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摩根士丹利大胆预测,印度将在2027年超越日本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对此印度总理莫迪更是信心满满,在访美期间高调宣称:“当我第一次担任总理时,印度是世界第十大经济体,如今已是全球第五,很快我们将成为第三!”
然而在一片乐观预测的背后,印度经济真的如表面数据那般光鲜吗?美国《华尔街日报》近期刊文指出,印度经济的关键指标,在过去40年里几乎原地踏步,始终徘徊在15%-18%之间,这一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印度的高速增长,或许只是统计游戏和政策刺激的短期效应,而非真正的产业升级和结构性繁荣。
统计调整背后的经济幻象
印度经济数据的可靠性一直备受争议,2015年1月印度政府调整GDP算法,将2013-2014财年的经济增速,从4.7%大幅上调至6.9%,2014-2015财年更是飙升至7.2%。
这种“算法优化”让印度GDP世界排名在2015年从第10位跃升至第7位,2019年,印度政府再次调整数据,将2016-2017财年增速从7.1%上调至8.2%,2017-2018财年从6.7%调高至7.2%,如此频繁的修正,让外界不得不质疑:印度经济的“高增长”,究竟是真实生产力的提升,还是统计口径的魔术?
印度前首席经济顾问阿文德·萨勃拉曼尼安曾直言,2011-2017年期间,印度经济增长率可能被高估了约2.5个百分点,更令人惊讶的是,印度官方公布的GDP增速在不同计算方法下存在巨大差异。
2023年4-6月印度采用“收入法”计算的GDP增速为7.8%,而“支出法”计算的结果仅为1.4%,这种数据矛盾暴露出印度统计体系的深层缺陷,也让外界对其经济数据的可信度打上问号。
印度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
尽管印度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动“印度制造”战略,但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印度央行数据显示,2022-2023财年,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仅为17.7%,低于2021-2022财年的18.7%和2020-2021财年的18.3%。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比例在过去40年里始终未能突破20%,远低于中国(约27%)和越南(约25%)的水平,而印度制造业的困境体现在多个方面:
其一便是产业政策失衡,印度政府过度倾斜于手机制造业,导致其他行业资源匮乏。2023年,印度智能手机出口同比增长42%,但对整体制造业拉动有限。
其二是劳动力技能短缺,印度虽有庞大人口,但具备熟练技能的工人占比极低,制约了制造业升级。
其三是外资撤离潮,2023-2024财年,印度外国直接投资(FDI)净值降至266亿美元,创2006-2007财年以来新低,特斯拉、富士康等企业虽曾高调宣布投资,但最终因政策不确定性和营商环境问题放缓脚步。
服务业繁荣不等于经济健康
印度经济的一大亮点是IT服务业,2023年印度软件服务出口额达1780亿美元,是中国的2.5倍,占据全球IT外包市场55%的份额,塔塔咨询(TCS)、Infosys等印度IT巨头已成为全球数字转型服务的重要供应商,然而这种依赖外包的服务业模式存在明显短板:
比如高端价值链参与度低:印度IT企业仍以低端代码外包为主,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竞争力较弱,而就业创造也有限,IT服务业仅吸纳了印度约4%的劳动力,无法解决大规模就业问题,再加上国内市场薄弱,印度软件服务主要面向欧美市场,本土数字化需求尚未充分释放。
相比之下中国在硬件制造、互联网平台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使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贫富悬殊与社会撕裂
印度经济的另一大隐忧是日益加剧的贫富差距,欧洲智库“世界不平等实验室”报告显示,印度最富有的1%人口控制着全国40.1%的财富,收入占比达22.6%,两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印度仍是全球饥饿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球饥饿指数排名长期垫底,这种两极分化直接抑制了消费潜力。
印度10%的人口掌握着70%以上的财富,而中小企业破产潮和失业率攀升进一步挤压中低收入群体,印度国民大会党议员拉梅什批评称:“大型私营企业垄断了数十个关键行业,在攫取巨额利润的同时,让穷人的生活更加艰难。”
面对经济结构性失衡,莫迪在竞选连任时承诺实施“百日计划”,重点推动制造业改革、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然而这些政策能否奏效仍存疑问:
比如财政赤字高企,在2022-2023财年,印度中央政府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达6.4%,远高于疫情前的3.4%,而外资信心不足,也印度政策反复无常,小米、vivo等中企遭遇巨额罚款,被外界视为“外资坟场”。
地缘政治风险让印度试图在美俄之间左右逢源,但美国不会容忍其长期依赖俄罗斯武器,而俄罗斯也不会无条件支持印度成为“世界第三”。
结论:
印度经济的增长故事充满矛盾:一方面IT服务业和仿制药产业表现亮眼,另一方面制造业停滞、贫富悬殊、外资撤离等问题如影随形。
所以美国媒体之所以嘲讽“印度一个指标40年没变”,正是因为制造业占比的长期低迷,暴露了印度经济增长的脆弱性,它太依赖政策刺激和统计调整,而非真正的产业革命。
如果印度无法突破制造业瓶颈,即便GDP总量超越日本和德国,其经济结构仍将充满风险,莫迪的雄心或许能提振民族信心,但印度若想真正成为全球经济强国,仍需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而非仅靠数字游戏和口号,否则“世界第三”的梦想,或许只是一场华丽的幻象,对此您有什么观点和建议,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中留言和讨论。
参考资料:
《没有航海传统的印度人,怎么成了世界第三大移民群体?》 国家人文历史 2022年11月3日
《斐济的印度移民:历史演变及影响》 世界民族 2021年
《数据显示印度是全球最大移民来源国》 环球网 2018年11月22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