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5月16日的公开演讲中,雷军提到“小米汽车没有新手保护期”,这一表态不仅揭示了新势力造车的残酷现实,更将“产品全生命周期”这一传统汽车工业的核心法则推至台前。
从油车时代的“十年磨一剑”到智能电动车时代的“三年一迭代”,新旧势力的碰撞背后,是技术逻辑、用户信任与产业规律的多重博弈。
速度与安全,信任与效率
在燃油车时代,一款新车从研发到退市往往需要经历完整的“产品全生命周期”:5年以上的研发周期、数百万公里的耐久测试、多次改款迭代,最终形成“一代车型覆盖10年市场”的节奏。例如,奔驰每款新车上市前需完成500万公里测试,包含高温、高寒、高原“三高”极端环境验证,耗时数年。这种模式下,车企通过长周期的技术打磨和用户教育,逐步建立品牌信任。
然而,这一模式在新能源时代遭遇挑战。特斯拉的“以赛代练”颠覆了传统测试逻辑,通过快速上市、用户公测和OTA升级迭代,将研发周期压缩至3年以内。小米SU7的研发周期仅3年,测试里程虽宣称540万公里,但被质疑“车海战术堆数据”,单车平均测试里程不足传统车企的1/1059。
小米汽车从诞生起即面临双重压力:既要追赶技术迭代的速度,又要承担传统车企积累百年的质量责任。
小米SU7上市后,接连曝出碳纤维机盖导流功能虚标、赛道模式需付费解锁、智驾事故等争议,暴露了测试不充分的隐患。当车主实测发现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机盖实际为装饰件,与宣传的“赛道级散热”严重不符,引发大规模维权。
此类问题源于研发阶段对工程细节的简化处理,将复杂的空气动力学简化为“参数包装”。雷总虽强调SU7“目标测试15万公里生命周期”,但用户质疑其测试未完成即匆忙上市。
此前小米SU7 Ultra曾通过更新限制马力输出,要求用户通过赛道考核解锁性能,被指“将车辆使用权变为有条件租赁”。这种“技术霸权”虽以安全为名,却动摇了用户对私有财产权的认知,与传统车企“硬件标定+用户自主改装”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而小米SU7的智能座舱虽支持五屏联动,但交付后频发系统卡顿、导航失灵等问题,也被车友吐槽软件与硬件协同测试不足。
全生命周期法则亟待重构
小米的困境折射出新能源时代的两难:既要拥抱“快”的生存法则,又要守住“慢”的质量底线。传统“三高测试”对电动车的适用性被重新评估,这种模式要求车企在“快速迭代”与“风险管控”间找到平衡。
例如,高原测试的核心是发动机进气,而电机无需此环节;高温测试的重点转向电池热管理。比亚迪仰望U8通过针对性强化测试,如21种坏路耐久、百万公里等效里程,证明了高端电动车可兼顾效率与可靠性。
特斯拉和小米的“用户公测”虽引发争议,却也推动车企更快速响应用户反馈。理想汽车通过用户社区收集需求,将高频问题纳入OTA优先级。蔚来则建立用户顾问委员会,直接参与产品改进。
2025年工信部强化智能驾驶宣传规范,要求车企明确功能边界、禁止夸大表述。此外,行业协会呼吁建立新能源车耐久性测试新标准,例如针对城市通勤场景制定差异化的测试方案,避免“一刀切”沿用燃油车规则。
可以说,雷军和小米汽车背负的压力是互联网思维与汽车工业规律的碰撞的结果,既是小米造车的自我警示,也是对整个行业的叩问。
当互联网的“快”与制造业的“重”相遇,车企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盲目颠覆。正如奔驰所言:“可靠安全才是衡量好车的关键尺度”。
希望小米汽车通过此次事件能够重新定义何为“全生命周期”,在效率与信任之间,找到属于智能汽车时代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