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为您推送的第 4497 篇文章
![]()
管道局一级工程师贾春桦,1998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就职于机械公司(防腐公司),长期深耕于加热炉设计和研究领域。
![]()
近日,记者对贾春桦进行了专访,深入了解她带领团队在技术工程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
![]()
记者:工作最初的十年往往是职业生涯的“土壤期”,可能埋下影响一生的种子。对您而言,这十年里是否有某个关键事件,像齿轮一样推动了后续的职业轨迹?
贾春桦:初入职场,我凭借着书本上的知识完成了600千瓦加热炉设计,自认为严谨且完美。然而,师傅的校审记录却让设计中的问题暴露无遗:炉管支撑结构的应力集中点考虑不足、高温材料选型过于理想化、热膨胀补偿设计存在干涉风险。这段经历重塑了我对“理论落地”的认知。
重新审视后,我养成了“三遍校核”的习惯:第一遍对照标准规范,第二遍结合类似项目经验,第三遍模拟实际运行环境查漏补缺。同时,我主动跟随现场安装团队,观察设备在真实工况下的表现,详细记录“设计图纸”与“使用反馈”之间的差异。
![]()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工程设计绝不是公式的堆砌,而是要在理论框架与工程现实之间架设桥梁,既要吃透标准背后的原理,又要掌握实际应用的方法。就像竹子在地下蜿蜒生长的根系,每个设计细节都需要在“设计图纸”与“使用反馈”之间找到平衡支点,而这个支点,只能通过持续的现场反馈和深度思考来打磨。纸上谈兵终究抵不过实际工况的复杂多变。
![]()
记者:在尼日尔-乍得项目中,您与团队成功交付了10套模块化设计的新型高压高粘撬装加热炉,这有什么重要意义?技术团队如何突破 “国际标准壁垒”?
贾春桦:这个项目是国内首个完全符合API、ASME双标准的“交钥匙”工程,标志着国产设备成功走进国际市场。
![]()
为实现技术突破,我与团队成员进行了大量的调试实验。我们将双标准条款逐项拆解,细致对比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异。在攻克内加热炉FAT测试的严苛指标时,团队夜以继日地调试各项参数,当10套装备在撒哈拉沙漠一次性点火成功,我们不仅突破了标准壁垒,更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在广东大鹏LNG项目中,我们实现了GB150与壳牌DEP标准的无缝对接。这充分证明,国际标准不是障碍,而是倒逼技术体系升级的“磨刀石”,其关键就在于用工程思维将标准条款转化为可以落地的技术方案。
记者:作为“深海一号二期”的项目经理,您如何带领团队取得突破?这次经历又带给您带来了怎样的收获和启发?
贾春桦:随着技术能力的提升和研发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也逐渐从单纯的技术研发转向了更全面的项目管理。在“深海一号二期”热介质加热系统项目中,我们项目团队面临高湿度、强腐蚀和高温环境的严峻挑战。通过优化选材和橇装化设计,我们成功研制出15兆瓦整装导热油加热装置,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该装置也被认定为中海油国产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
“深海一号二期”项目见证了我的成长,在担任项目经理期间,我深刻领悟到技术创新永无止境,对于科技工作者而言,唯有将个人突破转化为技术突破,才能实现自身最大价值。从追随者到引领者,改变的不仅是技术能力,更是责任与格局。当设备在2024年一次点火成功时,我和团队成员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一刻,我们更加坚信: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自力更生才能赢得认可。
![]()
记者:在25兆瓦导热油炉的研发中,您和团队取得了哪些突破?新的技术对行业有何影响或改变?
贾春桦:记得在一次专家论证会上,一句“为什么要被限制于固定的炉型思维模式”点醒了我。面对上古天然气处理站对大型加热炉的迫切需求,我们大胆突破15兆瓦的传统限制,历时18个月成功研发出25兆瓦导热油炉。
通过采用多级涡流燃烧技术,我们实现了热效率93.89%、氮氧化物排放28毫克每立方米的行业突破,每年可节约天然气50万立方米。当设备入选“中石油集团首台套重大装备目录”时,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突破技术边界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打破思维定式的勇气。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唯有将个人突破、团队突破转化为行业进步,才是科技工作者最大的价值体现。从追随者到引领者,改变的不仅是技术能力,更是责任与格局。
![]()
记者:作为技术领军者,您如何理解“传承”在科技团队建设中的意义?“导师制”培养机制在技术传承中有什么优势?
贾春桦:随着职业生涯的延伸,我愈发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劳模精神的传承,正如成片的竹林,唯有新竹不断破土,才能保持整片竹林旺盛的生命力,技术创新同样需要薪火相传。如今翻看刚参加工作时那沓已经泛黄的校审记录,我依然心怀感激。那段经历教会我: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熬得过扎根的苦,才能尝到拔节的甜。
![]()
为更好地传承技术,自2018年起,我建立了系统的“导师制”培养机制,为每位年轻技术人员量身定制成长计划。目前,已培养出6名技术骨干,他们的成长充分印证了这套机制的有效性。通过师徒带教,技术知识得以更精准传递。在智能化转型的当下,这种成长也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延续。让我们以竹子的精神共勉,在创新中突破,在传承中发展,为企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

喜欢本篇文章,请在文末右下角“点赞” “在看”吧!
文字 | 董秋妤 王晓婷
编辑 | 尚思雯
审校 | 苑晟祥
监制 | 刘涛
对话劳模 | 专访大港油建公司经理助理、工程项目管理中心经理高建春
对话劳模丨专访管道一公司CPP114机组机组长宋建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