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瓶行宇宙」开始前,我们将陆续“剧透”六大议题模块的召集思路,并介绍议题模块下各个 CAMP 的 CAMPer 们。我们会在这里慢慢分享:
六大议题,各自为什么会出现在今年的「瓶行宇宙」?
邀请的行动者们为什么可以回应这一议题;不同的「CAMP」在回应的视角上又会有什么区别?
我们是如何认识这些行动者们的,我们眼里的 ta 们是什么样的?有什么花絮小故事?
在现场,你和 ta 们可以如何链接、如何碰撞,并一起开始下一步行动?
在这个不断加速的世界里,“人”似乎越来越悬浮:我们吃的食物不知来自何处,生活的城市听不到鸟叫,面对气候危机也常常感到无力甚至麻木。现代生活拉远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却也反向提醒我们,重建关系是当下的紧迫命题。
但这一次,我们不谈“保护自然”这四个大词,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它太常被说,却太少被感受。我们要谈的,是如何重新让自然成为我们日常的一部分——不是神圣的远方,而是我们脚下的土壤、呼吸的空气、午饭的那碗饭、清晨阳台上的那株植物、在办公室发呆看向窗外发现的小鸟……
“接点儿地气”不是一种姿态,是一种能力。它关乎个体如何与世界建立联系,如何在不确定的时代中获得生命力。
「瓶行宇宙」关心行动与改变,而自然从来不是“环保人士”的专属,它是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和灵魂的归属地。
我们相信:真正有生命力的社会创新,必然与自然的智慧共生。因为当一个人学会聆听风、分辨鸟鸣、理解土地的气味,ta 也就更有力量去面对复杂、焦虑,和那一个需要重构的人类未来。
今年,请和我们一起,接点儿地气,走向一种更新的现代性。
「接点儿地气」意味着“向下扎根”,把自己种在自然里。
这是在丰饶生活中,重新找回与大地、树木、植物之间那份久违而深沉的连接。我们从不缺信息、理论与远方,真正稀缺的,是在脚下这片土地上安住当下的能力,是让身体亲历万物脉动的意愿。当身心在日常中逐渐失衡,植物,悄无声息地,始终站在原地,等待我们归来。
「自然发生」正在做的,正是这样一场归返的邀请。作为一个关心青年成长的“合作社”,ta 们把“树朋友”作为拥抱“生命力”的契机。
从 2024 年初开始,ta 们发起了“我的树朋友”公众参与行动,从线上到线下、从社群打卡、参与式策展到共创刊物,书写着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故事。在 ta 们的创作下,一棵树所经历的时间可以被照相机温柔地捕捉;和“树朋友”的相遇时刻要被珍重地记录在身份证里;树木成为了疗愈的导师。
当我们把自己的五感交给一棵树,会发现自然能够承接我们所有的创伤与情绪。
「自然发生小广场」邀请你一起走进树的世界,借由五感、图像、故事与手作,结交“树朋友”。
你可以在「植物书写」中遇见属于你的那一棵树朋友——为它取一个名字,写下它的五感身份证,成为行动的共同策展人。
也可以在「光合映像」的蓝晒与摄影作品中,看见树木在光影中的低语,记录下人与树的对话瞬间;
还可以在「博物编年」中翻阅一页页植物标本的年轮,回望我们与土地、与时间的关系;
或是来到「自然任意门」,用你的想象力一起改造一扇木门,从瓶行宇宙出发,去往任何地方;
以及参加「自然发生的小成功和小失败」、「在小区里散步才是正经事儿」等有趣的自由谈,在现场交个朋友。
向下扎根的路径,并不止于感知与记录,它也发生在我们与食物之间的关系中。
植物性饮食,不只是一个健康或可持续的标签,更是一种日常伦理的选择。我们遇见了「华茻会」——一家致力于为推动健康、环保、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植物性饮食生活全面赋能的公益平台。
「茻」(mǎng)是一个古老的汉字:四株正在萌发的植物,意为植物繁茂,生命绽放,不仅是符号,也是方向。
正如「茻」这个字所表现的勃发生命力一样,ta 们用持续的公共实践,扎实拓展着植物性饮食生活方式的社会想象与行动空间。ta 们不仅连续三年举办国内首个聚焦植物性饮食生活方式的年度峰会「茻大会」,搭建起理念践行者与纯素倡导者之间的社群网络,也发起「茻拉松」系列城市行动,围绕可持续生活展开实践,同时推出《茻生活入门指南》,以清晰而亲切的方式普及植物性饮食的基础知识与生活方法。
正如「自然发生」和「华茻会」做的那样,真正的生态,不是某种宏大结构的修复,而是你是否愿意从当下这一刻,靠近一棵树,感受它的存在;你是否愿意选择一顿以植物为主角的饭食,向生命表达敬意;你是否愿意慢下来,让脚重新贴地,让心重新发芽。
在「Go Vegan 茻生活」的 Camp 中,ta 们带来了一场关于纯素生活的五感体验,从味蕾到思维,共同探索“茻”的日常提案:
在「五色零食摊」体验以五行灵感打造的纯植物零食,感受美味与健康的融合;
浏览茻周边、认证小册与手册,在一张张照片中回望茻行动的脚步;
听华茻会伙伴讲述 ta 们的倡导故事,了解纯素行动背后的实践与想象;
在提问墙上写下你对纯素生活的疑问,开启一场真实而轻松的交流;
最后坐下来玩一局纯植物营养搭配桌游,动手构建一桌属于自己的茻美食。
万物生灵,共栖穹顶之下,而“气候”,是我们生命中最可感,也最隐形的存在。它可感,在于每一次呼吸、每一餐果腹,甚至每一次肌肤感受到的温度,都与它的细微波动休戚相关。然而,正因其过于日常,对气候危机的深切讨论,常常被淹没在新闻播报的冰冷数字之下,沦为“八公里外”的惋惜。更因其宏大无边,那些渴望身体力行投身气候行动的个体,常感迷茫与孤独,缺乏专业知识与资源的指引。
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之友发起了「玲珑计划」,希望以行动回应气候议题,把感知转化为实践,把孤岛变成网络
在过去的五期项目中,「玲珑计划」连接并支持了百余位公民气候行动者与领导者,为 ta 们提供系统化的学习资源、实践平台与互助社群,从而推动更具生命力与创造力的气候行动落地。
例如,张志超通过「邮差慢递」计划,用骑行重绘城市的绿色地图,让“碳中和”成为日常生活的真实体验;贾穹则在「690低碳骑行」项目中,带领青年人亲手打造竹子自行车,用身体力行传递环保理念;周蕾(猴仔)通过“垃圾艺术家”公共展览与系列工作坊,以戏剧、绘画、装置等多元艺术形式,引导公众重新理解垃圾与气候变化背后的系统性问题;而张铮(考拉)则以「为地球降温的知食行动」为切入点,重构从田野到餐桌的气候意识。
Ta 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气候行动不是必须“大而全”的沉重话题,而是可以从一辆自行车、一场饭局、一只二手袋子开始的生活实验。正如「玲珑计划」所倡导的那样:“有动力、有认知、有公共精神”,正是我们在「接点儿地气」这个议题下所共同追寻的价值:在脚下的泥土、厨房的香气、车轮的律动中,与这个星球重建深刻而真实的连接。
在「玲感萃取站」的 Camp中,4 位“玲珑伙伴”带来了各自的气候项目,分享 ta 们对气候议题的独特观察、行动路径与思考瞬间。
在这里,你可以用二手袋子做的伴手礼,来一场「慢递实验」;
也可以加入「可食游乐场」,一起关注气候议题下的粮食问题;
或者谈谈禅与“自行车”维修技术,畅想碳中和与骑行技术;
最后再参加一场「垃圾音乐会」,在音符之间思考气候与我们的生活……
世界广阔复杂,有时会给我们带来太多愁绪和忧虑,在这样的时刻跳进草丛、跃入草浪,也许正是一种必要的逃离。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让身体先一步找回节奏——听风穿过叶子,蹲下来和虫子打个照面,把诗写在脚边的泥土里。
这是「啊草字头啊植研所」为你准备的一场轻盈练习。这个来自杭州良渚的自然教育工作室,长期进行着关于自然与艺术、日常与诗意的探索实验。还记得发起人芦芽在第一次与 BottleDream 相遇时,说的那句:“庆祝生命,万物一体”——那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深深植根于泥土的信念。
去年,我们曾和“啊草字头”在「瓶行宇宙」的自然里种下第一首诗。今年,我们决定继续写下去。
在野地里,「啊草字头啊植研所」的芦芽将带领朋友们轻轻走路,缓缓观察,一起进行一场「自然诗歌共创」的工作坊。
你会被邀请:
轻徒步,慢慢走,走进风里和草丛之间;
自然观察,学习如何看一朵花、听一只鸟、和蚂蚁打个招呼;
玩耍游戏,调动身体的感官去接触自然;
写一首属于你的诗,也许很短,但真诚;
围坐成圈,分享心里的语言与世界的对话。
没有写诗经验也没关系,因为在草浪之间,语言本来就是自由的。
但植物从不止属于静止,它们也在悄然生长、持续变形,如同一场柔软的舞蹈。于是,我们遇见了「凹刺戏剧」。
Ta 们不种花草,却在人的身体和故事里种下种子。在一次次沉浸式的体验中,人们或许会发现,自己并非在“演戏”,而是在慢慢找回对世界的感知力——不是以台词和角色,而是用动作、聆听、注视、回应,去抵达情绪的深层与关系的本质。
凹刺戏剧成立于 2013 年,由一群来自应用戏剧、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伙伴组成。Ta 们相信,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值得被聆听与演绎,每一个动作都可能是改变的起点。与其说 ta 们在“玩”戏剧,不如说 ta 们提供了一个场域,让人在故事与行动之间,看见自己、理解 ta 人、想象可能。
早在几年前,在 BottleDream 发起的职场反性骚扰工具包中,凹刺戏剧作为合作方,根据主题开展了论坛剧场。
去年,凹刺戏剧曾在「包容性社会」的议题下带来了关心“性别刻板印象与校园霸凌”主题的「教育戏剧工作坊」。
今年,ta 们再次回归,从社会人文走向自然,与我们一起「接点儿地气」。
跳进「凹刺戏剧」的「大自然的故事与诗」,你可以和 ta 们一起:
慢步正念行走,带着全身感官寻找那个让你心动的自然小物;
回到圈圈,借五感细细体会,讲述你的物件故事;
让物件上纸,写下诗句,诗歌在手中传递,大家合力编织一首独一无二的自然之歌;
随时随地,「戏剧游戏快闪」也会神出鬼没。看见了 ta 们?别错过,随时加入 ta 们的即兴剧场,轻松解锁身心,释放笑声。还有轻松自在的「对谈小聚」,聊聊包容社会、身心健康与艺术,分享故事,碰撞思考。
19 世纪的探险家,会为了一睹极乐鸟的求偶之舞,穿越万水千山,抵达印度尼西亚的雨林。Ta 们跟随口音古怪的当地向导,匍匐在密林之间,只为在阳光穿透树冠的那一刻,捕捉一抹赤红飞羽的惊鸿一瞥。
而今天,我们只需轻轻滑动手机,就能在信息流中邂逅世界的万千飞羽:西伯利亚的松鸦、纽约中央公园的林莺、亚马逊雨林的金刚鹦鹉……自然仿佛被折叠进了掌心。
可在信息如此触手可及的时代,我们为何还要亲自出发?
为什么还要走进风的方向,与鸟相遇?
这正是「小宇宙自然艺术」提出的问题,也是 ta 们持续在实践的提案。
去年,ta 们带领「瓶行宇宙」的伙伴们,在农场的林间与田野间观鸟。那是一种全然不同的相遇方式——当灰头麦鸡的鸣叫在田间响起,当强脚树莺从草丛中跃出,不只是“看见”而是“遇见”。那一刻,我们不再是屏幕前的旁观者,而是与自然同频呼吸的存在。
今年,ta 们带来了新朋友「口袋博物学家」,共同继续这场探索。在微观与浩瀚之间,在土地与身体之间,重新触摸自然,倾听自然。相信那些看似微小的凝视与倾听,终将成为我们与世界重新连接的方式。
或许,我们终究会明白:自然不只是被观看的对象,它更是一种关系,一种回归,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凝望。
树木花草、鸣虫飞鸟,今年ta们将体验扩展到「观鸟」外,带领我们和更多的小生命建立连结。
你可以在「和身边的小草做朋友」里,认识田边植物并做树皮拓印;
或者参加「蛛丝虫迹」的昆虫夜观活动,记得带上手电筒和头盔!
或者打开五感的边界,在眼耳鼻舌身间感知自然;
当然关于小鸟,你可以用可持续旧物改造一只小鸟,或者来谈谈“鸟有什么好看的?”
在这个我们与自然重建连结的过程里,游戏是一种被低估的媒介。它让我们在“玩”中展开对话,在规则里重新理解关系,在想象中拓宽未来的可能。
这正是我们邀请「静电森林」带着《地球号!宇宙飞船2.0》来到 Camp 的理由。作为一个专注于“让更多人遇见桌游”的文化场域,静电森林自 2022 年起不断探索游戏的公共性与社会性,并在 2025 年成为认证 B Corp 企业,以可持续的方式将“好玩”转化为“有力量”。
去年,ta 们就已经载着地球号,带着我们离开地球,在宇宙空间中探讨气候议题。这一次,ta 们把游戏化身为一艘驶向未来的飞船。你将成为“舰长”,掌管环境、经济、文化与舒适四个维度的数据。
在一张张富有现实隐喻的议题卡之间,你和队友需要讨论、权衡、协作,做出影响全船命运的选择:你会为了舒适牺牲环境指标,还是坚持理想冒着系统崩溃的风险?是达成共识,还是眼睁睁看着飞船偏航?
这是一场关于人类未来的软科幻模拟,也是一场集体关系的真实演练。欢迎登上地球号,跳出地球看地球。
你可能在地铁广告上见过 ta 们的标语,也可能在短视频里刷到过 ta 们的公益片——「野生救援 WildAid」。
Ta 们是一家活跃于全球的国际环保 NGO,自 2005 年起在中国开展工作,致力于减少濒危野生动物非法贸易、加强海洋保护、减少塑料污染,并通过激励公众行动、推动减排行为,应对气候变化。
「野生救援」始终坚持“(Conservation Through Communication)以传播来保护”:ta 们相信,当信息触达心灵,行动才会发生。姚明、成龙、吴京、杨紫、贝克汉姆、吴磊……上百位来自全球的公益大使,用最易被看见和共情的方式,把复杂的环保议题拉回我们身边。
▲这是一张小彩蛋
今年,来到瓶行宇宙的「野生救援」关注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已经受够了说教与权威,那么,气候行动,还能怎么开始?
或许,答案不在远方,而在“附近”——在我们吃什么、怎么走路、如何消费的日常选择里。于是,刚刚发布的《公众气候行动手册3.0》用“手帐”这样一个私人又开放的形式,鼓励每个人从自身出发,定义属于自己的气候行动。
比起再讲一遍“气候危机有多紧迫”,「野生救援WildAid」更想邀请你来试试看:如果从自己出发,气候行动也可以很好玩。比如——
「一日手帐」写给生活的一封气候便条:在「生活‘零’感手帐共创」中,现场用纸笔创作属于自己的气候行动手帐。
「观影不弃」为物种留一席之地:一起观看野生救援出品的纪录片:《寻护者》《一网无弃》或《海龟奇缘》。
「野」知识局问答:围绕公众气候行动手册,ta们设置了一场轻松的问答小游戏。邀请你来camp现场找答案、参与答题。
当我们在「接点儿地气」这个议题里关涉了密林芳草、花鸟虫鱼,追问了每一口呼吸、感知了每天的温度,最后我们再将视角聚焦在海洋,在地球深邃的蓝色眼眸中,我们可以窥见彼此共同的命运。
海洋本应该是肆意流动的象征,但因为人类的废弃渔具,每年约有超过 10 万头海洋生物因为被幽灵渔网缠绕失去生命,窒息在碧波之底的小鱼与哽咽在当代生活中的现代人形成着隐秘的互文。
「好瓶HowBottle」看到了我们与海洋共命运的涟漪,自 2021 年起,ta 们发起了「把海带回城市」商业向善项目。Ta 们前往海南潭门镇调研废弃渔网回收方式,支持公益组织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 GEI 在海南岛运营的渔网回收,鼓励当地渔民学习、参与渔网回收环保行动,维护废弃渔网回收和处理,促进渔网的工业化再利用。
这些行动,来自「好瓶HowBottle」充满洞见的思考:中国的海岸线如此辽阔,海洋究竟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城市人真的需要大海吗?从个体出发,我们能为海洋做些什么?
去年,在瓶行宇宙,「好瓶HowBottle」带来了一场开心又好玩的「好开心运动会」。今年,ta 们把海洋一起带来了,升级为——「好开心运动会·海洋版」。
你可以在「浮标保龄球」里,用身体去“触摸”那些来自海洋的奇妙物件;也可以在「渔网共创板」上,写下一句愿望,给大海一次旅行的机会;又或者,亲手拿起回收渔网和浮标,参与「一张渔网的创作」,拼出属于你的小小“海洋发明”。
▲图片版权 ©️一个地球
那些与海洋有关的问题,「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也正在给出 ta 们的回答与实践。
作为一个注册在深圳的 5A 级非公募基金会,ta 们始终致力于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足迹、推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ta 们通过「蔚蓝星球基金」项目凝聚中国海洋保护行业力量,北至丹东,南至儋州,用六年时间支持了44个在地海洋保护项目的开展,沿着海岸线形成护海爱海的生命线。
「净塑自然 守护海洋」项目里,ta 们联合政府单位、社会组织和社区,从多个层面入手,关注沿海偏远海滩的环境、社区发展以及渔民环保意识,尽力守好每一寸海岸线。通过组织净滩、社区培训等多元化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现沿海地区环境改善、社区繁荣以及渔民环保意识提升的多重目标,共同守护宝贵的蓝色家园。
▲图片版权 ©️刘德名
潮汐仍在日夜不息地拍打着海岸,那是地球深沉的呼吸。在这个关心潮汐起伏的 Camp 里,一个地球 也想邀请你纵身一跃,并找到自己能做点什么的位置。
关于海洋,「一个地球」也准备了一些小挑战:
投入「护海一线」,在这里绘制一段属于自己的海岸线,连接海与你的距离。
拯救「蔚蓝危机」,你将化身灵动的中华白海豚穿越「垃圾迷宫」,或是以海龟的坚韧抵御「渔网陷阱」,甚至作为人类亲手扭转污染困局 —— 每一步移动,都是对真实海洋危机的模拟途中,也许你会不知不觉,长出一点点保护海洋的“超能力”。
或许,你只需静静漫步其间。这场藏于山野的海洋主题展览,以海浪般的纱幔为幕,邀你推开蓝色世界的窗 —— 看那些与海共生的人们,见证中华白海豚的温柔跃动,解码海洋生态的脆弱与坚韧。
战略合作
瓶行宇宙社会创新节是一个关心公共议题、有善意又有创造力的青年人和组织的聚会。
在这里,我们关注社会创新、可持续发展与商业向善。自 2016 年开始举办,今年为第五届,并和「小红村大会」联合举办。
⛅ 活动地点 ⛅
浙江安吉余村
活动时间
2025.06.07-06.08
(周六&周日)
两天一夜完整体验
加入社群,了解最新资讯
活动详情
已剧透模块
(⬆️点击跳转)
BottleDream 是一个推动年轻人关注社会与环境议题的文化品牌,是一家共益企业(B CORP)。
我们擅长联结不同文化圈层的品牌、合作伙伴与年轻受众,通过多媒介、跨圈层的内容生产和文化表达,激发年轻人的公共意识和公共行动,以此共建一个更可持续更包容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