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香港地产巨头内地囤地牟取暴利”的争议屡见不鲜。从北京姚家园地块20年涨50倍的案例,到上海、成都等地“蜗牛开发”的乱象,这些操作不仅推高房价、扰乱市场秩序,更暴露了土地监管的深层漏洞。随着政策收紧与市场环境剧变,这场横跨数十年的囤地游戏,是否终将迎来终结?
一、囤地暴利:从“黄金策略”到“灰色操作”
香港地产商在内地的囤地行为并非新鲜事。早在20世纪90年代,部分港资房企便以“长期持有、分期开发”为策略,利用早期低廉地价和政策宽松环境,将土地囤积数十年,待地价飙升后高价抛售或开发。例如,2001年某港企以7亿元拿下北京姚家园地块,直至2023年备案价涨至9万元/平方米,利润增幅超50倍。类似案例在上海、成都等地亦屡见不鲜,开发商通过“修改规划”“分期开发”等名义规避“两年未开发即收回”政策,甚至将学校用地转为商业用途。
这种模式的成功,得益于早期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而签订的宽松土地合同。例如,2005年广东增城某地块开发周期长达9年,期间未受处罚。然而,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稀缺,这种“以时间换暴利”的粗放模式逐渐成为众矢之的。
![]()
二、政策围堵:从“纸面规定”到“铁腕执行”
尽管国家早有“闲置土地满两年可收回”的规定,但执行层面长期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潘石屹曾直言:“开发商囤地现象严重,根源在于政策执行不力。”近年来,这一局面开始扭转。国土部门加强闲置土地清查,部分城市对逾期未开发地块征收高额闲置费,甚至强制收回。例如,东莞厚街某项目因囤地95个月被罚7915万元,释放出监管趋严的信号。
更关键的是,地方政府逐渐摒弃“以地换GDP”的旧思维。2024年,香港置地因内地项目亏损宣布退出住宅开发领域,其上海“超级地王”项目虽豪宅热销,却因非核心地段资产贬值导致巨额拨备。这折射出市场逻辑的转变:单纯依赖土地升值的暴利模式已难以为继。
![]()
三、市场倒逼:从“囤地躺赢”到“合规求生”
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进一步挤压了囤地套利的空间。一方面,内地房企资金链紧张,土地市场降温,港资早年囤积的非核心地块面临贬值风险;另一方面,消费者对高房价的抵触情绪加剧,舆论压力迫使开发商加快周转。
数据显示,2024年多家港资房企在内地项目遭遇亏损,部分企业甚至抛售香港资产回血。这与过去“囤地即暴利”的黄金时代形成鲜明对比。李嘉诚曾宣称“从未囤地”,但其旗下项目开发周期动辄十余年,如今这种策略显然与“房住不炒”的主基调背道而驰。
四、未来展望:土地红利褪去,合规发展成主流
囤地暴利时代的终结,既是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结果,也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然。未来,房企需从三方面转型:
精细化运营:告别“慢开发”套路,通过产品创新与效率提升获取利润;
政企协同:积极响应城市更新、保障房建设等政策导向,参与可持续开发;
风险管控:避免盲目扩张,聚焦核心地段与高流动性资产。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只有时代的房企,没有房企的时代。”在“房住不炒”的基调下,合规与创新将成为行业主旋律,而那些仍试图游走于灰色地带的企业,终将被时代淘汰。
![]()
结语
土地是民生之本,而非投机之具。香港地产巨头在内地的囤地乱象,既是一面折射行业积弊的镜子,也是一记催生变革的警钟。随着政策铁拳与市场理性的双重作用,中国房地产行业正步入一个更透明、更健康的新周期。唯有敬畏规则、回归本质,方能在这场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香港地产巨头内地囤地牟取暴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