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视:中国硅谷之争,深圳在人工智能产业落后于杭州吗?
深圳与杭州的上一个时代博弈还是互联网领域的腾讯与阿里巴巴,时过境迁,又一次科技变革的人工智能时代又来了,深度求索deepseek引发的人工智能话题炒热了深圳与杭州这两个一线城市激烈的竞争博弈。顶着中国硅谷光环的深圳面对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崛起的不断冲击,难道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真的落后于杭州吗?
让我们透过现象思考,这些热炒话题背后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城市经济地位博弈还是国家重要城市地位的又一次排位赛。城市人工智能产业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有什么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对于企业来说,人工智能产业对于自身产业升级与创新有什么真正落地价值?人工智能作为新型生产力,相关产业的企业创新落地如何回归到商业、产品、技术的本质呢?
实际上,当我们不断比较深圳与杭州的人工智能产业,六小龙还是八大金刚都只是文字游戏。管是创新明星企业的崛起,还是大型企业的升级、传统企业的转型,最后还是要回到基于人工智能给予供给端改变,人工智能作为生产力工具和平台,终极价值还是为供给端更好的解决问题,不管是制造生产、数字化产品升级、产品价值实现还是客户触达、反馈闭环。人工智能产业不是从天而降的生产力神器,而是基于企业供给端数字化时代又一次产业进化,它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系统化的思维、管理和工程。
对手:深圳与杭州的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博弈。
对于未来智能产业发展,深圳的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较为庞大,产业数字化基础确实存在转型危机和认知思维困境,但深圳产业链完备而体量大,头部企业行动力强有非常强的标杆作用,政府产业政策反应及时。杭州在互联网时代积累的数字化意识和产品思维,确实帮助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创新带来了高效率和高成长性,这也是杭州特别重视中小前沿创新企业的关键。
2024年深圳的硬件/器械产业出海占全国份额达43%。但深圳的产业短板非常明显,65.3%产值来自于OEM/ODM代工业务。深圳的产业链优势在于完整性,所以它也成为很多浙江沪企业的代工重地,这些江浙沪企业在未来智能医疗健康领域,把更多的成本花在了软件、智能科学与技术、医学与医疗、市场上,而不是生产与制造。有数据很好说明这个优势,2023年,杭州数字产业增加值达4115亿元,占GDP比重28.5%,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当然,结论上可以一分为二的:深圳依然具备巨大的产业制造实力,但面对巨大挑战,特别是产业结构问题,研发投入强度不足、软件和未来智能科学技术较弱、自主品牌溢价缺失。杭州在产业制造上有先天不足,但具备数字化和软件的强大实力。
从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来看,深圳与杭州的博弈有几个关键的差异化,第一,深圳和杭州这两个城市在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方面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战略。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实际上非常依赖原有的产业链基础、产业结构、医学医疗和生物医药机构,深圳和杭州本来就差异非常大。第二,平台型创新人工智能企业的诞生可遇不求,需要耐心和创新。不仅仅是深圳和杭州,北京和上海同样没有诞生深度求索deepseek这种新一代创新平台型人工智能企业。这种现象绝不是偶然,杭州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有自己非常清晰而独特的方法论,预测杭州在未来3-5年还会在未来智能医疗健康细分垂直领域诞生产品型或平台型明星企业,而深圳会未来智能医疗健康领域诞生软硬件结合或平台型明星企业。第三,深圳的产业基础、政策、资本都有非常好的条件,但确实在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面对着巨大挑战,特别是是高端人才、成本、大学、医疗医学基础。深圳在未来智能医疗健康垂直领域的真正优势其实是全产业链整合式平台或全栈解决方案,它覆盖了芯片/传感器、新材料、硬件/器械、计算模型与算法、软件与交互等多个方面。
深圳与杭州的博弈也是两个湾区的博弈象征,粤港澳大湾区和江浙沪杭州湾是中国在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方向两股重要的力量。深圳与杭州的博弈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产业政策、策略、路径、落地方法论的重要性,除了北京和上海,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没有一个中国城市可以追求大而全,产业的推动最终还是从落地的技术创新、产品化、商业化开始。
迷路人:真正的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企业具备什么核心要素?
当下“人工智能”这个词汇的滥用已经到了无法想象的程度,真正的人工智能企业是少而又少。一般来说典型的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企业分为两种,一种是核心智能技术供应商与平台,主要服务于产业链医疗健康机构去完成产品与服务的智能化。第二种是具有强大的智能技术研发实力,可以实现对自身医疗健康产品与服务实现智能化创新与升级,并且在智能化过程中开发了核心算法,通过数据和算法闭环解决医疗健康的关键问题:临床诊疗、辅助诊断、筛查、手术辅助、康复等。
但是,现在大部分号称医疗健康人工智能企业又是什么呢?这些只是实现对算法平台接口调用的企业是不能称为人工智能企业的,仅仅开发几个算法而无法支撑产品服务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企业也同样不能称为人工智能企业。如果按照这些所谓“人工智能”企业的逻辑,全球几乎所有的医疗健康数字化企业都或多或少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那么它们都是医疗健康人工智能企业吗?
我们看到错误理解人工智能对于医疗健康产业的价值是无法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完成产业或产品创新升级的最严重问题,尤其对于企业的领导者来说,人工智能的实施落地需要系统化部署,涉及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等多个方面。
起源:未来智能医疗健康领域是变革性交叉科学与技术创新
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是一个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产业方向,包含了以下关键部分:医疗健康数字化、医工融合、医学、生物医药、未来智能医学与生物学、算法与算力、硬件与器械、材料科学的综合性产业。它的复杂程度超过大部分的想象,其中相当部分属于国家新兴产业方向。
这就是为什么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科技的最强城市代表,不仅仅有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和医疗健康产业政策,还单独出台了政策指导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规划与落地。比如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上海市促进医疗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北京市朝阳区数字医疗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及《北京市朝阳区关于支持数字医疗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
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的国家与国际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它既是为大众健康与生存创造价值的重要社会体系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未来战略新兴产业中的硬核科技重要环节。
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是复杂的交叉科学与技术领域。涉及医学与医疗、生物医药、脑科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领域,其专业性要求跨越了科学、技术、商业、医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等。
同时,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的落地并不简单,它甚至是跨越产业链的重构。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在原有产业和产品服务中叠加智能技术与算法,它需要耦合智能技术、医学、硬件、软件、材料等多个方面的要素,甚至需要重构原有的产品与服务逻辑,再进一步迭代实现产品市场契合。它也不是简单地升级原有产业链,而是跨产业跨科学跨专业领域的体系重建。
未来智能科学与技术给医疗健康产业链带来的升级和创新也是革命性的, 正快速推动着诊疗与康复、预防与预后、穿戴与小型设备、大型设备、平台与服务型医疗健康、医学与临床的研发和产品创新进入全新的发展轨道。未来智能科学与技术在医学、医疗和健康领域不同于经典的大语言模型技术,甚至在底层核心算法架构上也进行了模型创新去理解医学、生物学和化学的计算世界。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的创新与升级,并不仅仅是技术与研发的投入,而是贯穿未来智能科学技术、产品、医工融合、市场、商业模式的系统化工程,所以也对机构的领袖级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单纯的人工智能或医疗医学人才都很难胜任,真正的精通科学、医学、技术和商业的复合型人才是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创新最需要的领导者。
轨迹消退:深圳与杭州的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机构谁会最后胜出?
在深度挖掘了深圳和杭州的多达上万家企业信息以后,我们总结了深圳和杭州在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的优秀创新机构。并且我们将进一步比较深圳、杭州、北京、上海的差异和关键产业创新点。我们对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机构的评估遵循了一个复杂的智能模型,它综合了企业的产品商业化程度、技术与工程、未来智能医学算法、医学与医疗基础、商业或社会价值成长性等多个角度。
深圳在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的优秀创新机构。智能监护与生命支持方向:迈瑞的智能重症呼吸机及其辅助决策系统,南方科技大学的非接触智能生命体征监护仪。智能康复理疗方向:睿瀚医疗科技的脑机接口康复机器人系统。智能辅助治疗方向:骨圣元化机器人的智能全骨科手术辅助机器人系统。心血管与脑健康智能筛查与预防方向:MINDAI & HUMAI 类脑智能多模态医疗健康算法平台与医学大模型。
深圳在医疗健康领域也有少数跨界的巨头。华为2025年刚刚组建医疗卫生军团,以昇腾计算架构与盘古大模型为核心技术支撑,构建“5+N+X”三层架构:基础层,行业层,场景层。华为也必然进入到未来智能医疗健康的更多核心层面,选择高举高打模式,直接在医疗数据和算法算力层面与上市企业、医院进行合作。在智能终端方面依靠原有渠道和品牌效应,持续进行产品扩张。
杭州在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的优秀机构也不断涌现。智能辅助诊断方向:深睿博联科技的动脉瘤 CT 造影影像辅助检测软件,质子科技的多模态多任务心电智能辅助诊断软件,迪英加科技的的宫颈液基细胞学图像计算机辅助诊断软件,健培科技的基于影像数据的智能诊断系统。智能监护与生命支持方向:微泰医疗器械的基于快速自适应智能控制的人工胰腺式混合闭环胰岛素泵。智能康复理疗方向:BRAIN & CO的孤独症儿童脑机接口干预系统开发。
失调理论:深圳在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从产业链整体切入进行升级转型。
深圳的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政策,基本上是先制定人工智能的整体框架和行动计划,比如《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和《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其中在政策中明确提出未来智能医疗健康部分,但是深圳并不像北京和上海一样发布未来智能医疗健康的专项政策。深圳市级和区级都会有针对医疗医药和医疗器械的产业创新和升级政策文件,里面会重点关注未来智能医疗健康的发展。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市全链条支持医药和医疗器械发展若干措施》。
深圳涉及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政策,整体结构上显得有点碎片化,从落地上难度非常大,深圳的政策确实增加了跨领域跨学科的医疗健康智能化的复杂度和执行效果。各种未来智能医疗健康政策细节从市级到区级,从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到医疗健康、生物医药、具身机器人、智能终端产业政策,都有涉及。深圳这种政策的好处在于,各区和各产业专项政策基于原有产业链可以更直接落地,市级政策更像一个方向和策略的指导性文件。其中的弊端也很明显,它太考验原来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意识和行动力了,而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是一个跨产业跨学科的领域。如果没有数字化和智能化新兴领导企业的重要角色和深度参与,深圳的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很难建立起优势,也很难与原有产业链深度整合。但是深圳的行动力还是最一流的,预测深圳也会出台类似于北京和上海的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专项政策。
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方向,深圳这种从产业链切入进行升级和转型的逻辑,挑战与机遇很明显,可以说它聚焦于基于具体产业(比如终端硬件、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的智能化创新与升级的,但同时这些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的压力和能力又备受考验。理论上有三种类型企业会更更好的适应深圳的产业链升级和转型方式。一种是头部或大型科技企业,比如华为、腾讯,它们通过自己的基础设施和全栈解决方案服务机构。另一种是基于产业链而诞生的未来战略新兴产业型企业:MINDAI & HUMAI 类脑智能,类脑智能多模态医疗健康算法平台与医学大模型。第三种,基于医疗健康制造业进行升级的大中型企业,比如迈瑞、理邦、开立、先健等。
可以关注下《深圳市全链条支持医药和医疗器械发展若干措施》中几个关键点。涉及未来智能的多个领域:生物医药、创新药物、合成生物、智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智能化。政策明确支持建设人工智能辅助研发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和重大产业项目。支持建设药物高通量筛选、下一代抗体药物发现、智能小分子新药合成、中药研发和中医智能诊治、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研发、临床试验智能化管理等一批人工智能药械研发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及重大产业项目。围绕底盘细胞改造、酶制剂开发、精准发酵等环节,布局建设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相关重大公共服务平台。
以及支持培育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生物制造及药械研发新业态。支持创新企业与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及药械研发服务平台加强合作,企业委托开展创新药物研发和验证评价,以及高端治疗装备智能化升级改造或独立软件开发等创新医疗器械开发,按照研发合同费用的15%给予委托研发企业支持。
精准和弦: 杭州在未来智能医疗健康领域更强调从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切入进行产品化
杭州在未来智能医疗健康政策清晰的规划逻辑和落地方式极为务实。它几乎不在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或者医疗健康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中过多规划。而是直接在行动计划或者区级文件政策中,类似《“中国医药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直接落地到具体应用场景和产品。这种从产业应用和具体产品商业化逻辑切入的方式,非常有利于产业落地。而且杭州政策基于产业现状并没有追求广度,而是非常突破几个关键领域的未来智能医学与医疗发展:零磁医学、合成生物、脑机接口、细胞和基因治疗、高端医疗装备。
杭州的政策文件中明显的特点是:直达细节,精细到未来智能医疗健康的产品方向和应用场景细节。从商业化角度,这种政策是非常有利于企业经营和商业化实操的。而不是让政策看起来非常完善和专业,但落地效果无法追踪。所以从实际企业数据看,杭州基于产品智能化创新的中小企业非常多,它们从需求角度切入,关注产品与技术,百花齐放,在政策引导下快速成长。
这种精准的成长方式和技巧其实得益于杭州长期的互联网产品思维的基因(包括阿里巴巴、网易等头部互联网企业)和顶尖高校特别是浙江大学的科学技术积累。在杭州的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企业成长过程中,能明显发现从单个产品切入去解决用户需求的小型团队。借助政府提供良好的环境、资金和资助,企业灵活而高速迭代,迅速找准一个痛点进行击穿。
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的产业智能化问题,从数字化时代到智能化时代是每个企业和产品成长的必需经历模式,这是杭州长期发展互联网产业带来的重要优势,并把这个优势迅速有效注入到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相比于深圳政策多层结构,杭州直接在市级人智能产业政策文件中体现出具体落地应用场景和产业落地。《杭州市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打造智能应用首发地,加速场景牵引的变革性突破,加快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建设卫生健康数字智能创新实验室,开展医学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场景落地、应用验证等工作,推动医学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发展。打造产业发展高地,加速智能经济的集群式发展。加快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应用。争取国家人工智能(医疗)应用中试基地(智能专科医生方向)落户杭州,打造以数字健康人安诊儿为核心的医疗智能体,在病历生成、病历质控、药事管理、患者管理、专病研究等方面开展中试应用。建设睡眠、体重管理、医学美容等名医专家智能体和“杭小育”“中医小安”等服务智能体。
《杭州市人工智能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中只是略微提到智能医疗等关键词,甚至都并没有过多展开。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在这个生物医药政策中,也没有过多提及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的相关落地。
但是,杭州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国医药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的通知中,又一次明确提出行动目标和落地关键领域:数实融合取得新进展。强化数字赋能产业链全链条,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IT、DT)赋能生物技术(BT)和药械产品创新研发、临床试验、制造升级、医疗服务与融合应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力争在人工智能(AI)+新药研发、脑机接口、零磁医学装备等细分赛道全国领先,将数字经济产业基础与医疗健康服务进行有机结合,对标世界一流水平打造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的中国样本。
《“中国医药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在重点任务中再次强调落地关键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涉及零磁医学、合成生物、脑机接口、细胞和基因治疗、高端医疗装备、医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科学战略研究。在重点任务中重点强调了几个数实融合拓展行动,特别是智能药械、生物医药研发、手术机器人、脑机接口领域。
双向思想:深圳与杭州在未来智能医疗健康领域发展必然互相借鉴互相竞合
深圳、杭州在未来智能医疗健康领域发展差异来自于原有产业链现状、产业未来发展策略、产业数字化程度、科学医学与技术基础设施。深圳和杭州这两个城市的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状态和规划,正好反映了这两个城市在产业结构与产业生态上的差别,以及区域的创新文化特征。
深圳的未来智能医疗健康非常依赖原有的产业升级与转型,特别是与医疗健康相关的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产业。深圳今年也发布了专项政策《深圳市全链条支持医药和医疗器械发展若干措施》,明确提到:支持建设人工智能辅助研发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和重大产业项目,培育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生物制造及药械研发新业态。
未来智能医疗健康新兴产业方向上,深圳的国际化视野也让更多的海外人才不断的回流,进行医疗健康未来产业的创新与创业,特别是新一代医疗健康信息技术、智能高端医疗器械、类脑智能与脑科学、合成生物等领域。但深圳医疗医学资源匮乏是个非常明显的短板,它对于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集群发展不利。深圳虽然建立了各种学术研究院,但这些研究院很多时候是和企业竞争。
杭州在未来智能医疗健康领域,采取了扬长避短的策略,又非常清晰系统化运作。一方面它采取了重点方向突破而不是追求全面发展,更好的集中了资源、资本、人才。另一方面在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落地直接在行动上面向具体产品方向、关键技术、应用场景。让发展目标更近明确。可以看到一个明显趋势,杭州的小型创新团队不断涌现,依托浙大、长三角医疗医学机构、阿里与网易系人才、海归,推动未来智能医疗健康创新层出不穷。
相比另外一个层面的对手,北京和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时后,一切似乎更加清晰。北京和上海不仅仅在人工智能产业整体政策中强化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与生物医药,还有针对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的独立政策文件。深圳和杭州的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发展和北京上海还有很大的差距,深圳与杭州对北京、上海的学习还有一个过程。
深入深圳的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发现其政策集中在几个大型产业链,以产业链发展带动具体产品、技术和商业化。这种模式发展存在巨大挑战,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与生物产业是多个高度系统化体系集群,它就很难像传统制造业一样靠单一产业进行推动发展。除了少数产业级头部企业可以相对轻松进入未来智能创新与升级发展,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还是需要更具体更落地的产业政策推动。
杭州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政策并没有过多追求产业链的完整性和深度。而是选择从自身产业数字化优势出发,强调数实融合取得新进展。强化数字赋能产业链全链条。同时杭州的整合非常强调在细分领域的突破,可以预见杭州在以下领域会诞生未来智能医疗健康的领先企业:数字医生、医疗智能体、智能新药研发、脑机接口、零磁医学装备、小型医疗器械等。
杭州本地以及周边的大学优势也是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利好条件。杭州政策文件中提到:深化产学研医创新融合。推进医企对接工作机制,支持医疗机构与企业、研发机构联合开展临床应用研究。打造高效产学研医融合创新平台,共同推进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打通科技创新全链条,提高转化融合效率。建立研发与临床协同创新机制,鼓励科研机构与医疗机构结合临床与产业创新需求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创新产品在杭注册落地。
杭州的政策文件中也强调了杭州在智能精准医疗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余杭区浙江大学医学中心、良渚实验室、之江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基础优势,以及浙江省智能诊疗设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浙江智慧医疗创新中心、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等技术平台在精准医疗等领域的带动作用,依托“浙江省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协同区”的突出优势和创新活力,联动杭州未来科技城、浙江(杭州)数字·健康产业园、良渚生命科技小镇、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等产业集聚区域,重点布局先进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医学信息技术服务、诊断检验产品、健康管理、基因检测等细分领域,打造精准医疗创新与服务引领示范区。
因果效应:深圳与杭州在未来智能医疗健康领域发展趋势与美英德国家趋向一致
深圳与杭州的博弈还会长期下去,这种博弈实际上反映了粤港澳大湾区与杭州湾区之间的区域性博弈,作为中国集群区域经济和前沿科学技术最重要区域,这种博弈会长期进行下去,也是一种非常良性的竞合关系。在中国几大城市的未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之路上。除了北京与上海,中国第三城市的争夺依然激烈,深圳的对手杭州不可小视。
下一个三到五年的未来智能医疗健康竞争中,深圳会清晰意识到杭州集中产业关键点突破的思维价值、以及科学与医学基础的重要性,杭州也会逐步以点带面,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思维完善创新价值链。期待看到中国一南一东两个湾区双子星的快速成长,互相竞合。
未来智能医疗健康的新兴产业前沿创新,深圳与杭州会形成各自独特差异化特色但在核心思路高度一致的策略和思维,那就是形成未来智能医疗健康的产业集群进行发展,按照区域专攻具体产业集群是当前发展趋势也是必然,然后在具体产业集群中大学与医学院、大中型企业、创新团队、医院与医疗机构的协同生态去创造更好的未来智能医疗健康创新产品与服务涌现。
这种未来智能医疗健康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参与全球未来智能医疗健康竞争的重要力量,前沿新兴技术产业发展更是呈现出典型的集群化特征。大量研究与实践表明,产业集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医疗科技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美国、英国和德国都有典型代表。
美国最顶级的医疗与生物医药集群有三个:大波士顿、圣地亚哥、旧金山湾区。在旧金山湾区,又有三个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集群。英国伦敦是欧洲的医疗科技产业发展中心,伦敦、剑桥和牛津之间的所谓“医疗医药金三角”是世界顶级的学术医学研究的中心。德国慕尼黑生物技术集群,有约500家生物技术及生命健康公司,整个德国 30% 的医疗与生物医药技术开发都在这里进行。高校及研发机构聚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