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摘要:旅游景点名称是具有身份识别功能、指向功能和诱导功能的一种特殊地名,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内旅游景点名称英译时应当注重展现中国文化中的异质元素,凸显文化价值,而不仅仅是简单地传达原文字面意思。目前,国内景点名称英译过份偏重译意,不仅导致译名丧失民族文化身份,而且导致大量误译。景点名称翻译应当注意保持文化异质性与信息性之间的相对平衡。“全名译音+通名译意”不失为一种可取之策。
关键词:景点名称翻译;文化价值;异质性;译音;译意
1.引言
“把翻译放在人类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去进行考察,那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翻译决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简单转换,它涉及到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文字积淀的文化价值、文本所置身的文化土壤、文本转换所涉及的出发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许钧,2001:81)在全球多元文化语境下,“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时代赋予了国内每个译者这一历史重任,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国内旅游景点名称翻译在这方面具有典型意义。把景点名称的意思转换成英语是否就等同于“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景点名称时,是否应当一味译意来满足外国游客的需要?传达意义与传递文化价值孰轻孰重?如何在景点名称译名中保留民族文化身份并通过译名传递中华文化价值?本文将通过实例剖析对以上问题以及景点名称翻译中存在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文化反思与探讨。
2.问题与剖析
继北京、上海等城市发布公共场所英文译写地方标准之后,陕西省也出台了《公共场所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地方标准,并将旅游译写规范(以下简称《旅游规范》)作为系列标准之一单独列出。《中国翻译》2011年第4期刊登了“旅游景点翻译的规范化研究——陕西省地方标准《公共场所英文译写规范:旅游》的编写启示”(以下简称“旅文”),作为此标准的第一起草人,该文作者对其编写思路和具体译法作了详尽的阐述。不难看出,“旅文”和《旅游规范》在旅游景点翻译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不过,笔者读后对其中提出的“旅游景点名称翻译原则和方法”存有不少疑惑。在此,不揣冒昧,提出一些不同看法,旨在共同探讨并促进旅游景点名称翻译规范化。
2.1
缺乏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翻译原则
“旅文”称陕西省“吸取了北京、广东和上海的标准没有列出相应的的旅游景点名称翻译方法和原则给使用者造成不便的经验”(杨红英,2011:65),在该省的标准中“列出了15项翻译方法与原则”。然而,在其后列出的15个项目中,我们看到有12项是关于具体细节的翻译方法,仅夹杂在其中的第12、13、14项中提到了三个翻译原则:适当增加或删减原则、简洁原则以及灵活性和针对性原则。
从本质上来说,这几项原则无异于具体的翻译方法。翻译原则应当是宏观指导性的,而不应当是细节描述性的。遗憾的是,“旅文”并没有能够为译者提供一个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翻译原则。此外,把原则和方法混杂在一起也不妥。就二者的关系来说,原则是统领和指导方法的,应当先于方法阐明。
2.2
翻译术语张冠李戴
“旅文”提出了一个景点名称总体翻译方法:“旅游景区(点)的英文译写在尊重目的地文化内涵的情况下宜采用意译法或音译+意译法”,例如,凤凰亭Phoenix Pavilion、玉女峰The Jade Lady Peak。
然而,从这些例子所采用的翻译方法来看,并非“意译”,而是“直译”。直译是在原文字面意义与内含意义一致时,直接译出原文字面意义的方法,比如,把“历史博物馆”译作History Museum。意译是在原文字面意义与内含意义不一致时,不管原文字面意义而译出其内含意义的方法,比如,把“颐和园”译作Summer Palace(夏季行宫)。
其实,这并非“旅文”一家之误。多年以来,几乎所有涉及景点名称翻译的论文谈到翻译方法时,都异口同声地声称“专名音译、通名意译”。这是一个亟需辨正的问题。众所周知,翻译方法通常分为三种:音译、直译和意译。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三种翻译方法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译音和译意。译音即译写原文的语音,对应的翻译方法是音译;译意即翻译原文的意义,对应的翻译方法有两种:一是直译,二是意译。由此可见,“译意”不等于“意译”。因此,“专名音译、通名意译”实际上应当是“专名译音、通名译意”。
2.3
专名翻译随意性太强
“旅文”中专名翻译的随意性表现在有的译音,有的译意,以及随意删减词语上。“大唐西市”和“大兴善寺”分别被译作Tang West Market,Xingshan Temple,两个景点名称中的“大”字都被删减;而“大雁塔”和“大明宫”的译名中却保留了“大”字,分别译作Dayan Pagoda,Daming Palace。然而,“大雁塔北广场音乐喷泉”却被译做Yanta Music Fountains,此处“大雁塔”中的“大”字又被省略了。如此随意删减,外国游客怎能知道Yanta与Dayan Pagoda是同一个景点呢?更何况,随意删减词语破坏了景点名称的完整性,导致其译名丧失民族文化身份。至于景点名称中类似“大”这样的表述词语是否如“旅文”所说“只用于修辞作用而不包含具体实质”,决不能凭空想象,应当从历史文化角度加以考察。比如,大兴善寺“始建于晋武帝司马炎泰始至泰康年间(265—289),初称遵善寺。后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二年(582)诏建大兴城。隋文帝在北周时原为大兴郡公,因此以‘大兴’命名,敕令迁寺于新都,命为国寺”。可见,在“大兴善寺”这个景点名称中,“大兴”二字是不可分割的,“大”字并非可有可无,不能随意删减。
2.4
译名或译法不统一
“旅文”声称,“旅游景区(点)名称的翻译应 遵循灵活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同一汉语名称在不同 场合可以有不同的英文翻译。如:红石峡在用于地 名时译为Hongshi Xia,在用于命名风景区如红石峡 生态公园时译为Hongshixia Gorge Eco-Park,在专指 一处旅游吸引物时红石峡应意译为Red Stone Park。”同一个景点名称竟然允许有三个不同的译名!这样的“灵活性原则”无异于“无原则”。译名不统一只会引起混乱,同一个景点名称只能有一个统一的译名,这是景点名称翻译的一个基本原则。
这种不统一现象还表现在景区名称的译法方面。比如,“万花山旅游景区”被译为Mount Wanhuashan Scenic Area,其中的“万花山”整体译音,然后“山”再重复译意。而“法门寺文化景区”却被译成Famen Temple Buddhist Cultural Scenic Area,其中只有“法门”译音,“寺”却被译意。这种不统一的译法实在难以成为读者效仿的“规范”。
“旅文”的失误之处首先在于没有把旅游景点名称翻译与其文化身份、文化价值联系起来。忽视景点名称音形的完整性,随意删减其构成成分,使译名丧失文化身份;并且过分强调“意译”,追求字面意思的翻译,导致误译,从而损害了景点名称的文化价值。其次,缺乏明确的翻译原则,导致翻译失去方向,引发了随意翻译、译名译法不统一等一系列问题。最后,“旅文”意欲全面规范景点名称的各种翻译方法,却不料由于过分细化,使自己陷入前后矛盾之中,也令读者感到无所适从。
3.旅游景点名称的性质与功能
在探讨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原则和策略之前,我们应当首先明确旅游景点名称的性质与功能。
1996年6月,民政部在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基础上,制定了《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界定了山、河、湖、海、岛礁、沙滩、岬角、海湾、水道、地形区等名称属于地名中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并指明“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等名称具有地名意义”。因此,本质上旅游景点名称是一种特殊的地名。
从文化角度来看,旅游景点名称首先具有身份识别功能。这种功能体现了它的文化价值,甚至是领土主权,而这种功能与其音形密切相关。中国政府在2012年9月25日发表的《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中,没有采用由“专名音译、通名意译”而来的通常译名“Diaoyu Islands”,而是采用了“全名译音”的方法,把“钓鱼岛”译成Diaoyu Dao,体现了“钓鱼岛”的身份识别功能,彰显了中国领土主权意识。“专名音译、通名意译”这种方法往往导致景点名称译名缺乏音形完整性,使译名丧失身份识别功能,有时还可能出现误译,比如,“旅文”把“大雁塔”译成Dayan Pagoda,“小雁塔”译成Xiaoyan Pagoda。事实上,“雁塔”不可分的,这两座塔的区别在“大、小(雁塔)”而英语译名却把它们变成了“大雁”、“小雁”(塔),完全改变了其文化身份。这两个景点名称的翻译可首先全名译音作为专名,然后再通名译意:Da Yanta Pagoda,Xiao YantaPagoda。此外,翻译过程中若是随意删减景点名称的构成成分,也将破坏其音形的完整性,导致译名丧失文化身份识别功能,如前面提到的“大唐西市”和“大兴善寺”的译名。
其次,与其它地名一样,旅游景点名称也具有指向功能。然而,不少译者没能意识到这一点,在翻 译景点名称时,往往把它当作一般词语去译,只注重传达景点名称的字面意义,而忽视它的指向功能。比如,贵州省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被译成One Hundred Li Azalea Belt,这种不中不西的译名结果是国人听不懂,老外不明白,削弱了其指向功能。景点名称的这种功能只有在保留其音形完整性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充分实现。因此,这个景点名称宜首先全名译音,再添加一个译意的通名,才能达到既保留景点名称的指向功能,又能让外国游客了解景点性质的目的。“百里杜鹃”可译作Baili Dujuan National Forest Park。
再次,旅游景点名称具有一般地名所没有的诱导功能,这种功能通过景点名称用词中含有的文化信息传递出来。不过,翻译时若只顾追求传达诱导功能而译意可能导致误译。承德避暑山庄中有一个康熙皇帝题名为“南山积雪”的亭子,被译作Snow- clad Pavilion(白雪覆盖的亭子)。事实上,“南山积雪”是一个观赏远处南山雪景的亭子,并非亭子本身积雪。李显宁等(2007:74)指出该译名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建议改译为A Pavilion to View Snowy Mountain(一个观赏雪山的亭子)。改译虽然正确地传递出了原文含意,可是,这么长的译名还像是一个景点名称吗?只不过是一个解释性译文而已。而且,这两个译名都不完整,无端省译了“南山”。如果译出,则译名更长。可见,不能指望通过译意来传达景点名称内含的文化信息和诱导功能。在旅游景区里,游客更多地是从“景点简介”中获取有关景点的文化信息,而不是仅仅依靠景点名称译名。该景点名称宜全名译音作为专名,再增补一个译意的通名,以示景点类别,可译作Nanshan Jixue Pavilion。
景点名称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它有别于普通翻译,不是简单地把景点名称的意思译成英语就万事大吉了。在旅游景区里,景点名称的身份识别功能和指向功能重于诱导功能。景点名称的身份识别功能体现了其文化价值,指向功能则直接关系到游客的方向辨识。景点名称译名如何体现这两种功能是译者应当重点考虑的。这二者都与景点名称的音形密切相关,因此,保留其音形的完整性是景点名称翻译的关键。
4.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原则、策略与方法
4.1
翻译原则
1986年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规定,“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以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统一规范”。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地名既是我国的国家标准,也是国际标准,是“单一罗马化”在汉语中的体现。目前,这一方法早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这意味着在这方面我国早已与国际接轨。城市地名,如街道名、路名的拼写应当严格遵守这一规范。
不过,旅游景点是一种供游客观赏游览的地方,景点名称有别于普通地名,是一种特殊的地名,因此,其翻译也具有特殊性:应当音意兼顾。不顾景点的地名性质,完全译意,将会导致景点名称丧失文化价值和身份识别功能;而一味坚持“单一罗马化”,完全译音,也会造成信息不足。因此,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原则应当是既注重保留其文化价值和身份识别功能,又重视传递必要的信息,保持文化异质性与信息性之间的相对平衡。
4.2
翻译策略与方法
景点名称翻译在策略上有三种选择:一是译音,二是译意,三是音意兼顾。
译音:即完全用汉语拼音来译写景点名称。由于该策略过于异化,难以传达景点名称信息,因此,在实际中纯译音的景点名称译名不多见。译音主要用于翻译专名:1.景点名称中的专名若为自然地理名称或人名,通常译音。比如,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洪秀全纪念馆Hong Xiuquan Memorial。2.有的景点名称中的专名不是简单译意就能表达清楚,也往往译音,比如,龙华寺Longhua Temple。
译意:即用英语译出汉语景点名称的意义,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1.翻译景点名称中的通名,比如,把“亭”译作pavilion。2.翻译景区名称中通名前的属性名,比如,“温泉旅游度假区”译作Hot Spring Tourist Resort。3.全名译意。这种译法因译者往往只注重翻译字面意义,常常导致误译。比如,西湖十景之一“断桥残雪”被译成Melting Snow on Broken Bridge。译名听上去很有韵味,但却有悖原意。该景点本是一座“桥”,在译名中却成了“雪”:断桥上正在融化的雪。此桥为一拱桥,只因冬日雪后桥面上积雪融化,桥两端依然覆盖在皑皑白雪中,远远望去,给人一种似断非断的感觉。因此,“断桥”只是写意,并非真的“断”了,译成Broken Bridge成了写实,反而令外国游客费解。另外,此处还有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会”的动人故事。类似这种具有丰富含意的人文景观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解说清楚的,更何况只有区区几个词的景点名称。最好把传递文化含意的重任留给景点介绍。因此,翻译这类景点名称宜全名译音,其后再增添一个通名:Duanqiao Canxue Bridge。
音意兼顾:大多数情况下,景点名称翻译都是音意兼顾。这种翻译策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专名译音+通名译意:即通常所说的“专名音译,通名意译”,这是目前景点名称翻译的主要策略。其缺点是把专名与通名分割开,破坏了景点名称的完整性,导致其丧失身份识别功能,进而丧失文化价值。Tai Mountain 或 Mt.Tai还能让我们感觉到它就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泰山”吗?即使是专名为多音节词的景点名称,如此翻译也一样给人以残缺不全的感觉:Dayan Pagoda还是我们敬仰的“大雁塔”吗?失去音形的完整性必定丧失身份识别功能和文化价值。
(2)全名译音+(全名译意):即首先全名译音,然后再全名译意,把后者放在括号里,比如,太和殿Taihedian (th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这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翻译策略,既保留了汉语景点名称的完整性,又传递了景点名称的意义。但缺点是因为重复翻译导致译文太长。这种译法在旅游景点宣传册里是可行的,但是,作为景区里景点标牌上的文字则显得有点臃肿。
(3)全名译音+通名译意(或增补通名):即首先全名译音,然后再通名译意;如果缺少通名,则需增补一个通名。这是一种“整体译音加适度译意”的方法,译音为主,译意为辅。这种译法目前不多见,但它既可保留汉语景点名称的完整性,又能兼顾景点名称译名的信息性,因而不失为一种可取之策。采取这种翻译策略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能够保留汉语景点名称的身份识别功能。在《旅游规范》中,“黄帝陵”被译作the Mausoleum of Yellow Emperor。殊不知此“黄帝”非彼“皇帝”。传说中的黄帝是上古时期部族的“首领”(chief),而非“皇帝”(emperor)。两千多年以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中国始有“皇帝”。把“黄帝”译作Yellow Emperor,不仅使其文化身份错位,还会误导外国人,使他们纳闷:既有Yellow Emperor在先,为何“秦始皇”被叫做“the First Emperor”?我们有责任让外国游客知道华夏民族的祖先叫“Huangdi”,而不是叫 “Yellow Emperor”。“黄帝陵”宜译作Huangdi Ling Mausoleum。
中华民族独有的人、物都应当译音,而不是译意。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长期以来一直被译成Terracotta Warriors 或 Terracotta Army,失去了其独有的中华文化身份识别功能。在文化传播中,我们不能让中国文化特有的东西裹上洋装走出去,应当让它们理直气壮地、堂堂正正地以其本来面目示人,华夏文化价值就体现在汉语原本名称中。“兵马俑”就应当以Bingmayong本名扬名世界;“兵马俑博物馆”应当译作Bingmayong Museum,而不是Terracotta Army Museum。担心外国游客难以接受吗?其实是我们自己过分多虑。李怀奎、李怀宏(2004:34)早就以调研数据证明,“绝大多数的(外国——笔者注)受访者认为可以接受拼音的翻译方式”。多年来,我们的特色饮食“饺子”和“汤圆”在英语中被混为一谈,都叫做dumpling,现在,“饺子”不就是jiaozi,“汤圆”不就是tangyuan了吗?我们应当让外国游客领略原汁原味的的中国文化。君不见,多年来我们把韩国首都称为“汉城”,现在不是轻而易举地改为“首尔”了吗?
还有中华文明发源地“长江”、“黄河”,分别被译成the Yangtze River和the Yellow River。扬子江仅仅是长江的一小段,用这个译名取代长江,不仅使长江的价值严重贬值,而且导致其相关译名极为不合情理。如果说“南京长江大桥”叫做Nanjing Yangtze River Bridge还算靠谱的话,“武汉长江大桥”与“扬子江”八竿子打不着,把它叫做Wuhan Yangtze River Bridge,岂不荒唐?国内早已不用“扬子江”代称“长江”,为何还让其原有英译名大行其道?“黄河”的译名如果说是因其河水颜色是黄的而顺理成章的话,那么,作为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就该译成the Long River了。显然很荒谬。我们应当为“长江”和“黄河”正名,让the Changjiang River,the Huanghe River成为“长江”、“黄河”堂堂正正的译名,以保留其民族文化身份。
第二,能够保留汉语景点名称的文化价值。比如,宁波“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其历史文化价值重大自不待言。可是,按照通行的“专名音译,通名意译”的译法,这个景点名称被译成Tianyi Pavilion(连中央电视台“万里海疆快乐行”节目里也采用了这个译名!),成了一个不起眼的“亭子”,使其文化价值一落千丈。“天一阁”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翻译时应当首先全名译音,再增补一个表示景点类别的通名,宜译作Tianyige Museum,或Tianyige Ancient Library。
第三,能够避免因逐字译意导致的误译。翻译时若只注重传递字面意义,忽略其文化背景,往往导致误译。“旅文”把“玉女峰”译作The Jade Lady Peak即为一例。“玉女峰”得名于春秋时期秦穆公之女弄玉。传说弄玉姿容绝世,通晓音律,与华山隐士萧史笙箫和鸣,互为知音,后结为夫妻,双双乘龙跨凤来到华山。秦穆公千里追寻女儿,虽到华山终未相见,绝望之余建祠纪念,并在玉女祠内供一玉女石尊。玉女峰上还有玉女梳妆台、玉女洗头盆、玉女洞。可见,“玉女峰”之名与“玉”(Jade)无关,而是与人名有关,译成The Jade Lady Peak只能误导外国游客。可译作Yunufeng Peak,相关故事可在“景点简介”中加以介绍。
第四,能够避免因误解原意而导致的误译。国内不少景区以历史古迹为主,里面的景点都承载着厚重的中国历史文化,景点名称也因此古色古香。如故宫里的景点“涵虚堂”,该景点名称被译成Hall of Embracing the Universe,成了“拥抱宇宙堂”。其实,此处“涵虚”的意思并非是“虚怀若谷”,而是“水映天空”。孟浩然有诗曰:“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足见该译名是误译。若是全名译音,再加上通名译意,则可避免误译。
第五,能够消除景点名称译名或译法不统一现象。由于缺少统一规范,景点名称翻译各自为政,一名多译现象随处可见,令外国游客大为困惑。比如,武当山“太子坡”有五个不同的译名:1)the Crown Prince’s Slope; 2)Slope of the Crown Prince; 3)the Crown Prince Slope; 4)Taizi Slope; 5)The Prince Temple。这些译名大多译意,且把“坡”直译成 slope,让外国游客误以为该景点是一处山坡。其实,“太子坡”又名“复真观”,是一依山势而建的道观。可译作Taizipo Daoist Temple,既能保留其身份识别功能,又可消除译名不统一的乱象。另据乌永志(2012:29)调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有20多个英译名,“西安碑林”有12个,“黄帝陵”有6个,“大雁塔”有5个。采用“全名译音+通名译意”的翻译策略,能够彻底消除一名多译这种混乱现象。
景点名称翻译中存在一个现象,即专名翻译时能译意则译意,无法译意则译音,导致译法不统一。如在《上海市旅游场所英文译写规范》中,“人民公园”、“友谊公园”被分别译为People’s Park,Friendship Park;而“长风公园”、“工农公园”则被译成Changfeng Park 和 Gongnong Park。其实,这些景点中的专名并无所指意义,对外国游客来说,其身份识别功能和指向功能大于诱导功能,因此,不必译意。“全名译音+通名译意”可以解决译法不统一的问题。
这种翻译策略主要用于景点名称翻译,而旅游景区名称通常较长,结构复杂,若机械搬用此法,译名必定过长。不少旅游景区名称为复合结构:(专名+通名1)+通名2,翻译时可将前面的专名+通名1视为一个整体译音,保留主体部分的身份识别功能;然后通名2译意。因此,“万花山旅游景区”可译作Wanhuashan Scenic Area,前面不必加Mount;“法门寺文化景区”译作Famensi Buddhist Culture Scenic Area,其中的“寺”也不必译成Temple。这样可以消除译法不统一现象。
吴赟(2012:99)从跨文化交流和道德伦理层面对翻译作了探讨,指出,“随着时代的演进和文化的交融,作为跨文化行为的翻译,正逐渐开始关注异质他者的存在,继而从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角度,对译者提出了道德要求——在操作层面上,应以传达原文的异质性为基本伦理态度,同时在可读性和普遍性的原则约束下,尽量平衡译介过程中所涉及的各方诉求”。“全名译音+通名译意”的翻译策略不仅能使景点名称译名更好地传播异质文化,体现多元文化元素,而且能够在异质性和信息性之间保持相对平衡,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五、结论
综上所述,把旅游景点名称的意义转换成英语并不等同于“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景点名称翻译不能一味译意,应当更多地考虑如何尽力保留其身份识别功能和文化价值,重视传播中华文化异质元素,这样才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语境下,尊重和认同异质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虽然异质文化和异质语言表达方法带来的陌生感起初可能导致接受语读者某种程度的“抵抗”,不过,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这种陌生感会逐渐淡化,“抵抗”也会逐渐变为“习惯”。
本文倡导的“全名译音+通名译意”翻译策略有利于保留汉语景点名称的身份识别功能和文化价值,避免因逐字译意或误解原意导致的误译,还能够消除一名多译的乱象,因而值得研究。不过,本文无意提出一个景点名称翻译的“全面规范”,只是针对目前过度译意的现象提出一种纠偏的策略。此策略主要适用于一些较短小的景点名称翻译。不少旅游景点和景区名称结构复杂,含义丰富,还需要有更深入的研究来应对这些复杂现象。
作者:牛新生
来源:《中国翻译》2013年第3期
选稿:贺雨婷
编辑:耿 曈
校对:贺雨婷
审订:杨 琪
责编:汪鸿琴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