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5·18国际博物馆日”,长沙简牍博物馆举办“文脉在兹 宜居千年”特展配套讲座,特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黄朴华先生做客长沙市民文化遗产讲堂,讲述长沙城市发展史。活动线上线下联动,吸引2.5万人次参与,现场座无虚席,互动环节热烈。
黄朴华所长做客长沙市民文化遗产讲堂
黄朴华,研究馆员,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专业,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主持长沙城市考古工作30余年,先后11次考古发现长沙城墙和护城河遗迹,著有《长沙古城址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发表核心论文、简报二十余篇。黄所长引用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通过考古出土实物与文献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了长沙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的建城脉络,带领观众们跨越两千多年的时光,探寻长沙城市的发展变迁,感受湖湘文明的演进与辉煌。
一、“长沙”名探究
长沙之名,历史悠久,其名字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关于长沙地名的来历,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认为,长沙得名于二十八宿中轸宿的附星“长沙星”。长沙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长沙”城梳理
1.战国南楚之邑
春秋战国时期,长沙城的萌芽“邑”,是楚国的地方邑。通过考古发掘该时期2500多座墓葬及190余口水井,专家们推测出战国长沙城邑分布范围东至东鱼塘街→犁头街→文运街,南至今解放路和坡子街之间(约中间位置),西至今下河街东侧,北至今中山西路南侧约50米处。城的范围布局略呈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约800米的长方形。长沙城最早的城邑当出现于东周时期,是在楚人南扩和统治长沙地区时期兴建的。
《史记·楚世家》载:“成王恽元年(前 671),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於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於是楚地千里”。长沙城的第一个萌芽应是“邑”,即封邑,为大夫的封地、采地。考古发现的浏城桥一号墓墓主为楚国大夫一级的贵族官员或将领,时代为战国初年,可以说墓主应是长沙“邑”的主人或统治者。
春秋战国时期水井墓葬分布位置示意图
2.秦代“苍梧”再现
秦代统一时间较短,长沙城的格局应沿袭战国时期的长沙城。《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于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将长沙列为三十六郡之一。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载:“长沙国,秦郡,高帝五年为国”。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云:“长沙郡,秦置”。文献史籍中,秦代的长沙首次以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地名纳入中国统一的政治版图。史书对秦代长沙的郡治并无明确记载,2002年里耶秦简出土、朝阳巷秦代简牍“苍梧守”“长沙厩”的问世,为大家拨开了秦代长沙的郡治设置的历史迷雾。
3.西汉诸侯王城
西汉初年,吴芮受封长沙国,长沙由郡治升格为诸侯王城,长沙城扩建,城垣规模扩大近一倍。位置范围北至中山西路北侧60米处,东至东鱼塘街→犁头街→文运街,南至人民路附近,西至下河街东侧。规模大致呈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为800米的长方形。五一广场出土“安乐未央”文字瓦当、高规格建筑构建,定王台考古遗迹等印证了诸侯王都的繁荣。
国金中心考古工地发掘护城河遗迹
青少年宫考古工地发现汉代城墙
4.东汉郡城及南朝州城
东汉魏晋时期,长沙虽为长沙郡,但城址延续了汉代没有变化。南朝时,长沙城因军事地位上升,设立湘州,长沙郡南移,临湘县治北迁,形成了南北对称的900米正方形州城,也催生了砖砌城墙的建设。湘州统领八郡(后十郡)军事,处于南北连接岭南与江汉,东西贯通江东与云贵的要冲和中部枢纽位置,在国内军事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沙城的政治军事地位上升,湘州的设立,迫使长沙郡南移,临湘县治北徙。长沙城也就形成了南北对称的900米正方形州城。
南朝时期长沙城格局示意图
青少年宫考古工地青砖城墙
5.唐代南国之都
隋朝,在长沙设立潭州总管府,唐朝沿袭隋制,继续在长沙设立潭州总管府。唐朝时,长沙成为潭州与湖南道治所,从原来的政治、军事区域中心演变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商品贸易的区域性都市。随着城市的发展,唐朝中期(唐大历年间),长沙城再次拓展,位置范围北至今营盘路一线,东自今运达国际广场东部往南至建湘路、落星田街、东庆街、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一线,南至城南路北侧约200米,西至下河街东侧。大致为南北长2200米,东西宽1300米的长方形,面积达原城2.5倍。杜甫诗中“长沙千人万人出”的盛景折射出长沙商贸繁荣。
隋唐时期长沙城位置示意图
6.五代马楚王城
五代时期,马殷建立楚国,以长沙为国都,大兴土木、广建行宫,长沙城进一步扩大。位置范围北至今营盘路一带,东至建湘路、落星田街、东庆街、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一线,南至城南路,西至今湘江中路东侧。规模是南北长2400 米,东西宽1400米的长方形。马王街、马王塘、碧湘街、开福寺等等都是马楚王朝留给长沙的历史文化名城资源。该时期西城墙外扩,直抵湘江,木构城墙骨架印证了当时的建筑技艺与经济实力。马氏父子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了长沙城的繁荣发展,使其成为当时五代十国中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万达考古工地马楚时期西城墙遗迹
7.宋元长沙截城
宋、元时期,长沙降为地方行政所治。由于战争,长沙城经历截城改造,南宋末年,名将向士璧主持截城工程,完成了长沙围城定型基本格局,该格局为后来明清时期长沙城奠定了基础。宋元时期的长沙位置范围东线自湘春路东线自湘春路起,沿芙蓉路西侧→建湘路→落星田街→东庆街→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一线,南到城南路一线,西到江滨,北到湘春路一线。规模格局为南北长2900米,东西宽1400米的长方形格局。
8.明清省城稳固
明清时期,长沙地位升为省城,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址范围在宋元的基础上有局部调整,范围也有一些扩充,其范围变为东至建湘路,南临城南路,西抵江滨,北到湘春路。规模为南北长2900米。明时期火铳出现,为加强军事防御,古人将城墙改造为花岗岩条石垒砌,并加宽护城河,清代城墙进行了进一步加固,长沙城成为坚不可摧的军事堡垒。
明清时期花岗岩条石垒砌墙基
三、寻迹千年城脉 闪耀湖湘文明
长沙从封邑之城先后发展成诸侯王城、郡城、州城、都城、省城,曾是王宫府邸及历代郡、州、道、路、府、省的治所,城址代代相沿,中心位置基本没有改变。黄所长感叹“长沙两千余年城址不改在全国罕见”!
两千多年来,长沙城不断扩大,不断发展,城市功能地位也复杂多变,最终形成集政治、军事、经贸、文化于一体的区域性都市。
此次讲座以考古为眼、文明为脉,不仅勾勒出“一座城的前世今生”,更彰显了长沙作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价值。读懂长沙,不仅是回溯历史,更是为未来寻根。未来,我馆将持续举办更多此类活动,深入挖掘长沙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更多人了解长沙、爱上长沙,共同为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贡献力量。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