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内蒙古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才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做辽阔。在南方,相同的行程或许能穿越好几个省份,而巴彦淖尔地区,却有着超乎想象的宽广,它的面积相当于10个上海、4个北京 。其中的五原,更是一方承载着千年烟火的好地方,自古以来,这片土地滋养了无数生命,是无数人的生命摇篮。
河套平原,宛如一颗镶嵌在内蒙古和宁夏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它位于黄河沿岸,是黄河慷慨馈赠的冲积平原,享有“塞上江南”的美誉。这里土地肥沃,就像一位无私的母亲,用丰饶的物产哺育着一方百姓,是内蒙古重要的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 。而托克托县,地处黄河上中游分界点,同时也是河套平原的东端,地势平坦开阔,属于典型的黄河冲积平原,是河套平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黄河流经此处,水情发生显著变化,上游奔腾而下的河水放缓脚步,泥沙开始沉淀,为河套平原的肥沃土壤奠定了基础,也开启了这片平原独特的发展篇章。
在这片充满生命力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农业土产品 。河套地区的小麦,是制作河套饺子粉的优质原料,用其制作的面食,麦香浓郁、口感劲道;玉米种植面积广泛,颗颗饱满,是喂养牲畜与食品加工的好材料;巴彦淖尔作为中国最大的葵花种植基地之一,这里的葵花向阳而生,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葵花籽颗粒饱满、色泽诱人,含油率颇高,不管是榨油还是制作休闲食品,都是上乘之选,产品畅销国内外;胡麻作为重要的油料经济作物,胡麻籽含油率高,压榨出的胡麻油香气独特,营养丰富 。此外,巴盟西瓜甘甜多汁、巴盟香瓜香气扑鼻、河套苹果梨酸甜可口、河套番茄品质优良,这里番茄的种植面积,在中国除新疆地方和兵团以外,名列前茅。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河套平原的饮食文化同样精彩绝伦 。河套硬四盘、焖面、酿皮、糖麻叶等美食,每一口都饱含着浓浓的地域特色。巴彦淖尔人开的饭店遍布各地,深受食客喜爱,究其原因,一是食材优质,河套平原肥沃的土地和发达的农牧业,提供了品质卓越的农产品与鲜美肉质;二是烹饪传统悠久,当地人在漫长岁月里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擅长运用炖、焖、烩等技巧,让食材味道完美融合;三是口味浓郁,注重咸、香、酸等味道的调配,像猪肉烩酸菜的酸爽、焖面的咸香浓郁,总能给人带来强烈的味觉冲击,让人回味无穷。
河套地区的民间文化同样魅力非凡,其中二人台文化更是独树一帜 。二人台起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这里北靠阴山,南临黄河,处于多民族聚居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让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此相互交融、碰撞,为二人台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它集民歌、舞蹈、曲艺、牌子曲、戏曲为一体,起初俗称“打玩艺儿”,后统称“二人台”,在土默特右旗还有独特演唱形式“风搅雪”,蒙汉语穿插进行 。二人台分硬码戏、带鞭戏与对唱三大类,传统演出形式有戏台演出和打土台儿两种,伴奏乐器有枚(笛子)、四胡、扬琴、梆子、四块瓦等 。传统剧目多以描写生产、生活、爱情等为主要内容,唱腔曲调悠扬高亢、音乐古拙,方言道白生动泼辣,剧情短小精悍却充满生活气息,表演既有草原的粗犷,又有北方的奔放,是当地多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其形成与“走西口”移民潮密切相关,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大量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百姓迁徙至土默特草原,不同文化相互交织,在光绪年间,二人台在萨拉齐厅(今土默特右旗)正式形成,创始人是蒙古族人云双羊 。发展至今,土默特右旗有专业剧团1个,民间剧团200多个,146家文化大院时常有精彩演出,传承着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像那经典的二人台剧目《走西口》,讲述了一对新婚夫妇生离死别的故事,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表演,展现了“走西口”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百态;《夸河套》则用欢快的曲调、朴实的唱词,尽情赞美了河套平原的美丽富饶,表达了当地人对家乡的无限热爱。
这些年行走四方,在南京、北京、拉萨、成都、上海等大江南北的城市里,都能遇见巴盟人 。他们带着河套平原赋予的热情、质朴与坚韧,在各地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巴盟人,好样的!
感谢在人生旅途中与巴彦淖尔·五原县相遇,这里的一草一木、一饭一食、一人一物,都深深烙印在记忆深处 。
2025年5月21日
随笔写于五原县博物馆
自由撰稿人 杨晓龙
编辑 赵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