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说教育是“千人一面”,后来我们想做到“因材施教”,现在我们终于开始认真考虑:“每个孩子,能不能拥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
答案可能是AI。
不是因为它聪明,而是因为它不会累、不会忘、不会偏心。
从教育部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到各地试点中小学AI课程、AI辅助教学平台的引入,AI正以一种不可逆的方式,进入课堂,进入书桌,也进入了家长和老师的思维盲区。
起初我们以为,它只是另一个“电子产品”,和点读机、早教机一样,热一阵就过去。但这次不一样了。
它不再只是“辅导工具”,而是一个系统性的重构者。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用AI统计学生学习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方案,甚至辅助完成阶段性评估;老师在AI的帮助下,能更快速掌握班级共性问题;家长也终于可以在“监督”之外,有一个不会抱怨的搭档——它不会质疑孩子为什么错了十遍,只会在第十一遍,仍然耐心讲解。
随科之所以坚定不移地走AI教育这条路,不是因为它“高大上”,而是因为我们见过太多孩子在同一个知识点反复卡顿,也见过太多家长在饭桌上吼着辅导作业,最后情绪崩溃,亲子关系也一并碎了。
我们相信技术是中性的,但用得好,它可以是教育的一束光。
我们研发AI学习机,也不只是为了卖硬件,而是要提供一种更公平、更有韧性的学习方式。它不是“变聪明”的捷径,而是“更专注”的起点。AI智习室,不是取代学校,而是让学习在课外也能有方向,有温度,有反馈。
AI是进了校园,但我们希望,它也能进到教育的灵魂里。
不是取代老师的判断,而是支持老师的判断;不是代替家长的陪伴,而是减轻家长的负担;不是灌输更多知识,而是重新唤醒孩子对学习的自驱力。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教会一个人多少知识,而是唤醒他内在的成长能力。
如果AI可以做前者,那随科想做的是后者。
所以,我们的目标也从来不是把AI教育“做热”,而是让它“做深”。我们愿意花时间一城一地落地合作,一次一次更新系统优化细节。不是图快,而是图久。不是流量,而是留量。
AI教育的本质,不是科技的狂欢,而是一次对旧教育模式的温和修正。
而随科,正在这个修正的缝隙里,一点点往前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