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上海外国语大学发布的一则招聘启事曾在圈内引发关注。
该校英语学院招聘专任教师,要求有翻译学(人工智能)知识背景,有跨学科背景优先。
该校副校长、英语学院原院长王欣回应,这是外语学科步入人工智能时代的顺势之举。
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文学科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内多所高校公示停招、撤销英语专业等,包括英语专业在内的外语类专业该如何转型发展一度成为高教界热议的话题。
王欣表示,一方面要坚守外语学科的人文属性,培养学生卓越的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同时也积极拥抱新技术赋能学科,通过学科交叉做到“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
01
主动拥抱技术
不断开拓新学科领域
最近一年来,国内综合性院校外语专业加速“破圈”的消息频频传出。在上海,复旦大学围绕外语类专业,一口气推出“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翻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俄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德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双学士学位项目,进一步打通文理学科的边界。
这类改革都是外语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和尝试。但上外也有自己的“体质”:其一,这是一所以外语类教学和研究见长的高校,底蕴深厚、学科特点显著;其二,和综合性院校相比,上外缺乏在理工科方面的学科支撑。英语学院需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破圈”之路,为其他外语学科专业转型探新路。
“语言是AI技术的底层逻辑,语言研究、语言科学可以为AI技术赋能,同时AI也能为语言教育赋能,助力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王欣告诉记者,直面汹涌的技术大潮,上外英语学院其实是全校最早尝试数字化转型的学院之一。
02
定制培养方案
促进人才供需适配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外语教育带来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但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意识到外语教育有很多方面值得反思。”王欣坦率谈到,过去有太多高校的英语专业重“语言”轻“专业”,这直接导致了“小才拥挤、大才难觅”,人才培养“有高原无高峰”等尴尬状况。
“在这一轮学科改革中,学院进一步拓宽英语专业在区域国别研究等领域的应用。”自2021年起,上外英语学院在英语专业下设英语—国际政治双学位项目,翻译专业下设翻译+工商管理双学士学位项目,今年6月将迎来首届毕业生。
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亟须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能力,深度文学研读能力和高层级写作能力。去年,英语学院开设了“卓越拔尖人才班”,制定了单独的培养计划,其中就强调,以高起点原典阅读课程和国际课程为核心,培养英语专业拔尖人才。同年,学院还开设了“英美文化与跨文化沟通”微专业,面向全校所有专业招生,培养融通中外文化的卓越跨文化人才。
英语学院教授张继东本科学习英语教育,研究生期间专业方向是科技外语,即用科技的方法解决语言特征问题。近年来,他招收的研究生中,文理交叉背景的学生占比显著。从就业情况来看,这批学生更受科技型企业的欢迎。例如,2024届毕业生许堉钿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计算机专业,从上外英语学院毕业后,加入科大讯飞从事语音合成工作。
来源:文汇报百家号,有删减。
声明:麦可思研究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18602824882),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关注“麦研文选”,获取更多数据——
☞回复“月收入”,可获取2023届本科、高职月收入TOP30专业名单。
☞回复“本科就业满意度”或“高职就业满意度”,分别获取2023届本科或高职就业满意度较高专业TOP30名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