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东北大学在美校友会、全美华人等群众团体,决定在美国召开“西安事变25周年纪念”,这一次的周年纪念是非常特别的活动,因为在纪念会上,即将要讨论的,就是如何营救张学良将军的事宜。
而郭维城将军也来到这里参加这场纪念会,作为新中国的开国少将,曾经担任铁道兵副司令员的郭维城,他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身份,那就是张学良的秘书。
来到了美国之后,郭维城特地前往一位故人的家中进行拜访,这位故人,就是张少帅曾经的妻子,郭维城将军也非常钦佩的于凤至。
![]()
西安事变之后,于凤至得知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第一时间就飞回国内,来到了张学良的身边进行陪伴,于凤至一共陪伴张学良四年的时间,如果不是因为于凤至后来因为身体原因,被宋美龄劝导前往美国接受治疗,这样才能保全性命,于凤至或许都不会离开张学良。
到了美国之后,于凤至不仅逆天改命,治愈好了绝症,甚至还在美国成为房产经纪人,变得非常富有,张学良后半生的生活,有一部分都是在于凤至的照拂下度过的。
郭维城将军在跟于凤至交谈的时候,谈到了张学良过去的一系列贡献,并且提到了有关营救张学良的一些想法,与此同时,陪伴在张学良身边的,就是赵一荻。
于凤至提到赵一荻的时候,连这位传奇女子都不得不赞叹说道:
赵绮霞对张家是有大功的。
![]()
赵绮霞,就是赵一荻。
房不光放回到60年前,在1928年秋天,天津的《大公报》刊登了一则声明,当时担任着北洋政府铁路局局长赵庆华宣布:
家中四女赵绮霞因“为自由平等所惑,竞自私奔,不知去向”,自此将其“削除其名”,家族不再为其行为负责。
赵庆华的女儿,此时已经在前往东北的道路上,因为她心中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去见她的意中人,东北少帅张学良。
赵绮霞,原名赵一荻,1912年出生于香港,她的父亲赵庆华以清廉著称,历任北洋政府铁路局局长、东三省外交顾问等职。
赵一荻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精通英文,气质优雅,14岁时便登上《北洋画报》封面,成为天津社交场上的耀眼新星,但在1927年的一场舞会,让她与张学良相识,两人一舞定情,迅速坠入爱河。尽管张学良已有发妻于凤至,赵一荻仍决定追随内心,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爱情冒险。
![]()
张学良的妻子于凤至,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出身书香门第,早已为张家操持家务,生育子女,赵一荻的介入,意味着她必须面对社会伦理的压力。更为严峻的是,她的父亲赵庆华得知女儿与张学良的恋情后,坚决反对。赵庆华不仅因派系不同(张学良属奉系,他属北洋政府)而对张学良存有戒心,还因赵一荻已有婚约而倍感困扰。
可面对父亲的反对,赵一荻并未退缩。1928年秋,她在兄长赵燕生的暗中帮助下,毅然离开天津,前往沈阳。
也是因为不告而别,她的父亲才勃然大怒,在报纸上公然断绝关系。
在她抵达沈阳后,赵一荻亲自跪求于凤至收留,承诺不求名分,只愿陪伴张学良,于凤至被她的坦诚感动,同意她在少帅府居住,并说服张学良在府邸东侧为赵一荻建造一栋小楼。
于凤至的心胸,也让很多人感到敬佩。
![]()
而这栋小楼成为赵一荻的居所,现在也还是知名的建筑。
1929年,赵一荻与张学良迎来了爱情的结晶,他们的儿子张闾琳诞生,此时,赵一荻年仅17岁,初为人母的她,在动荡的沈阳城中,开始了与张学良的共同生活。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迅速侵占东三省。张学良作为东北军领袖,面临巨大压力。
因为他错误判断日本政府不会全面开战,决定暂时采取“不抵抗”政策,撤退至关内。这一决策导致东三省迅速沦陷,张学良因此饱受批评。
舆论将他描绘为“风流少帅”,甚至将责任归咎于赵一荻,称她为“温柔乡中的红颜祸水”。
比如诗人马君武的《哀沈阳》写道: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
这些诗句将赵一荻置于风口浪尖,仿佛她的存在导致了东北的沦陷。
但面对铺天盖地的非议,赵一荻选择沉默。她并未因舆论而疏远张学良,反而更加坚定地站在他身旁。她担任张学良的私人秘书,协助处理文书与事务,展现了过人的才干。
也是在这样的配合中,赵一荻和于凤至帮助张学良主管内外,打好了家族的基础。
1935年,红军长征北上,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张学良率东北军转战陕甘,试图“剿共”。但东北军的连连失利,让他意识到内战消耗了抗日的力量。他多次向蒋介石建议“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却因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而受阻。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逼迫其接受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
这一行动震惊中外,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
而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蒋介石一开始承诺,绝不对张学良做任何不利的事情,但在回到南京后,蒋介石背弃承诺,立即对张学良进行军事审判,将其软禁。
赵一荻得知消息,心急如焚,她将年仅7岁的张闾琳托付给张学良的朋友,送往美国,随后独自启程,奔赴贵州修文县,与张学良共担幽禁生活。
她的到来,一度令特务头子戴笠震惊,戴笠只见过被特务关起来后,家人逃之夭夭的,未曾见过,还陪伴着他一起被关起来的,所以戴笠不禁感叹:
“真乃汉卿红粉知己。”
在一开始的几年里,于凤至也陪伴张学良,后来却因为身体不行,只能前往美国求生,因此,陪伴张学良的任务全部落在了赵一荻的身上。
![]()
1940年起,张学良被辗转幽禁于贵州、重庆、台湾等地,失去了自由与权势。
可即便如此,赵一荻从来没有过抱怨,默默陪伴在张学良身边,她也失去了过去的荣华富贵富,自己要动手做很多事情,尽管如此,她还是非常开心。
1941年,张学良突发急性阑尾炎,赵一荻陪同他前往贵州中央医院手术。术后,他们被转移至贵阳黔灵山麒麟洞,随后又迁往开阳刘育、贵州桐梓等地。每一次迁移,赵一荻都默默跟随,毫无怨言。
1946年,他们被押往台湾新竹井上温泉,生活环境稍有改善,但自由依旧遥不可及,为了安慰彼此,赵一荻与张学良在房前种植花草,过起了清隐生活。她用乐观与温柔,温暖了张学良低落的心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蒋介石退守台湾。张学良与赵一荻被转移至高雄,旋即返回井上温泉,直至1957年迁往高雄西子湾。
根据他们夫妻二人的回忆,西子湾的居所宽敞幽美,是他们幽禁20余年来最舒适的住所。赵一荻在这里精心布置居室,与张学良共同阅读、劳作,试图在有限的空间中寻找生活的意义。
![]()
张学良可以说是中国进现代历史上最有“红缘”的一位将军,因为有两位红颜知己,几十年都为他不断争取自由。
到了美国之后,于凤至因为担任房产中介开始变得富裕起来,生活也改观了许多,1959年,台湾《希望》杂志发表张学良的《西安事变忏悔录》,引发争议。于凤至在美国得知此事,认定文章系伪造,立即展开媒体攻势,试图营救张学良。
于凤至的举动也令蒋介石倍感压力,而张学良的朋友张群建议于凤至与张学良解除婚姻关系,以保护张学良的安全,于凤至深明大义,与张学良协商后签署离婚协议,结束了他们的婚姻。
1964年7月4日,赵一荻与张学良在台北举行婚礼,正式成为夫妻。
此时,他们已相伴36年,历经风雨。婚礼虽简单,却充满深情。
对于他们的婚姻,《联合晚报》贺词写道:
“卅载冷暖岁月,当代冰霜爱情。”
![]()
赵一荻与于凤至的贡献,共同成就了张学良的人生。
于凤至晚年在美国成为实业家,积累了可观的财富,直至去世,她都在洛杉矶的墓地旁留下一处空穴,等待张学良的归来。
1988年,在于凤至人生最后的一段时间里,她对郭维城袒露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当年让赵一荻进张家的门,她没有后悔,反而庆幸有赵一荻陪伴在张学良的身边,让她足以安心做其他事情。
1990年,张学良在台北圆山饭店庆祝90岁生日,宣布结束幽居生活,迁往夏威夷定居。
赵一荻的身体状况已十分虚弱,但她依然陪伴张学良,参与当地的宗教活动。2000年,张学良迎来百岁华诞,他在生日宴会上动情地说:
“我太太非常好,最关心我的是她!”
他紧握赵一荻的手,称她为“我的姑娘”。
![]()
在同年6月,赵一荻因摔倒引发呼吸困难,住进夏威夷檀香山医院。弥留之际,张学良坐着轮椅来到她的床前,呼唤她的昵称:
“咪咪,咪咪,我来看你啦!”
就在张学良呼唤的声音中,赵一荻在牧师的祷告中黯然离世,享年88岁。
张学良在追思礼拜上泣不成声,喊道:
“她走了,我要把她拉回来!”
这份深情,令在场之人无不动容。
或许张学良对赵一荻的情感到底有多深,只有陪伴在张学良身边的于凤至真的清楚知道,几十年放弃自由的陪伴,怎么能够不打动一个人呢?
![]()
2001年,张学良去世,与赵一荻的72年相守画上句号。
他们的故事,如同一朵在战火中绽放的玫瑰,美丽而坚韧。赵一荻用她的选择,诠释了爱情的纯粹与女性的力量。她的勇气与奉献,不仅温暖了张学良的人生,也为那个动荡年代留下了一段值得铭记的传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