了。后厨采用独特的多眼灶台,一个个火眼使用油脂丰富的松木助燃,大火猛攻,翻滚半熟之际,用铁钳挪到灶边,用文火慢煨。如此往来,根据不同的食材控制不同的火候,软烂入味又不失脆嫩的口感。
就地取材的桦树皮制作技艺
桦树皮制作技艺,是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等地方传统手工技艺,也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游牧的先民就地取材,利用桦树皮柔韧、防水、轻便、不易破碎等特点,剥取树皮,通过裁切、拼接、缝合、压刻花纹等步骤,最后涂上兽油用火烘烤,就制成了一件件生活中既实用又精美的盛器。
早在南北朝时期《北史·室韦传》中就有“桦皮为屋”的记载,这就是“斜仁柱”,也称“仙仁柱”或“撮罗子”的居室。这是一种圆锥形的简易房屋,是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民族的传统民居。季节不同,撮罗子的外部覆盖材料也会有所不同,夏季通常使用桦树皮,冬季则使用兽皮以保暖,其顶部一般会留十几厘米的缝隙,以便通风、采光、放烟。
这种居所搭建起来简便易行,为先民游猎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如今,它也成了外乡的人们了解鄂温克族的一扇窗口。
山风掠过兴安岭,吹过驯鹿的角、桦树的枝、热气腾腾的窗。在云雾深处,敖鲁古雅正以多民族的浪漫,邀您奔赴一场邂逅冰雪、与星辰共舞的诗意之约。
《人文名镇·敖鲁古雅》将于5月29日在CCTV-1央视综合频道18:30档播出,央视频、央视网同步推出。
转自:央视一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