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目前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拥有14亿人口,意味着拥有巨大的市场,外资都想从中分一杯羹。
但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在印度踩雷,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小米和VIVO等。
最近,三星也被印度盯上了。三星被要求支付高达6.01亿美元的补缴税款和罚款!更让人咋舌的是,公司七位高管也被单独罚了8100万美元,简直是"人财两空"的局面。
这次风波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印度市场频频"踩雷"?以后还有企业敢在印度投资吗?
外资的新宠还是"吃人"的虎口?
近年来,印度成了全球资本趋之若鹜的投资热土,就像一场盛大的"淘金热"。为什么这么多企业前赴后继地奔向印度呢?
首先,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简直就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这相当于欧盟人口的三倍!如此庞大的消费基数,足以让任何企业CEO做梦都会笑醒。其次,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印度的人力成本优势变得格外明显。一位印度工程师的薪资可能只有美国同行的四分之一,这对成本敏感的制造业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
再加上莫迪政府自2014年上台以来,大力推动"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战略,提供土地优惠、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政策红利,仿佛在对全球资本招手:"快来呀,这里有便宜又好用的劳动力,有广阔的市场,还有政府的大力支持!"
不少企业确实被这套组合拳打动了。比如苹果公司,从最初的试水到如今在印度大规模生产iPhone,短短几年间实现了从"旁观者"到"积极参与者"的转变。截至2023年末,印度已成为苹果重要的生产基地,每5部新iPhone中就有1部来自印度。除了苹果,三星自己也在印度有着庞大的生产线,是印度第二大智能手机品牌。
谷歌在2020年宣布将在印度投资100亿美元,用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微软则承诺在印度建设数据中心,投资额高达数十亿美元;特斯拉也一直在与印度政府谈判,希望进入这个全球最后一个尚未攻克的主要汽车市场。
但所有这些光鲜亮丽的投资故事背后,却隐藏着不少企业的"滑铁卢"经历。就像是一个表面平静的湖面下暗流涌动,印度市场的复杂性远超许多投资者的想象。
沃尔玛在2018年斥资160亿美元收购印度电商巨头Flipkart,创下当时印度最大的并购交易记录。然而几年过去,这笔投资却迟迟未能带来预期回报,Flipkart虽然营收增长,但持续亏损,与亚马逊和本土电商平台的竞争日趋激烈。
中国企业在印度的遭遇更加惨烈。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度以国家安全为由,一夜之间封禁了包括TikTok、PUBG Mobile、UC浏览器等200多款中国应用,直接切断了这些公司在印度的业务命脉。字节跳动旗下的TikTok当时在印度拥有2亿用户,是其全球最大市场之一,这一封禁令让TikTok一夜之间损失了近三分之一的全球用户。
小米作为曾经的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冠军,近年来也频频遭遇税务调查。2022年4月,印度执法部门冻结了小米印度公司约7.25亿美元资产,指控其非法向境外汇款。vivo在2022年7月也遭遇了类似命运,其47个办公地点被突击搜查,多个银行账户被冻结。OPPO同样在2021年底面临约5亿美元的税务调查。
三星在印度遭重
印度投资市场才平静了没多久,在大家以为印度要真心实意搞发展时,印度又再次对外资下手,这次瞄准的是韩企——三星。
这次三星的麻烦始于一种名为"远端射频头"的通信设备。这种设备看起来可能只是通信塔上的一个不起眼的小盒子,但它却是4G和5G网络正常运行的关键组成部分,负责将基站信号放大并发送到移动设备。
从2018年到2021年期间,三星从韩国和越南工厂进口了价值近8亿美元的这种设备到印度,并将其销售给了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旗下的通信巨头Reliance Jio,用于建设印度全国的4G网络。
问题就出在这些设备的海关分类上。三星将它们归类为可以免税进口的产品,而印度海关则认为,这些设备属于应征收10%到20%关税的电信传输设备。乍看之下,这似乎只是一个技术性分类问题,但就是这样的差异,导致了高达6亿美元的税务争议。
印度海关的调查始于2021年,当时税务人员突击搜查了三星在孟买和古尔冈(新德里附近)的办公室,没收了大量文件和电子设备,并对多名高管进行了长时间询问。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印度海关在2023年得出结论:三星蓄意错误分类进口商品,以逃避关税。
海关专员在命令中措辞严厉,指控三星明知故犯地向海关提交虚假文件,违背了商业道德和行业标准。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印度税务机关不仅要求公司补缴税款并支付同等金额的罚款,还将公司七名高管也列为责任人,对他们处以巨额个人罚款,其中包括三星印度网络部门副总裁、首席财务官以及几位财务和税务部门经理。
三星方面则坚决否认这些指控,坚称这只是对产品分类的不同理解。公司聘请了多位专家提供意见,主张该设备不具备独立的发射和接收功能,因此应归类为可免税进口的组件。三星还强调,这种分类方式多年来一直为印度海关所接受,为何突然变卦?
有趣的是,印度税务官员引用了三星自己在2020年写给印度政府的一封信作为证据,信中三星将该设备描述为"收发器"。海关认为,这证明三星清楚设备的真实性质,却故意在进口时采用了错误分类。
这一纠纷的背景更加复杂。这些设备最终的买家是谁?是印度最有权势的商人穆克什·安巴尼的公司。安巴尼通过其旗下的Reliance Jio在短短几年内颠覆了印度电信市场,凭借超低资费争夺到了4亿多用户。而三星作为其网络设备供应商,自然希望能够提供最具竞争力的价格。
此外,印度税务当局的举动也并非孤例。就在几个月前,大众汽车同样因"错误分类"进口零部件被要求缴纳14亿美元的税款和罚款,金额甚至超过了三星。大众汽车已经向法院提出上诉,称这一裁决将严重影响其在印度的业务前景。
印度政府官员则表示,这些调查纯粹是执法行为,与任何政治或经济考量无关。他们强调,印度欢迎外国投资,但同时也要求所有企业遵守当地法律法规,不能有任何特殊待遇。
三星已经表示将评估法律选择,很可能会向印度法院提出上诉。但考虑到印度司法系统的效率,这一争端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解决。在此期间,三星不仅面临巨额资金压力,其在印度的业务扩张计划也可能受到影响。
谁是"狼"谁是"羊"?
三星和大众汽车的案例引发了一个核心问题:究竟是外资企业不守规矩,还是印度在"杀鸡取卵"?这个问题并没有简单的答案,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让我们先看看"外资企业不守规矩"的观点。确实,一些跨国企业可能会利用发展中国家法规体系的漏洞或灰色地带来降低成本。税务筹划是全球企业的常见做法,特别是在税率较高或规定复杂的市场。三星此次被指控的"错误分类"行为,如果属实,确实违反了印度的法律规定。
印度税务官员曾多次表示,很多外国企业在印度采用"激进"的税务筹划策略。例如通过转移定价(即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定价)、特许权使用费支付等方式,将利润转移到低税率地区。印度税务部门每年都会对数十家跨国公司发起调查,不仅包括科技企业,还包括制药、快消品等多个行业的公司。
另一方面,"印度杀鸡取卵"的说法也有一定依据。印度确实存在突然调整规则、追溯适用新标准的情况。例如,2012年沃达丰因一起并购案被印度税务部门追征22亿美元的税款,原因是印度政府通过了一项具有追溯效力的税法修正案。这一案件持续了近十年,最终印度政府不得不在国际仲裁败诉后撤销税单。
印度的税收争议解决机制效率低下也是一大问题。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印度各级税务上诉法庭积压了超过10万起未决案件,有些案件已拖延十多年仍未解决。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削弱了投资者信心。
尽管如此,印度市场仍吸引着大量外资企业。目前,几乎所有全球知名科技巨头都在印度有业务,包括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Facebook(Meta)等。制造业巨头如丰田、现代、通用、福特、宝马等汽车公司也都在印度设有生产基地。快消品行业的联合利华、宝洁、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同样深耕印度市场多年。
中国企业方面,虽然很多互联网和应用公司被禁,但制造业企业如小米、OPPO、vivo等仍在印度保持较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小米甚至在被冻结资产后,仍宣布加大在印度的投资。
在印度这个复杂多变的市场,既要看到巨大机遇,也要正视现实挑战。对于那些已经在印度的企业,需要不断调整策略以适应环境变化;对于考虑进入印度的企业,则需要全面评估风险和回报,做好充分准备。毕竟,印度这头"大象"虽然行动缓慢,但潜力巨大,值得耐心等待。#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