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市炮车镇西南角,有个叫老堰头的村庄,这个村庄西头紧靠剑秋河,这条河是在一九五八年旱改水时,利用冬闲时间开挖的,目的是引沂河水,灌溉圢集湖的上千亩水稻,也是为了夏季排洪所需, 小河围绕半个村庄,河道弯曲、水清澈见底,是这个村庄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扒这条河时,每隔十多米就能挖出一口井,井深十多米,井底全是瓦缸碎片。询问当地百姓,他们说:“听老人们讲这叫瓦缸井,不清楚这井是何时挖成。”老人们还说:“挖这些井,先是把井挖好,再用特制的无底瓦缸下沉井底,以防井壁坍塌,由于年代久远,和地壳变化,以及郯庐大地震的影响,井壁的瓦缸都破碎了”。还说:“以前在庄子南边也挖出几口这样的井”。说起这些井,一位九十多岁的孙大爷,向我们讲了一个令人惊奇的故事。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天下午从东边过来一伙人,经过俺庄,看庄东头一片松林长得茂盛,不远处有小溪流淌,风景美丽,一片宁静, 其中一位提议:“这儿环境真好,何不休息休息再走。”大伙同意,便迈步走进松林,林内设有石桌石凳,有的落座石凳,有的盘腿席地而坐,各位坐下后便闲聊起来,正聊中,有两位不知因什么事争执起来:
一位说:“我保证一夜能挖七十二口井!”“你一夜能挖七十二口井,我一夜能修一道圩墙。”那时天也快黑了,大家看两人争执不下,互不服气,就叫他们比试比试,其余六人坐正,两人一看大家要作证, 又都夸下海口,不能不干,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时迟那时快,两人开始比赛起来。只见那个腿有点瘸的,用手中的拐杖,这点点,那戳戳,不到一个时辰,七十
二眼井打好了,那个穿道袍的也不示弱,一趟两趟地从西北方向用道袍兜来粘土块,也很快修好了一道土圩子,把村庄包半边,但靠近北头的有口井碍事,土圩子留个大缺口,这道土圩子由
西北向东南,长约三里,高约一米五,长时间风吹雨打,现在仅留下不到半米高的大土岗,像小河堤一样,横卧在村庄东面,据说就是那时留下的痕迹,扒河扒出来的瓦缸井,也是那时留下来的。故事中用道袍兜的土是从沙沟湖弄来的。因此,沙沟湖地势低洼,就是那时连夜兜土筑圩子形成的。造成了解放前,沙沟湖十年九不收的原因,那时沙沟人有几句顺口溜:“西北冒闪头,沙沟人发了愁,四十五里淹沙沟,十年倒有九不收。”沙沟湖地太洼了,蛤蟆尿尿庄稼就淹了,可想而知地势洼到什么程度。
事后,人们到一起议论,琢磨琢磨,心里豁然开朗,认为这一伙人不是平凡之人,不神即仙,大有来头。心想一伙儿八个人,其中还有一个瘸子,那瘸子不是铁拐李吗?用道袍兜土的道士,不正是道长吕洞宾吗?八个人正是八仙。他们是在天上开会,散会后来到人间, 他们先渡过东海,然后驾云往西,经过我们庄,才发生了修圩打井的事儿。因为土圩子有个大缺口,这个缺口在土圩头,土圩似条围堰, 于是留下了庄名叫“老堰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