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本文文末点「」和「❤️」并留下你的评论(评论是否被精选对抽中概率无影响),将本文转发到朋友圈并截图发至公众号后台。
我们将在5月底于本文评论区开奖。抽出1位读者朋友送出戛纳官方双海报明信片一份。
![]()
戛纳日记Day11
*写于5.23晚
在昨夜由毕赣引发的华语前线大狂欢之后,本届戛纳电影节迎来了最后一日。
首先简单提到的是“一种关注”单元的获奖结果:在开幕后很快就首映的智利导演迭戈·塞斯佩德斯的《弗拉明戈的神秘眼神》显然足够优秀,让评委在最终评奖时依旧印象深刻,夺得一种关注的最高大奖;其后则是在初次发布会之后,后发补录的西蒙·梅萨·索托的《诗人》获得了评审团奖,以当下迫切话题为主题的《加沙往事》夺得最佳导演奖;其后演而优则导的哈里斯·迪金森首次执导作品《街头顽童》让男主弗兰克·迪兰获得最佳演员奖,华语前线高度好评的本届片长最长者佩德罗·皮诺的《笑刃荒途》女主克莱奥·迪亚拉共同分享了演员奖,献上了本届戛纳奖项中的第一场“双黄蛋”。最后被大家笑称本届戛纳“最大尺度”的哈利·莱顿《后座》获得了最佳编剧。遗憾的是,上述获奖的全部影片,我居然一场都没有看过,只能随后找机会再与他们相遇。
最后两场主竞赛放映虽然被包裹在即将闭幕所带给人的长吁一口气,或是颁奖前的悸动,等各种电影之外的心理活动中,但并不影响对好电影的评判。影片的质量在我看来毋庸置疑,并没有拉低本届主竞赛相对较高的平均水准:
Day11 日记提到的本届戛纳电影是这些:
达内兄弟《年亲母亲之家》主竞赛
凯利·莱卡特《主谋》主竞赛
伊桑·科恩《亲爱的,别》非竞赛 - 午夜展映
《年轻母亲之家》
![]()
首先登场的是已凭借《罗塞塔》《孩子》两次夺得金棕榈的达内兄弟新作《年轻母亲之家》。这两位在近年来不断以现实主义手法对各类边缘群体给予关切的名导,这次将目光放向了因各种原因在未完全独立前就怀孕生子,却面临各种独身抚养孩子的困难的年轻母亲们:影片舞台设置在比利时列日市的一个为上述母亲提供帮扶的社会机构,并跟踪讲述了其中四位母亲所面临的创伤或困境。
本片虽然在华语前线获得相对平淡的评价,但是在海外媒体中获得了诸多好评,显然这两位已经合作十余部电影的兄弟依然宝刀未老:《卫报》记者终于在本届戛纳主竞赛中等来值得他五星满分好评的作品,称影片“表现出如此的简单与清晰,对银幕上的每个人都诚实地展现了尊严和智慧,每个场景和角色肖像都自然纯粹,没有强求和修饰,通过给予帮助和寻求帮助来坚定表达希望,这种直白的态度非常有力量”;《Time》将本片选入本届戛纳最佳的影片名单之中,认为达内兄弟的新作“带有一种准纪录片的质感”,是“充满希望的低调惊艳之作”;《IndieWire》同样给出中上的好评,认为“影片展现出了令人满意的紧凑完整感,每个故事都加入了足够的点缀,使之避免了偶尔可能吞噬这些事件的陈词滥调”;《ScreenDaily》认为本作“一贯简朴的手法使得这些对年轻生活的窥见显得朴实无华且真诚。然而,部分情节还是带有一定的可预测性”。
![]()
![]()
在我看来,达内兄弟在维持了以往的稳健前提上,更真正让母亲 - 孩子的去父权视角突破了众多情节剧限制,将视角放置在辅助过年轻单亲母亲的机构,进行了真正多面体的探讨,动人但丝毫没有任何感伤主义的做作:他们温和肯定了顺利返回生活的幸运、需要被解开的创伤、无法轻易摆脱的遗留恶习,甚至将孩子托付寄养的鉴定举措。
每一张面孔都是女儿与母亲的二元结合,连接了过去与未来,并保留了模糊带来的暧昧,在生育后的重成长中伴随影像完成一场社会性的旅途。精准且不拖泥带水,又在冷静的语调下隐藏了足够的温柔,爱意从不以泛滥的姿态出现,但依旧在人性主义与现代性之间寻得了令人钦佩的平衡,或许是二老近年来最为优秀的作品,是现实主义在非纪录的虚构写作下能够寻得的最优解决方案。
包含本届已整整十次入围主竞赛的达内兄弟几乎可以称得上戛纳奖运最好的创作者,在两作金棕榈之外也曾额外斩获了除评审团奖之外的全部奖项,不知道本片会不会再度让两位有所收获,但或许在今年风格化爆款与优质正统作品兼有的情况下三封金棕榈有些困难。
《主谋》
![]()
为本届主竞赛扛下大轴的则是曾入围威尼斯与柏林主竞赛的美国名导凯莉·莱卡特新作《主谋》,这位享誉世界的美国独立导演继《开展在即》首次晋升戛纳主竞赛后,已经连续两次被福茂安置在了主竞赛的最后一日,但本次有传言是因为男主乔什·奥康纳前几日一直在斯皮尔伯格新片的片场而无法赶来红毯,而他事实上也确实缺席了他主演的本届另一部主竞赛电影《时光留声》的世界首映红毯。但不管原因如何,影片本身的质量还是令绝大部分华语前线相当满意,为本届戛纳主竞赛画下了美满的句号。
本片讲述了一位艺术院校肄业、无所事事的待业男子决定铤而走险,组织一场偷窃当地美术馆内抽象画作的故事,故事放置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反战运动之中,对当下类似的美国高校风波进行隐喻。而本作对于艺术创作,艺术体系,以及大学人文教育的潜在探讨也延续了《开展在即》的主题,我想对于至今仍在纽约州著名私立文理学院巴德学院担任驻地艺术家及教师的导演自己,也是非常切身的议题。
![]()
影片映后在海外并没有获得如华语前线一般的盛赞,但也以好评居多:《卫报》记者给出四星好评,认为本作“那种静谧而观察般的风格出乎意料地成功,呈现了一场极具超自然色彩的美术馆抢劫画面,且后续事件的每一个细节都带有一种怪异的现实主义色彩,这才是影片的真正精髓”;《The Hollywood Reporter》认为本作是一次对于犯罪题材类型的重新演绎;而《ScreenDaily》也直接称本作“”与美国迷失方向的更大话题相关“。
然而作为曾把《开展在即》列为当年度的十佳之首的我来说,这部作品在令人基本满足的同时也让我不免失望:
《主谋》结合了对艺术人文体系的无奈现状表达。以及关于美国的类公路电影式游走,然而似乎在核心线索之外缺乏了更能调和进入的泛性考量,而关于人物的写作也似乎差了口气,一贯的灵性在此近乎隐身。影片的确富含关于文化阶级的对艺术机构及体系的观察,以及逐渐衰败的新英格兰次城镇考量,但与前作更为有力的阐述相比,所言之物之模糊并不令人满意。
《亲爱的,别》
![]()
在所有主竞赛影片完成首映之后,为本届戛纳全部的首映影片收尾的则是伊桑·科恩的新作,入围午夜展映单元的《亲爱的,别!》。伊桑·科恩与他的哥哥乔尔·科恩曾作为享誉世界的科恩兄弟共同执导了一众经典作品,包括首度入围戛纳主竞赛就问鼎金棕榈的《巴顿·芬克》。本次是两位在近年宣布暂时拆伙转而单人执导不同的个人项目之后,伊桑·科恩首次重新杀回戛纳,但被福茂下放在了午夜展映单元。
本部影片延续了科恩兄弟分道扬镳之后,伊桑相对规模较小的制作模式,以较为顽皮或轻松的口吻在他们早已得心应手的类型之中讲述小故事:影片跟随着亚利桑那小镇上的一名女同私家侦探展开,并借由一起坠崖车祸引发的一系列案件,逐渐讲述了小镇上隐藏的事件和众人的乡镇形象,而最后的真相似乎并没有被可信地解答。
本片当然并不会,或许也不目标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是绝对至少为我献上了舒适的体验,在嬉笑中告别了本届戛纳的所有观影部分。影片放映开始前众人即将掀翻卢米埃尔大厅屋顶的鼓掌欢呼与叫好,完美说明了在这个时间段大概所有前线记者的精神也都不太正常了(不是),但放映中频繁引发的全场爆笑肯定给予了疲惫到快要昏厥的众人相当不错的心理按摩与放松。多么可爱又简单的小类型片,为本届戛纳奉上了轻松愉悦并夹杂惊悚与爆笑的极佳终曲,或许这种处理方式才是《爱丁顿》值得采纳的。
通过私家侦探来串联起一系列并非绝对线性的事件,并通过此换得了对亚利桑那小镇的群像侧写,对性少数群体并不再刻意的议题化,而只是自然的人物特征并且承担可以令人放下戒备的玩笑,一种绝对的进步;电影并不必要回答所有被抛出的问题,但提供的信息也足以让观众跟随硬影片文件速率的步伐,而最后的对视则在可能的危险背后又那么干脆,然后才能得知影片标题的真正含义。
一场急先锋的左翼表达,却在女主如此性格之下让一切可能的腐朽和反感都化解,这点已值得钦佩。伊桑·科恩已浑然天成的技法完全隐匿在影片丰厚但不沉重的调性之中,当然似乎少了些本该有的严肃探讨,也对未来的状态缺乏关心。
至此,一场长达十天的观影马拉松正式告一段落。虽然无法匹敌陀螺小分队其余成员动辄破五十甚至破六十的观影量,但身肩每日的戛纳日记重任的我,也在相当极限的时间中欣赏了近四十五部电影。虽然的确依然有许多没有看上的佳作,和仍然被隐藏的瑰宝,但是弓力有限,箭也只能至此为止了,毕竟也要为今后留下上升空间。
颁奖典礼即将到来,金棕榈最后会花落谁家,让我们直至最后的刹那,一起,拭目以待!
5.24 看什么
戛纳闭幕!
闭幕式开始时间:(北京时间)
5.25 00:4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